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便利消渴止矣。本方变汤为散。散者,散也,并渣入胃,且多饮暖水(知饮冷水者,非所
宜也),助中焦如沤之化,使药力缓缓发作,非专恃渗利之剂,亦治源之法也。

发汗已,脉浮弦(通行本误作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此就上条病机,因示平脉辨证之例,发汗义赅自病。曰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浮
为气机在表,弦为水气内郁,浮属分部,弦属辨象。脉诊须备四法(分部、察息、辨象、审
势),乃得其全。弦在浮部,为饮在皮肤,证由胃阳内弱,不能散津化汗,因令气郁成水,
水郁则心气内抑,故烦。津凝则咽路上干,故渴,必渴欲热饮,小便不利。病因非化热
之候,则脉但浮弦,不兼数大可知,五苓散主之,化水气即所以除烦也。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通行本阙)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
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凡伤寒无论自得汗,或医发其汗,汗出寒解,津液和,自无口渴,但见口渴,知因
汗而胃津泄越,水气外留于肌腠之间,使二阳失其开阖,寒邪去而湿邪未去也。渴而小
便不利,为湿注于下,脉当寸浮而尺弦(或脉象见于表里,则浮而弦),宜五苓散,化水气
以通州都,自愈。假令化热,必口燥舌干饮冷,所谓渴者,但欲饮汤而已。若汗出而渴,
兼发热者,此转属阳明之象,宜辨太阳证已罢与否,消息治之,今但汗出,小便不利,
不发热而渴者,故知非阳明也。以下更转示病机之变,若汗出,小便不利,且不烦渴,
此伤寒汗后,水气停蓄胃中,胃不干,故口不渴,但余小便不利一证,脉必浮缓而滞(若
见于上下,则当寸关浮缓,而尺中濡滞),当以茯苓甘草汤主之。苓、草利水以和中,桂、姜
宣胃而化气(桂枝化膀胱之气,生姜宣胃阳之郁),制方以苓甘名者,示但取中焦之意云尔(本
论文简意繁,凡上句可义贯下文者,多不重出,如大青龙条之不汗出烦躁,与本条之小便不利,皆当直
贯下文。若汗出不渴,复无小便不利,则是诸证已愈,不须更治之矣,通行本脱去小便不利四字,使病
机无从悬想,宜读者叹论旨之难通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2—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
水逆,五苓散上之。

此就气郁化水之因,重示病机变化之例。上所举三条,皆同气郁化水之变。其脉浮,
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水气蓄于玄府,外阻太阳之开,病机之出而表者也。次举发
汗已,脉浮弦,烦渴者,水气有内郁干心之势,此病机渐已内趋。续举伤寒汗出,小便
不利,或渴,或不渴,以示水气有停蓄胃外胃中之辨,则病机已为向里。使学者知同一
病因,同一病情,仍各有浅深次第之异。本条乃合表里不解之因,以穷气郁化水之变。
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者,发热属
证象在表,冠以中风,知当有自汗,自汗则津液外泄,虽汗而荣气内弱,不能外和,故
六七日迁延不解,汗泄数日,虽不大汗,亦令津液内亡,津亡则荣血不濡。水郁而心气
内抑,不解而烦,知病机渐已入里,此水气停蓄胃外之为变也。胃中干,加以烦热,故
渴欲饮水,饮冷而胃阳不胜,客气上逆,故令水入则吐,病机已为在里,水气内停于胃
中矣。名曰水逆者,以下焦失其分注,肾关闭则水停(肾为胃关),水停则气逆,水寒相
搏,故令胃寒气逆,饮水即吐。听谓有表里证者,以外具发热之表,内具水逆之里,合
上举数例之病因,兼而有之。盖因外寒而引发表热,因发热而胜拒自汗,因自汗而胃津
外越,因津越而胃中干燥,因胃燥而渴欲饮水,因饮冷过度,使燥胜反从寒化,遂致外
内合邪表里不解之变,脉当浮缓按之微弦。浮缓者,中风之表;按弦者,水蓄之里。病
机虽变,而见病知源之治,仍以五苓散一法主之,转中府而决渎通调,和津液则表里自
愈。观本论之审核呿吟,若明镜之秋毫在目,于以叹《千金》、《外台》之秘,盖亦法
令猬毛者也。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
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
亦喘。

