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庙寺里所有的菩萨都灰头土脸,“无精打采”。
传说,有一天,金陵大地有两位仙家道人驾雾而来,降落在龙潭黄龙山的顶峰上,转眼化成两个峻拔的身影,耸然屹立。
这两位仙家就是吕洞宾和葛仙翁。他们往赴王母蟠桃大会,醉别而归,路过龙泉,看到龙泉寺庙香火升腾,一派兴旺,只是菩萨神像都是毫无光泽,于是便降下云层。两位仙家合计,何不在这里做一件好事,开创一个用金不多就能使神像发出金光的“饰金术”?
平平展展的两块方石,放在各自的面前。那石块上面,各放着一块金片。
叮当!叮当!吕洞宾和葛仙翁挥舞铁锤,锤打着金片。
葛仙翁看到吕洞宾的金片越打越大,他唯恐落后,急中生智,将石块斜横起来,把金片放在石棱上锤打。这一变招,进度马上就超过了吕洞宾,锤出来的金片又薄又光。原来,由于锤面与石块的接触面变小,金片受到约束,不易破损,成形快,色泽亮。
吕洞宾见比试不过,便腾云驾雾,去了浙江。
葛仙翁则留在龙泉,向龙泉百姓传授了他的制箔工艺。
葛仙翁的金箔工艺代代相传。到了清朝年间,乾隆皇帝也曾光顾过这里。“葛仙翁智胜吕洞宾”的传说,自然也随着金箔工艺世代传颂。金陵从此成为“金箔故乡”,金陵金箔也名扬天下。
本来,金陵人拥有“金陵金箔”这个祖传瑰宝,应该世代吃穿不愁。其实不然。原来,这金箔产品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兴旺,金箔兴旺!国家衰败,金箔衰败。解放前,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所以金箔生产凋零残败。新中国成立之后,万物出现生机。到了1955年,人民政府鼓励金箔艺人组织生产合作社,大力生产金箔。于是,龙泉镇梅长生、徐德志和徐德明等艺人,走乡串村,挨家挨户做工作,带领64名老金箔艺人自带工具,自筹经费,租用了当地政府没收来的一座地主庄园做厂房,正式成立金东县第一家金箔锦线生产合作社。成立那天,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省、市、县、乡领导纷纷到场,连国家轻工部也派人祝贺。成立之初,金箔生产很是红火,各地订单雪片似的飞来,生产量无法满足客户需要。于是,合作社规模扩大,改成了金陵金箔厂。
其后,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加上三年自然灾害,金箔生产受到重创。到了“###”风暴席卷祖国大地的时候,金箔厂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了。“###”结束,百废待兴,人们忙着算旧账、填肚子,一时无暇顾及金箔厂。到了80年代初,金箔生产几乎绝迹,金箔艺人下放的、退休的、改行的,再也无力“鞭炮齐鸣”了!尽管频繁调换厂长书记,但谁也没有回天之力,一个个都败下阵来。特别是最末一任书记曹永刚,此人是从大三线兵工厂调过来的,不知金箔厂深浅,工业局让他到金箔厂当一把手,他便同意了。上任之前,他也曾信心满怀。不料,那年金陵一带连降暴雨,长江水猛涨,金箔厂所在地龙泉镇大堤破裂,大水将金箔厂淹成一片汪洋!曹永刚遭此一劫,心灰意冷。大水回落以后,他就想方设法离开了金箔厂,到局里任职去了!
眼下,一面是国家急需金箔美化天安门,一面是金箔厂群龙无首的烂摊子,谁来主事,真真急煞人也!
金东县委常委们闷坐抽烟,面面相觑,却无人推荐人选。面对这种情况,朱书记只得点名了。
“万县长,你是老工业,还是你来推荐提名吧!”
“我?”县长万庆彪没有正面应答,他挺了挺背,国字脸上剑眉飞耸、目光如炬。看到大家都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他胸有成竹地笑了笑。其实,万庆彪早就料到朱书记会点他的名,他心里也早就有了一个人选。
此人名叫何大福。
。 。。 想看书来
主人公曲线登场(1)
何大福是万庆彪的老部下,此时正在金东化工厂劳动服务公司任经理。
1964年10月,金东县在大力发展“五小”工业的高潮中,率先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金东化工厂”。万庆彪从人委办公室主任岗位上抽调到化工厂当厂长。化工厂需要的200多名员工则是从全县各行各业抽调来的,其中有一名年龄最小、又是贫苦孤儿出身的员工,就是何大福。
人们常说,大凡能成大事者有三种人:一是从小家境苦难;二是长期处于逆境;三是一直处于竞争环境中。何大福就属于从小在苦境磨难中成长的那种人。
何大福1946年出生在安徽和州何家庄一户农民家庭。说他是农民,其实他们家无田无地,父亲只是靠打渔为生。幼年的记忆中,他的家乡还是很美的。成年后,何大福曾写过一首歌颂家乡和他童年生活的长诗:
何家庄,皖北一个不出名的地方,
那里是——
生我育我的可爱故乡。
爷爷在那儿打渔,
爸爸在那儿撒网,
我曾在那里成长。
农家小孩童年趣,
爱把游戏当真唱;
抬花轿,娶新娘;
打雪仗,当皇上;
猜谜语,捉迷藏;
数星星,话月亮;
扎猛子,车鱼塘;
弹弹子,拍画张;
快快活活玩个够,
恰似神仙在天上。
美好童年许多事,
越大越老越神往。
何家庄,皖北一个不出名的地方。
那里是——
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
村前有个莲藕塘,
村后有片芦苇荡,
村东有块丘陵地,
村西水田编成网。
农家子弟功夫深,
做田做成状元郎;
犁成线、钯成网;
耧成条、耕成趟;
育似画,种似章;
裁似秀,播似镶;
割如裁,拔如光;
刨如舞,挖像量。
功夫不负种田人,
年年丰收谷满仓。
祖祖辈辈吃田饭,
天塌下来心不慌。
从这首回忆诗来看,可知何大福的童年生活还是十分快乐的。
1956年夏,何大福刚满十岁,他的父亲突然患了“吐血病”。那时乡下医疗条件差,加上无钱医治,究竟因为什么吐血,谁也搞不清楚。现在判断,可能是胃出血,或者是肺结核、癌症之类。总之,他的父亲开始是间断吐血,临死前是吐血不止,病状十分凄惨。
何大福清楚地记得父亲临死前对他的一番教训,这使他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记得那天中午,他放学回家,忽然闻到一股血腥味,仿佛有股臭鸭蛋的味道。他连忙问妈妈,家里怎么有臭鸭蛋味?
