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示二法消息。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
可下之,宜大柴胡汤。
如疟,谓病象发作有时。日晡发,知'juzhuo校注:原作阳,拟改为知'阳明主气之
时,故为可下。亦须发热脉实,乃为相应。《阳明篇》法用大承气汤,而此云宜大柴胡
汤者,知本论诸方,临病皆当消息进退,世有以专用经方自诩者,失著论之旨矣。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
但硬耳。属大承气汤证。
本条所重,在辨燥屎内结,亦令胃不纳食,与能食便硬之候,宜比类参之。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五日,虽能
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
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此未定成硬也,攻之必
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烦躁,心下痞而脉象反弱,乃壮火气衰之例。但弱者,形体不变不减,惟象势稍弱,
且必在中沉之部,故为可攻。若浮弱者,当悉属虚证,不可不辨。
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
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
未和也,属十枣汤。
此为水饮内结,发为呕利,心下痞而硬满,引胁下痛,脉象弦滑而实,故为可攻。
饮结气冲,亦作头痛,其痛乃呕甚时昏痛,呕止痛亦自缓,发作有时,痛在头额之间,
与外邪头连项痛者有辨。
伤寒杂病论义疏
—484—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
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凡攻里,皆当先解其外,此定例也。但有时亦表里两解,如桂枝汤加大黄,此为变
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属茵陈蒿汤证。
上条示小便利为可攻,本条则小便不利,亦为可攻,则知辨证之义,不能见病知源,
未有不触途成滞者也。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不(通行本误作下)利者,属大柴
胡汤证。
心下硬者不可攻,呕多者不可下,今二者并见,乃用大柴胡汤下之,又通里兼可和
外,益知辨证之妙,惟在求源而己。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属大柴胡汤证。但结胸,无大
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属大陷胸汤证。
本条用大柴胡,乃表里两解之法,必外证尚有寒热。用大陷胸,乃通里泻水之法,
必表解乃为可攻。但身热,不恶寒者,非表也。又头微汗出,水饮内结,知头汗亦有实
证(上注谓有虚有实者是也),必以平脉察形气盛衰为辨。今西学欲离体求证,每病求一特
效之方,以起世间同病之厄,吾有以知其难矣。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通行本作沉而紧,缺实字),心下痛,按
之石硬者,属大陷胸汤证。
此示水饮内结,脉必沉实者,乃为可攻。若浮而动数者,此为风水,又在禁下之例。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属小
承气汤证。
阳明'juzhuo校注:明,原阙'病以多汗为里气内实,他经以多汗为卫气外虚。多汗
身热不恶寒,便硬谵语脉实,即具胃实当下之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属调胃承气汤。
先辨其经转阳明,不吐、不下,加心烦者,乃为胃热干心,故可用调胃承气,以泻
胃热。若曾经转坏之心烦,又当审核,不可率尔妄攻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85—
阳明病,脉实(通行本误作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
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
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
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喘证多为在表,乃短气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者,又为里实。阳明热越,以汗出至
手足者,方为里气外达,可攻无疑。其热不潮,即发热不能蒸蒸大汗之谓,非发热有时
之为潮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
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juzhuo校注:
似宜改作矢,下同'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
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
热者,大便必复硬而少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本条既汇于《不可下篇》,今又重举以示戒者,示学者读论之法,必每一义单提研
讨,互相比类。既知初硬后溏之不可攻,复当辨发热,大便复硬之又当再下。再推之,
如以得汤失气,征府气之转实,以饮水变哕,知胃中之虚寒。既辨其禁下之条,复明其
可下之例,则循环讽诵,其味无穷,如摩尼之五色并呈,如庐山之真面莫测,此圣人所
以有假年学易之叹也。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
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
攻后而脉转微涩,邪胜正衰,此非攻下之误,因邪已内实,不可不攻,有顺逆判于
既攻之后者此也,但庸工凶凶之过,不得援引自解。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
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此亦示下证以潮热为重,虽大便难者,亦自可攻,盖下热与攻实,有缓急之辨,后
贤以痞满燥实坚五者皆备,乃可议大承峻下,是又未解热实之殊途矣。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属大承气汤证。
此热久邪结,屡经误治,转成坏证,与热结旁流病因相似而微不同,最为难辨,故
师独详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486—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属大承气汤证。
此示下后府气更实,仍当再下。同一宿食,而或虚或实者,病由体异故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87—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六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
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覆衣;冬月盛寒,欲
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
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
冷,故欲著覆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
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重集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者,使学者于病转坏之中,析邪缘体异之义,单提错综,
以求诊道一贯之旨。兹示坏病之例,乃以亡血为首者,明气分之病易治,血分之病难瘳。
凡初由外感,转辗误治,以成内伤者,莫不皆病责血分。诊道失传,象势不辨,医家虽
熟读气血为病之文,实不悟气血在脉之异。俗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者,大抵皆不辨气血,
误治以转坏也。本条即由伤寒病后,转内伤血痹寒热之证,留连岁月,缠绵不愈。病人
于夏月阴升井寒之候,则阴浮阳陷而恶寒。于冬月阳升井暖之时,则阴陷阳浮而发热。
病者苦喜之情,反乎常人之好,此之所谓内损。学者于此反复,当知转坏由于误治之逆,
病异由于体秉之偏,而病机进退消长之变,莫不与令气之阴阳升降天人交感。故凡朔望
盈虚之义,节候转变之差,皆于审度病机相关最切。世欲废夏时以乱天地之政令者,何
心哉。
寸口脉浮紧(通行本误作大)而(通行本在浮字下)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
血,紧(通行本误作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
令汗不(通行本误作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则饐'juzhuo校注:原字不
知'。
凡坏病缠绵难愈,致损于因循不觉之中者,皆邪伏血分,病在经络。若邪在肠胃之
间者,则误治即病势暴迫,变证蜂起,本条所举之治例是也。脉浮紧为客邪在表,误下
则荣卫内陷,此为大逆。寒气相搏,即客寒内与本体阳气胜拒之意。既下而复与冷水,
一逆再逆者,知亡血之变,必阴弱发热。口渴证象多热,始令医工再误。饮冷水而转饐
者,明饐证由冷气内逼,浮热上冲(亦有外冷逼内热上冲者,又是一例),与哕逆皆为寒热二
伤寒杂病论义疏
—488—
气相搏之变。冷必相搏者,谓冷与热搏'juzhuo校注:原作捕'也(若纯寒之证,则变哕饐者
少)。由此知误治转坏,半由阴虚化热,故示例以亡血为重。若体秉中寒之人,则变证既
少,且证象易辨,亦难召庸工凶凶之误,又可知矣。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
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此示病变半由误治之逆,内伤多始外感之证,故太阳为六经之门户,而汗、吐、下、
温针诸逆,乃病机转坏之根源也。本条发汗、吐、下、温针,皆指医误。凡由误治而病
机转变者,谓之坏病。由自汗、吐、下而病机变化者,谓之变证。坏病者,谓病已异于
六气初感正病之常,与证治之顺逆难易无关。随脉证之变而调理之,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