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有从表里见者,有更互错综见者,如本证为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此寒热两邪之在体也。若脉见寸
弱尺大滞,寸弱为上寒,尺大滞为下热,此病分上下之部,脉亦见于上下,是为正象。若乍缓乍急,则
缓者为寒,急者为热,两邪以更互而见,此为变例,诊视较为难辨。学者必先熟脉法,而后辨证,乃有
准绳也)。正阳之热,不可泻也,但可泻州都之府,而仍佐温肾之剂,治宜化上焦之寒,
降逆冲之气,使津液四布,则水自下行,宜桂、苓、姜、夏、栝蒌、附子、黄柏、通草
之属,进退消息。盖阳虚多湿之人,虽伤寒每多头汗,或身亦微汗,以上虚表不固故也,
误汗辄致大逆,学者宜加意焉(后辨不可汗篇,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发汗
则致痉一条;又不可下篇,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一条,当与此
合参)。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凡湿病,当口渴,腹中胀满,身重发黄,小便不利,大便时难时利。因饮水多,故
下利,脉当濡滑而微弦,此湿家之正象也。若与五邪相遇(风、寒、暑、燥、热五气是也),
则随邪变化,异其病形,脉亦随证而变。湿病水结津停,最多口渴,庸工每见口渴甚,
烦躁唇焦,腹中胀满诸候,与热相搏,则热愈甚,形似阳明之证,以辨脉不审,动辄误
下,不解湿邪即与热搏,证象化热,仍经实而府虚,断非攻下可解。故湿病无论在上,
在下,在经络,绝不可下。治法在上宜清,在下宜利,在经络则宜微汗。与风寒相搏,
则上下左右,皆可移邪,热气入经,则相搏而为发热,或热陷前阴而小便赤数,大便反
硬(以水气结于他处,使腹中转枯也)。凡此杂合之象,最易惑人心目。本条所谓湿家者,明
宿有湿邪,病非骤感(若骤感湿热之证,即误下亦不至遂死),必医工见其口渴躁烦,腹中苦


伤寒杂病论义疏 
—163—

胀,不辨为脾阳之衰,妄以为热实内结,误加峻下,因亡胃阳。下之,气当下陷,乃反
额上汗出,是阳脱于上,阳气上泄,上而不下,故额汗而微喘。误攻内伤中府,当小便
不利而下利,今反小便利者,是肾阳之内绝也。小便反利,必大便不通,而腹满欲死,
则中不运化,而胃脘之阳亦绝,脾肾两绝,故死。若小便虽不利,而大便下利不止者,
为胃阳已绝,亦不可治。至此脉亦当虚滑无根,乍疏乍数,甚则脾绝而雀啄屋漏之真藏
见矣(脾胃皆主中府,脾阳胃阳,有时主治当分,以胃主纳而脾主输故也。若表中府之用,则脾阳胃
阳,可以通用,故经同称胃脘之阳,以概中气)。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
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
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此设问以明风湿流经,治当微汗之例。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是邪已流行
经络,法当汗出而解,使风湿从玄府外散,复值天阴雨不止,气交湿而卫气益沉,病者
必身痛加甚。医云此可发汗,汗本不误,乃汗之而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
出者,但风气去而湿气仍在,是故不愈。所以然者,以发汗之剂,非径开玄府,外泄皮
里之湿,必药力入胃,蒸发胃阳,令津液越出,化气四布,然后外发皮肤以为汗。今湿
之客经络也,本由玄府留湿,失蒸水化气之用,乃以发汗之剂,迫使汗出,必见大汗淋
漓,风气虽随汗以去,乃后来之汗,则更停玄府,不得尽散,遂复留而为湿,故知汗大
出则风去而湿在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则只散经络之留湿,不
至引津液外越,再停玄府,故微汗而风湿俱去。此治风湿发汗法也,但何以使汗不过汗,
则制方消息之妙,亦必有道矣。此明其理,后当更详其治也。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此言湿家有头中寒湿,经络化热之证。盖由元阳素虚,湿流经络,外阻荣卫,故身
上疼痛;内郁心阳,故发热面黄而烦(面黄为湿郁脉而上干);湿外阻,则肺气不宣于皮毛,
故返而上迫为喘。其脉但大,不兼他象,自能饮食,知腹中和而无病。独头痛鼻塞,颇
类太阳风寒,然发汗而不恶寒,黄色只见于面,知其人头中寒湿,而在经之邪已化热也。
斯时散寒发汗,则愈使经络津枯;清热渗湿,则转令元阳气陷。治当散头中之寒,而不
动经气,渗鼻中之湿,复不伤津液,乃为中病之治。于是用纳药鼻中之法,以辛烈通窍
之品为末,入葱白汁,和捻如豆大,纳鼻孔中,令呼吸往来引触,药气入鼻,必嚏通而
浊涕自下,头中寒湿当解,此亦法之奇巧者也(如经络留湿未尽,俟头中病愈,更续治之)。