“什……么?臭鸭蛋?我……好久没吃了,真想吃。”躺在堂前墙角边的父亲听到何大福的话,有气无力地说。
何大福听老人说过,临死的人,经常想吃这想吃那。活着的人总会千方百计满足病人的要求。可是,父亲提出想吃有特殊滋味的臭鸭蛋,妈妈一时措手不及,还真为难死了。如果爸爸只是要吃鸭蛋,在乡下是不难解决的,可是臭鸭蛋,一时到哪儿去找呢?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天下午放学,何大福与几位男同学到村后大水田旁边一条大沟里洗澡。这里是这一带村庄吃水和小孩戏耍游泳的唯一天然游泳池。稍微远一点的地方有些养鹅养鸭的农户用芦苇隔一块地方圈养家禽。天气热,娃娃们在大沟里扎猛子、踩水、仰泳、泼水,玩得开心极了。何大福十岁了,尽管父亲已经病危,可是孩童们一旦玩得投入,经常是忘乎所以。
玩得尽兴,快要散场的时候,一个圆圆的东西在何大福脚下滑了一下。他一阵惊喜,一个猛子扎下去,三碰四碰,终于从水中捞上一只鸭蛋。只见蛋壳微微破损,一闻,正是有特殊味道的臭鸭蛋!他连忙爬上岸,衣服都来不及穿,光着屁股直奔回家,未进家门便气喘吁吁高喊着:“爸爸,有臭鸭蛋啦!”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主人公曲线登场(2)
爸爸接过臭鸭蛋,眼睛一亮,露出满足的笑容。蛋在手上晃来晃去的,妈妈也眉开眼笑,好像爸爸的病轻了不少。一阵喜悦之后,爸爸问何大福哪儿来的这臭鸭蛋。何大福便一五一十地表述了一番。
谁知,爸爸听完之后,又把臭鸭蛋放回到何大福手上,举起他那无力的手,挥挥,再挥挥:“好伢子!听爸话,在哪儿拾的快送到哪儿去!爸再想吃臭鸭蛋,也不能白吃人家的啊!”
何大福愣了半天,顿脚拒绝,一边淌泪一边说:“几个同学都可以证明,我不是在别人家鸭围子里拾的,我是在大沟里拾的,有什么关系?!”
“不是在鸭围里拾的也要送回去。只要是人家东西,没有花钱买,都不要沾。穷死也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这是我们何家的规矩!”爸爸说着说着,气力不足,一头歪到床里边,手也垂了下来。何大福吓坏了,赶忙拿着臭鸭蛋,跑到大水田旁边的大沟埂上,将蛋扔进水里。
何大福怎么也没想到,就是这短暂的一个往返,却耽误了他与父亲的诀别。回到家里,在沉沉的暮色之中,在亲人的恸哭声中,他的父亲离开了人世。父亲带着临死前没吃到臭鸭蛋的遗憾丢下他们母子几个。从此以后,何大福带着扔臭鸭蛋的故事慢慢成长。
父亲去世后,家中只剩下妈妈和十岁的何大福以及八岁的大妹妹和六岁的小妹妹,全家进入了“孤儿寡母”时代。经过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的荡涤,接着又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这个残缺的家庭,无法抵御饥荒的侵蚀,从1959年11月到1960年2月,连续几个月家无一粟,全靠吃野草、喝咸开水过日子。饥寒交迫,威胁着这个穷困孤单的家庭。可怜的妈妈瘦得脱了形,像木乃伊一般,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过,连喝开水的力气都没有,只能靠何大福用汤匙直楞楞地往她嘴里灌。一天晚上,妈妈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对何大福说:“伢子呀!妈妈对不起你死去的爹,没有将何家你这条根拉扯大,也对不起你们兄妹,连你们都养不活。妈妈快死了,什么家当也没有留给你们,只留下……”妈妈说着说着,声音哽咽,泪水满面,何大福兄妹也泣不成声,却似懂非懂。他根本没想过要从妈妈身上得到什么家当,也想不到妈妈这时候会死,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妈妈能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