此示综合四诊,平辨决病之例。曰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者,示望法也。师到
尚未持脉,见病人叉手冒心之状,意所苦必在胸膈心脘之间(外证多为共象,如心气虚悸怔
忡,咳嗽上气喘促,皆令病人喜叉手自冒心部,如前条桂甘草汤治例,因问知心下悸欲得按,审病机不
在胸部,乃决为肝膈之气,郁冲不畅,故以辛散甘缓之剂调之),当再问以苦喜之情,冀得审其
病机之变,乃于按席诊视之际,复观病人喘息之容(以本条论及喘之变证,知病人当微喘也)。
师乃以意揣之(所谓意揣者,示医工临病,先就见证,揣度属于何因,然后发问,以避泛问之烦,非
医者意也之谓),或咳嗽上气,痛引胸中,因冒心定气以制咳欤,抑胸痹心痛,悸动不宁,
欲叉手护覆而近按欤,先教试令咳以验之,非遍求以冀其倖中,此问法也。假令教试令
咳,而不咳者,师于发问之时,复见其无侧耳倾听之意,终乃问之不答,故知病人两耳
皆聋无所闻矣。耳聋之候,病因不一,必再切脉以审气血消息。假令得浮虚而数之脉(按
之微滞),更问其曾数发汗,则知耳聋喘息、叉手冒心诸证,皆以汗出过多,精气虚得之,
曰: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重发汗(重者,重叠之谓,读平声)由问而知,虚则由
切而知,证由体异,平脉乃见病源,此合望闻问切四诊决病之一例也。过汗耳聋,微喘,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3—

叉手冒心,脉象浮虚之证,法当以黄芪、人参、半夏、茯苓、当归、枣仁、牡蛎之属治
之。以下更推论汗后致喘之变,有当由问诊以求因者。如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此言
因汗亡津,津亡发渴,渴而饮水多,肺胃素寒,令水气射肺而喘,病因自内而作,饮冷
之变也。轻者治以五苓,重者宜小青龙法,散其水气,脉当濡紧而弦。如以水灌之亦喘
者,乃冷水从外灌洗,闭其腠理(以水灌洗其身,盖古法有之,今西法亦有冷水洗身之法,亦古
法之遗也),病因由外合以迫气府,形寒之变也,脉紧者,宜麻黄法发汗。喘之见证同,
而病因不同,治法各异,皆由问而知之,但因异则脉亦异,善切者,即不待问而指下亦
判然矣。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此示虚家过汗,病转吐下不止之例。盖汗虽泄于玄府,源则生于谷精,凡发汗汤药
入胃,必动胃气而渗心液,至其病机之变,则证由体异。本条示例,乃体秉阳虚,不应
发汗(发汗,亦赅自病),汗出则阳愈泄而愈虚,令胃阳虚逆,水药不得入口。若医家见身
热不去,外复微恶风寒,不辨为胃阳外越,治从太阳阳明合病之例(二阳合病,有呕与利之
见证),乃更误发其汗,必令中气失守,升降皆逆,而为吐下不止,胃阳亡矣,亡胃阳之
脉,当虚濡而大,其至微数,遇此坏病,宜吴萸、附子、干姜、五味作汤,少少频与,
待胃阳内敛,药能入口,再随证平脉治之。真气大虚者,有误汗吐下不止,遂转息高,
因成不治之证,故师条记之,以垂医戒。若素秉府阳盛者,即过但津亡化燥,表虚里实
而已。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音到,下同),心中懊憹
(上乌浩,下奴冬切,下同),栀子干姜汤(通行本误作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
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
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
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214—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此示误治转坏,热结上焦之候,亦随体异秉之变也。凡病由体变之义,如同一治逆
之例,阴盛者当液脱以亡阳,阳盛者必津枯而化燥,各随藏气虚实之偏。其余邪留著,
复因人而异。其上下表里之舍,或两实相逢而合邪(如体素有热,复加热邪之乘,则两热相合,
以火益火是也),或两虚相值而召侮(如邪本不强,因真气更弱,遂邪侮是也)。邪缘体异,推
演莫穷,非通乎揣本齐末之旨,乃欲以禁方纲罗病名之变,斯亦望洋向若者已。本条示
例,因其人胸中素热而胃家不实,故曾经发汗、吐、下之后,汗发其阳,则亡肌腠之津;
下亡其阴,复泄肠腹之液;吐越胃阳,更伤中气。发汗吐下之后,表邪解而肠胃之糟粕
空矣,表里俱无留邪,宜其人已自爽慧,乃病人仍虚烦不得眠,甚且反覆颠倒,心中懊
憹者,此由汗以发之,令气机外并;吐以涌之,令气机上越;下以抑之,复令气机下陷。
一逆再逆,乱其升降出入之用,但有形之邪虽去,而因汗致津液外亡,因吐致邪气上逆,
因下令邪复内陷,肌腠之津既伤,而在脉之津亦竭,遂令津干气郁,化燥并荣,荣气不
清,使浊邪内犯包络,其候外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