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老智慧-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灵敏,就是明字诀。瞎子很会听,聋子很会看,加起来就是聪、明。《阴符经》用了这个奇怪的方法,来说明和强调聪和明的重要性。从前师旷为了加深对音乐的造诣,想要听觉特别灵敏,用艾把自己眼睛熏瞎了。他牺牲了眼睛,得到了更聪听的耳朵。离朱的耳朵被堵塞,但眼睛更明亮了。这都是一失一得的辩证原理。但是一个领导或主将,聪和明都不能偏废。想要保证更加聪明,按照原理,就必须牺牲掉自己身上的一个什么部分。那必须牺牲的是什么呢?就是心中的私欲。因为一旦内心充满了私欲,一心都在私欲上,心有旁骛,而致心不在焉,就必定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是受了私欲的主宰,偏颇地只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只听到自己想听见的。为了聪明,能真正看得明,听得清,就非设法去除私欲不可。流水照不到影子,静水才能映得分明。心能静得下来的领导或主将,自然就能少私寡欲,就自然能够看得明白些,听得清楚些。也就自然能够认识,判断和掌握敌人对自己的欺诈和误导伎俩,进而可以认识和掌握对敌人的误导,这就是知虚实,知己知彼,是百战不殆的保证。

  睿智和聪明有些不同,它包含了一种深层的体会或领悟。虽然也凭借对事物的感官接触,但在一瞬间,忽然领悟到事物表象背后更有意义的东西。一般人觉得很平常普通的现象,而具有领悟能力的人就马上“看出”了端倪或机微,立即掌握住了胜负的要领。这种领悟好像并不是一般人都具有的能力,古人常说,它是一种天然的秉赋,是谓天赋。领悟能力是不是能在后天培养出来,是学界历来争论的一个焦点。《阴符经》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对这句话,李筌注解说:“为天下机者,莫近乎心目。心能发见,目能见机。秦始皇东游会稽,项羽目见其机,心生于物,谓项梁曰:彼可取而代之。晋师毕至于淮淝,符坚目见其机,心死于物,谓符融曰:彼强敌也,胡能胜耶?则知生死之心在乎物,成败之机见于目焉。”李筌把见机的“目”解作“心目”,就是人头上有个眼睛,心中另有一个眼睛。当头上的眼睛看到一个现象,心中那个眼睛就看到了更深远的现象,这是两个层次的活动。举出了项羽和符坚两人的例证,证明心目中产生的积极性印象和消极性印象。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感官接触到了某个事物的现象,然后传递到大脑。大脑经过了研判后,做出了一定的建议,或者经过研判后,完全删除了这个资料。所谓生于和死于,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生和死,而是指大脑活动后的建议和删除说的。如果说,心目的活动能产生高深的权变谋略,而过滤掉那些无关紧要的杂事。那么,心目就是后天也能培养的了。心目就是李靖所说的睿智,睿智如果是能培养的,恐怕培养的方法,还是少不了从“静”字开始,进行到少私寡欲,比较准确。如果不把大脑腾出一些空间,让它能够发挥应有的机能,那根本就没有空间去展现睿智。这些也都是老子的方法论,一个领导或主将,有了聪、明、睿、智,不仅能打得了胜仗,治得好国家,而且他就是永远都会被尊敬和纪念的圣人。否则,就是尸位素餐,盗名欺世,行尸走肉,害己误人!看起来,《阴符经》的这个简短语句,意义是非常严肃的,它的暗示是犀利的,它甚至于建议人为了聪、明,到了最严重要紧的关头,竟然不惜作熏目、塞耳的重大牺牲。根据老子的辩证原理,圣人的“去私”,乃是“成其私”的重要手段。去私对某些人来说,比死还难。去私也是重大牺牲,而这个牺牲却是有重大奖赏在后面等着的!

  《吴子兵法·图国篇第一》吴起说:“凡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争名,是争夺名誉荣显,包括争夺思想,主义,理念。争利是争夺利益,包括资源,劳动力,即所谓:土地子女玉帛(领土,奴隶,钱财)。积恶是日积月累的仇恨怨毒。譬如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千辛万苦借来吴国的兵,灭了楚国。在湖底下找到楚平王的坟墓,开棺鞭尸三百。打得平王肉烂骨散,才消了胸中之气。可是有伍子胥灭楚,就有申包胥复楚,申包胥连夜跑到秦国,足踵皆裂。秦国不肯发兵,他就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水浆不进,泪尽以血。秦哀公为之感动,为他发兵复楚。内乱是国内有野心家起来争夺政权。因饥是人民饥馑,这点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人民饥馑,因而起义,政府镇压的战争,也可以归类到内乱里去;一是因为本国饥馑,而发兵到邻国去掠夺的战争。在以上五种战争的起因中,最为频繁发生的是争夺利益的战争,尤其是侵略性的战争,莫不是为利。即使是防卫的抗战,也还是为了要维护自己本国的利益。

