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寒杂病论义疏-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病耳聋,浑浑焞焞;又少阴司天,客胜则耳聋;又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耳聋;岁金
太过,燥气流行,肚木受邪,民病耳聋。是六经府藏,皆有耳聋也。又耳鸣之证,如厥阴司天之目转耳
鸣掉眩;厥阴之胜,耳鸣头眩;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心脉微涩,为耳鸣;胃中空而宗脉虚,虚
则下溜,脉有所竭为耳鸣;上气不足,耳为这苦鸣;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是各经虚实,皆有耳鸣也。可知证多共象,必以平脉辨之)。凡耳聋、耳鸣之证,各经府藏悉具,
大抵不外上下虚实之辨(如煎厥之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由阳气烦劳则张,精绝而阴虚也;
如徇蒙招尤,目冥耳聋,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下实而上虚也)。在上者,实为风热内壅,
虚为上气不足;在下者实为传导下阻(便泌浊升),虚为阳气上越(精虚则气虚,即肾不纳气
之证。又经云:聋而不痛者,耳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故暴病耳聋,多属少阳风火(亦
有太阳浮气之聋,当从汗解);久病耳聋,多属精脱气虚(经云:精脱者耳聋)。至于经气终之
耳聋(经云:少阳终者,耳聋;手太阳厥逆耳聋;少阳之厥,则暴聋。但耳聋应属肾脏绝者为多),
又必有绝证绝脉可验。若耳鸣则以浑浑焞焞声重者为实,如蝉鸣而声细不断者为虚,以
脉象之升降去来辨之,而表里上下之虚实无遁情矣。少阳中风,气壅于上则耳无所闻,
热泄于窍(五藏常上阅于七窍,肝窍于目,而胆与肝为表里也)故目为之赤;上焦气郁而津凝,
故胸中满(胸中乃深浅之分,胸下指上下之位);膈膜之气内郁,故热乘包络而烦也。证在半
表半里之间,当用小柴胡法,通上焦以和津液。以邪不在上脘,故不可吐;复不在肠胃,
更不可下。若用吐意在除烦,乃吐则伤气,必令心气浮越而反为悸;用下意在除满,乃
下则亡血,必令肝阳郁陷反为惊,此皆诛伐不当所病,故治少阳有汗吐下之三禁也。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
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躁(通行本作悸)。


伤寒杂病论义疏 
—326—

三阳为外,三阴为内,所以分外内者,有形层之外内,故曰:在外者,皮肤为阳,
筋骨为阴;有府藏之外内,故曰:府者为阳,藏者为阴;有荣卫气血之外内,故曰:卫
气为阳,荣血为阴。少阳为三阳之尽,自阳入阴之界,太脉浮,阳明脉大,脉气虽有升
降举旁充之变,邪未入于脉也,至少阳而膜气外郁,脉搏道内束(若但脉道外小络内束者,
则象紧而不至细弦,其体之大小不变),血凝其气而气欲外通,故中若脊线而成弦;气为血凝
而力难旁达,故脉体内敛而为细。少阳之脉,当弦而按细(若沉细便属少阴)为其正象(若
浮弦便合太阳,弦大便皆阳明),脉之形体虽变而病因仍在脉外,以膜气之内郁,非血分之
自病,故当属之少阳,且知邪之仍未入于脉也。少阳三焦之府,其体涵育于阳明之合,
其气通贯于二阳之界,其津液则阳明太阴之气资生以外濡也(阴液出于脾,阳津散于胃),
故稚阳之化,津液易竭。假令头痛发热,脉弦按细者,即证具伤寒,恶寒不解,乃卫惵
荣卑,少气少血之象(脉细知荣气为内束,尤易血枯化热),若误发少阳之汗,必致津枯胃燥
而转谵语,此少阳传经之为变也(若非传经之证,即少阳误汗,亦不必定转谵语属胃之变)。但
虽转阳明,不必悉为下证,故曰:“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躁”。则知和胃
之治,亦无定法,必平脉以辨其不和之因,相体以复其中和之用。烦而躁者,明胃不和
之证象。烦者内烦,躁者中躁扰。烦为气热迫血,故曰烦出于心;躁为血热扰气,故曰
躁出于肾。烦为在阳,躁将入阴(通行本讹躁为悸者非,既谵语,当神昏,即心悸亦不自知矣)。
少阳头痛,当痛在额角,必掣疼而痛。兹云伤寒头痛发热而不举往来寒热者,以往来寒
热易见,惟少阳发热,有太阳疑似之辨,故独论其难知者。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塞热,尚未
吐下,脉沉弦(通行本作紧)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湿服一升,日
三服。

