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
擗(一作僻)地者,属真武汤。

素秉肺肾不交,而肝阳浮越者,误汗即成此变。真武法敛肝温肾,转中府以交上下,
肾虚而肝阳内动者宜之。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
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

素秉血热气寒之体,则变生泻心诸证。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不(通行本误作下)利者,属大
柴胡汤。

素秉胆热胃实之体,则变生本证。

阳明病,自汗出,或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
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素秉肠燥而胃不过实,则变生本证。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属调胃承气汤证。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0—

此胃热素盛,发汗即热越过经,化热速而糟粕未实,故但主调和胃气,不用枳、朴
峻攻气结也。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属四逆汤
证。

此素秉肝肾虚寒,故误汗变生厥利,腹内拘急之证。盖热浮三阳,寒入三阴之为变
也。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素秉胃热气盛,故发汗即表虚里实,证成急下。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
愈。

此言阳明实证,本应下之,或下之太迟,令汗出过多,津伤气泄,邪实正虚,则不
可更下。发汗,指病人自汗,因阳明外证必多汗,非指医发其汗也。阳明下证,失下则
阴竭邪陷而转少阴,本条虽汗多亡阳,病机尚未入阴,此时脉象必弦大而急,食'juzhuo
校注:疑有误'下则转浮洪,时而恶热谵语,时又乍感微寒,所谓亡阳谵语之义,亡阳二
字,不可拘泥,凡阳明实证,汗多亡阳者,谓亡胃中津液,津亡则胃脘之阳不能运化(胃
阳赖津濡而气化),故亦谓之亡阳,盖同表虚里实之称,不可以表虚竟用参芪转实其卫,
与阳虚多汗手足厥冷之亡阳,又有天渊之别。故但以柴胡桂枝汤复法,清胆热以生津液,
达荣郁而和腠理,此亦治谵语之一例也。本篇多六经已见之条,乃复集示以垂教者,使
学者知读论之法,必于每一病变,详求致变之因。每一病机,深究体秉之异。如同一汗
出,而变象万端,方随证转,一药进退,主治顿殊,循是精思,因熟致巧,庶乎长沙之
室,得由户升堂云尔(昔尝治一湖北刘媪,发热谵语,时微恶寒,余以柴胡桂枝法治之,次日转躁
烦气短,脉沉而涩,坚问其家,不承认服他方,证象甚险,余与言此为灾怪,假令但服和外之剂,即治
逆不当内陷,今虽加剧,能实语服何药致此变,尚可起也。病家喜余犹能转危,乃述他医与牛黄丸一服,
后变此证,因复以柴胡桂枝汤投之,一剂而病解矣。调理兼旬乃廖,可知圣法求源之治,不可与禁方同
日语矣)。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1—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四中


辨不可吐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
吐之过也。若得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
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吐法可以令谷气空虚,引胃阳外通腠理,其逆则胃阳外泄,助客气上逆,且生虚烦。
故胃中虚者,不可用吐。吐中有发散之意,亦可动气,故气虚者亦当禁吐。吐令气逆,
不专在胃,故有一二日、三四日误吐之异,值他经主气,亦可随吐上越,经曰:在上者,
因而越之,吐法是也。吐于汗下诸法中,误用其害尚小,故曰小逆。本论皆先示禁而后
举所宜,医津之垂戒深矣。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者,此为吐之
内烦也。

此吐令胃阳外越,故反不恶寒而内烦,虚甚者,则吐后乍一烦热,汗随吐泄,旋即
手足微冷,因知诸虚皆不可吐,以涌吐亦可发阳故也。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
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
之。

少阴病之胸中实,病在脉气之阻,故可用吐,令胃气外通,以吐则气动,气动则脉
动故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胃气虚寒,虽饮留胸膈,以下虚为本,非吐法可解,且
用吐恐加气冲之变,故当温下以治水气之源。

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虚家亦然。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2—

胸中实而手足寒,为脉气内阻,故可吐以通阳。诸四逆而厥,乃真阳内却,即见上
实之证,亦不可用吐,致动太冲之气。虚家者,赅诸虚而言,凡体秉素弱者,吐法不可
用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3—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四下