蒲灰、细辛、皂荚、麻黄

上四味为末,以葱白汁调和,纳鼻中。


伤寒杂病论义疏 
—164—

蒲灰,即香蒲烧灰存性(香蒲生水边,似菖蒲而小,或生水中)。皂荚割去皮,炒香;细
辛、麻黄,皆当微炒,取药力辛窜,以随时制用为佳,久留则气散也。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朮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通行本阙,

按此条亦见《金匮》)。

麻黄加朮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白朮四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汗。

此言湿气流经,湿重风轻之候。湿家当身痛而心烦,以湿邪外阻,则心阳内郁而为
烦也。脉当浮紧按之濡涩,因湿性近于寒凝,故在表则兼紧,在里则为涩。凡风湿在经
而湿重风轻者,法当发汗,宜麻黄汤,开皮毛以外泄肌腠之湿,复加白朮以燥湿迟脾而
固里者,使发汗不至过汗,此即上言风湿之治,宜微微似欲汗出法也。表里兼治,神化
无方。若风重湿轻,则常自汗出,脉当浮而按涩,宜去麻黄而易桂枝,以有汗不可更发
其表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
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薏苡半两,甘草一两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

避风(通行本痉湿、暍同篇,有此条而阙方治,其列入《金匮》者有方)。

病者一身尽疼,上不连于头项,内不及于关节,不能实指痛处所在,复外见发热,
至日晡而加甚者,此风邪搏湿,客于经络皮肤之间。身当时有微汗,汗泄则热减,汗止
热复上升,此病由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取冷,谓贪凉及坐卧湿地,冷水洗浴之
类,使湿侵肌腠,加风邪相合,则病成矣(湿家发热,必兼外风)。日晡乃阳明气至之候,
阳明气血俱盛,与邪交感则剧,凡风寒湿邪,有发热者,均至此时为甚,非独阳明潮热
然也(西学亦言此时体温最高)。湿邪合风则烦疼,风寒两邪相搏,则烦疼而痛,故三气杂
合为痹。疼者,谓时一掣痛;痛者,谓痛如缚击而不休也。本条以邪在肌腠之间,故以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之。麻、杏,开利肺气,以泄皮毛;薏、甘,除湿和中,不伤津


伤寒杂病论义疏 
—165—

液;以湿邪较轻,故用薏苡而去朮;以病不在脉,故取麻、杏而减桂。此解风湿之轻剂
也。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耆汤主之(通行本阙,按此条亦见《金匮》)。

防己黄耆汤方

防己一两,黄耆一两一分,白朮七钱半,甘草半两炒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
滓,温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
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
微汗差。

风湿,概上举身烦疼诸候。脉浮汗出恶风者,风也;身重者,湿也。风湿相搏,湿
强则无汗,风强当有微汗。今云汗出者,谓病未解则汗出不止,此风湿而表虚者,脉当
浮虚而涩,宜防己黄耆汤。朮、甘运脾而燥湿,黄耆实表以托邪,君防己以泻经络之湿,
加姜枣煎,所以宣胃阳,而助卫气之运行也。以表虚汗出,故不用麻黄;以关节不疼;
故不用桂枝。若喘者,为寒邪内陷于肺,脉当寸口微紧,加麻黄以散肺寒。若胃中不和,
肝乘脾者,脉当关上微弦,加芍药以平脉。若气上冲者,冲气逆也,脉当浮虚而数,加
桂以下冲气。若下有陈寒者,身半以下无汗而寒,脉当关以下按之细紧,加细辛以散里
寒。服后当如虫行皮中者,淫气往来,卫欲行而未畅也。从腰以下如冰,下寒也,后坐
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覆以助汗也,表里兼治,得微汗而解矣。凡所加减,皆示制
方之例,一证而因各不同,未可执一。如喘有虚、实、寒、热之异,惟水寒射肺,乃可
纳麻黄耳,余当类推。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
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汤主之(通行本误列太阳下篇,
《金匮?痉湿暍篇》重出)。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
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杂病论义疏 
—166—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