少阳为病,论经气枢转之义,必以开阖为转移;分形层膜膈之间,当由皮腠而内犯。
兹曰“本太阳不解,转入少阳”者,谓初中太阳,未经治逆,但在外因为引发之缘。邪
客皮毛,不得外泄,乘少阳经气之虚,内入以转陷于膈膜之内,虽曰病始太阳,实则无
异自病。经曰:中于胁则入少阳。盖以示经气之畔界,非谓越二阳而直中也。入少阳则
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者,以腠理外闭,郁胃气布濩之门;膈膜内结,格胆阳升降之路。
津气内凝于膈,故硬满以生;胆汁上溢于胃,则干呕不止(胆汁入胃则呕,入肠则利)。干
呕者,声多而物少;默默不能食者,木气乘土之正象(即胆邪乘胃之义,默默但恶食之意,非
全不纳食)。胃气不得外宣,胆阳不得下降,胆溢与胃逆并至,故为是证。但二阳篇内最
多合并之条,故转入少阳者必太阳自罢(即不恶寒是也),证见往来寒热,发作有时,且


伤寒杂病论义疏 
—327—

病机尚未吐下而转坏者,乃得为少阳正病。病在少阳而脉象沉弦者,明邪气内结于膈膜
之间,脉气必内平于筋膜之分(十二菽平于筋之分者也),故阳微结者,脉象亦沉(在外者皮
肤为阳,筋骨为阴,平脉辨证之理,要当脉依证断,证依经断),不得以在沉便属入阴,遽指邪
陷厥阴之内。《脉法》曰: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是知少阳本病,脉弦细不浮,或气
结之甚则应指必见沉象。与小柴胡汤畅其升达之气,当表里和而寒热并解。且以见太阳
柴胡诸证,脉浮盛而微弦者,皆太阳兼系少阳之候,不得曰过经而转入也。

少阳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痛甚则呕逆,此为胆不降也,柴胡芍药枳
实甘草汤主之(通行本佚)。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按本汤通行本误作四逆散,见《少阴篇》)

柴胡芍药枳实破,水渍,炙干甘草炙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按古本柴芍枳草汤后原缺煎
法,遂转录〈少阴篇〉四逆散方后之文,后详加疏释,悟方后加减,病情与少阳不合。宁波周君岐隐,
更通函讨论,爰补拟煎法十八字,并附注错简之由,以存真相)。

此示少阳府邪上逆之证。曰“少阳病,气上逆,令胁下痛,痛甚则呕逆”者,明胆
阳以两胁为升降之道路,其气则布于三焦,其汁则游于络脉。凡藏府之生化也,皆气为
用,以汁为体(凡藏府分泌之液以及脂膏精髓血水,皆汁也)。气无质则气无所生,质无气则
质无所用,质以生气,气以使质。六府之气行于脉外,为五藏之外卫,故六府者传化物
而不藏。惟胆藏精汁,是为奇恒之府,故其气内畅心荣,外疏肝络,常然并脉而行,卫
气逆而荣郁而不通,不能则真邪相攻,神伤为痛。胆气不得通降,必内陷面上溢于胃,
故令呕逆不止(以气有动静,必痛甚则呕甚,痛缓而呕止)。所以然者,以少阳气上逆,胆府
不降故也。经曰:胆气溢而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名曰呕胆。脉象当弦而上关上,宜柴
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枳实下气,甘草和中,芍药平肝,柴胡疏胆。盖胃逆当降,胆
逆宜和,明见病知源之治,固不必以生姜为呕家之圣药也。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
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半表半里之界,故有屡经误治而柴胡证仍在者,《太阳篇》其例甚多。
今云若吐下发汗温针,明治经数逆之后,或因吐伤气而为悸,或因下亡血而为惊,或发
汗亡津而胃燥,或温针灼荣而火逆,皆可致谵语之变。若谵语而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仍
往来寒热者,即为柴胡证未罢,论治仍在少阳(《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篇》有“发汗多,亡阳
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一条,即此柴胡证不罢之治例也),
证治未离柴胡诸法,不得称少阳坏病。必柴胡证罢而谵语仍在者。方得谓病已转坏,以


伤寒杂病论义疏 
—328—

谵语乃阳明、少阴、血分热结共见之证,故必详审所犯何逆,以法治之。或下实以和胃,
或清荣而治心。求源施治,亦无定法可执者已。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在阳明有三阳合病,在少阳亦有三阳合病,但在阳明,两阳之邪悉合于胃,故见腹
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诸证,热虽在经,已有阳明无所复
传之象。今本篇所谓三阳合病者,盖指两阳之邪悉合于胆,故其脉则浮大上关上,其证
则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所以然者,以三阳俱感于邪,外有太阳之表,内有阳明之里,
开阖不得,邪不得泄,合并内陷,悉注于枢转之内,胆气热则神昏而善眠,少阳之正象
也(胆汁泛于胃则呕,入于肠则利,溢于脉则合心气之热而善眠)。阳气下起至阴,上出于命门,
命门者目也;精阳气上走之窍,卫气动则行阳,静则行阴,今证欲眠睡,目合则汗者,
由卫气因目合而行阴,阳邪以行阴而内薄,阳入必内与阴争(合目则阳气收藏于内),故外
迫津泄以化汗,虽为盗汗,伤属阳强有余之变。三阳同时受邪,其人当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