辨可吐

凡用吐,汤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攻邪之剂,皆宜中病便止,不可诛罚过当。昔贤治案,有数用大吐下以起沉痼者,
非见病真切,不可尝试,虽以瞑眩得效,然亦焦头烂额者矣。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撞咽喉不得
息者,此为有寒,当吐之(一云,此以内有久痰,当吐之)。

此风痰结于胸膈之间,邪在上焦,汗之不解,攻之不达。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痰
结气阻,而非冲气之动,故可用吐。《千金》曰:气浮上部,填塞胸心,胸中满者,吐
之则愈。正释本条之旨,但虚实之辨,宜详审之。

病胸上诸实(一作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
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结(通行本误作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病胸上诸实者,统指邪结上焦之证,加胸中郁郁而痛,则知脉络气阻,失其渗营之
用,使痰饮结于胸膈之问。以下焦受中焦气,胸膈阻则胃气不能外布,中气结则胃中不
思饮食,反欲人按摩以舒中脘之气。胸中脉络失其渗营,则水饮不能入脉化精,积为涎
沫,从口唾出。下则脾络亦失内开之用,水津不纳,流注二肠,利下日十余行。其脉反
结'juzhuo校注:此漏一结字',应指结塞不畅(此言总按之象,但非一止之结,乃紧实之象也)。
分诊而寸部脉微滑者,乃痰饮上结,脉气内阻,病由胃阳不能外达,利虽见于下焦,邪
实结于胸上,用吐以宣散胃阳,使胸上之结一通,则升降之用自复,故吐之而利则自止,
此下病上取法也。但此种下利,必利下痰涎,利不多而反快。凡用此法,皆宜审察冲气,
虚家稍兼眩运,尤忌用吐,必上盛而下不虚者,乃可用也(通行本旧作脉迟,若以迟滞之意释
之,义亦可通,但终不若结塞为显)。本条乃少阴太阴并病之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4—

病属少阴,为胸中脉气之结,使胃阳不能外布,故可用吐。脉象弦迟可辨,亦胸中
实之证也。

宿食在上管者,当吐之。

宿食在上管者,谓食停胃口,故可用吐。若食已下胃入肠,则当消导或下,不可更
令逆下也,经曰:其高者引而越之。上管一作上脘,义皆可通。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证经属厥阴,病为络气横阻于胸膈之间(膈中有络无经),故亦可用吐法。文与《厥
阴篇》瓜蒂散条大同,惟彼云脉乍紧,此云脉结小异,因知结塞亦紧实之象也。发汗但
以泄皮毛之闭,吐法可内通经络之阻,故邪结在上者,惟吐为宜。发汗必津亡而愈结,
下之则气陷而转痞,此吐法之所以不可少也。


伤寒杂病论义疏 
—465—

伤寒杂病论义疏卷十五上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
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
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脉法在巅之释,已详《不可汗篇》,本条辞旨皆同,但申误下之变。中风自汗证为
荣气之弱,下之则气陷液结,心下痞硬,邪随脉陷故也。正虚邪结,宜桂枝人参汤法治
之。若下后仍躁烦不解,当用泻心法进退。病随体变,固未可预拟'juzhuo校注:原作似,
字误'也。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为血痹,气冲于畔界之内。发汗则令气动迫血,误下则令液竭气浮。以下之则
津液内亡,故曰内竭。动气在右,为肺所主气,下后咽燥鼻干者,肺津内竭,不能上濡
空窍故也。头眩者,气浮于脑。心悸者,气冲于心。脉象当短涩而时一动数。救逆之法,
当仿复脉汤例治之。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
卧则欲踡。

动气之证,发汗则气从外越,下之则气从内陷。动气在左,其治属肝。发汗必头眩
筋惕者,肝阳之浮越也。下之则腹内拘急者,肝气之郁陷也。肝气陷而乘脾,则胃逆而
食不下,真气陷则客气上逆故也。又厥阴为阴尽之藏,经气无外泄之路,虽通传导之府,
无关风木之邪,但令气加奔逸,冲动益甚,故下后而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踡者,
以相火因下而内陷,必成阴外阳内之变,即身有浮热,亦为客阳,必肾气下寒,而身欲
踡卧,由此知少厥之阳,乙癸同源,陷则俱陷。脉象当沉弦而微,时一紧数。救逆之法,
宜吴萸、当归、附子、半夏、人参、桂枝、乌梅之属,进退治之。


伤寒杂病论义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