  《阴符经》说: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按照字面的意思来说是:断绝利益,统一兵源(力),就等于增强了原来兵力的十倍力量。把昼夜颠倒过来三次,就等于把原来的兵力增强一万倍。战争的总目的,一是胜利,二是胜利,三还是胜利。战而不胜,不知其可也。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要保证战争的最后胜利,除了战略战术,还是战略战术,绝对没有别的办法。太公,孙子所有的兵法里都绝对严禁军中搞求神问卜、巫蛊祝祷等虚幻迷信的勾当。因为事实证明,那些虚幻迷信的办法不但不发生实际作用,其反作用就是立即败衄。

  既然所有的战争都和利害有关,那么,争夺利益是作战的最大动机。孙子说:“兵以诈立,以利动。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因为战争失败了不但夺不到利益,反而失去一切(《孙子兵法》军争篇)。绝利是:如果能运用战略,断绝了敌人图利的想头,就等于切断了敌人的精神力量的契机。祛除他的动机,杀死他的梦想,就是化一场恶战于无形。天下事物,利于敌人的,必有害于我;有利于我的,必有害于敌。绝利,也是运用战略和战术,“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九变篇)。”就是把握了我利,敌害,或是把利、害转变,颠倒了过来,使敌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来攻击。或是,使敌人为了贪图利益(我方虚设的利益假象)而大举来攻,掉进了我方的陷阱。“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反复比较敌我两方的利、害,与其变化。利中寻害,害中寻利,错综反复研判。)。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把有利于我的因素研判,掌握,则可以有任务完成的信心。)。杂于害,而患可解也(细心研判利中之害,能够避免和克服它,即可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九变篇)。以上是大略的“绝利”的重点内容。

  一源,或简称为一。在《六韬兵法》里太公一再强调的有四个进攻战术的重要原则,可以简括为“一”、“活”、“疾”、“烈”四项。“一”是统一、齐一和专一三种意义。统一是讲兵力不分散;齐一是讲一次发挥全体的战力;专一是讲集中兵力专攻一个目标。太公说:“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六韬兵法》武韬篇兵道章)。“活”是活泼,灵活机动,随时变化运用。太公说:“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六韬兵法》龙韬篇军势章)。“疾”与“烈”是快速而猛烈。太公说:“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六韬兵法》龙韬篇军势章)。“一”是四则之首,《孙子兵法》虚实篇也说过:“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这是数理思想的运用。

  绝利,一源,前者是战略上的运用;后者是战术上的运用。两者合一,就等于增强了原有兵力的十倍力量,这是保证胜利的诀窍。

  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李筌认为是:“退思三反,经昼历夜,思而后行,举事发机,成万全也。”这也可以当作初步的意义。不过从兵法上来看,应该还有更高深的意义才对。由于《阴符经》的措辞好用奇字、险字,那么三反和昼夜都应该有着蕴含其他的特殊意义。譬如,昼和夜可以是明和暗的代名词,也可以是正和奇的代名词,也可以是实和虚的代名词,这些都是兵法上著名的辩证运用。假使我们说昼夜不仅是白天夜晚的意思,暗含着兵法上实和虚的意义。兵法上实者虚之,是反了一反。虚者实之,则再反了一反,就是二反。再实者虚之,就是反了三反了。如果只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以这样简单的程序,大家都心知肚明,怎能误导得了敌人?岂不如同儿戏,掩耳盗铃,自己骗自己了。如果反了三次,就让人难猜多了。如果再能多反几次,就更难猜了。所谓三反,并不限于反三次。中国文字的用语,例如再三,不等于二三,再三可以是笼统的多数。

  有时看到街边上有人用三个小碗坎着。一只碗底下有一个枣子。那人把三个碗来回调换地方,好几遍,让人猜枣子在哪个碗底下。人总是猜不准。也有人用扑克牌三张,先翻出一张老K来,让人看清楚了,然后用灵活的手法,把三张牌调换地方,一般很难猜出那张老K到底在哪里。同理,当用兵作战时,大家都知道要以实击虚这个原则,谁都知道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调换方法。如果对方把虚实调换两下,还很容易看出来,要是调换了三次,就很不容易看得透了。打仗如果看不出对方的虚实来,就是盲目攻击,几乎注定要失败了。所以三反虚实,就等于把自己原来的兵力,增强了一万倍的力量。我们看《三国演义》,在华容道上的曹操如同惊弓之鸟,每到一个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