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依赖作为整体的政治制度。②
国民党政府在迁都重庆期间,企图调整官僚政治与参与之间的平衡,并
在此过程中使地方政府恢复活力。这就是蒋介石在1939年6月首次提出,并
被大肆吹捧的“新县制”。这个新制度设想的县政府有可靠的地方税基础,
并且有自治的机构,但是可惜,除在战时陪都重庆附近的地区外,它基本上
仍是一纸计划。县财政收入应包括土地税和某些杂税等的指定留成,全部由
县政府自行征收,而不是由省的或中央的代理机构征收。上级政府不再能迫
使县在地方筹款用于省或国家的项目。有了这个可靠的收税基础,县应该能
实施真正的地方自治制度,县议会也就能拥有一些可供调拨的经费。县议会
由镇和乡的代表组成,而镇乡代表不外乎从保甲单位产生,而今保甲则被宣
布为既是“自卫”,也是“自治”的单位。虽然在战时没有希望适当地检验
这个制度,但它却表明,蒋介石很清楚地方政府效能不断下降及其未能博得
民众的支持。①
①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第526页以下。
② 蔡武雄:《江苏省的党政关系,1927—1932年》,《远东研究中心论文选》,第 1集(1975—1976年),
第85—118页。
① 钱端升:《民国政制史》,第176页以下。
乡村建设运动
在政府尽其所能利用20世纪的观念努力控制中国乡村的同时,一些中国
的知识分子也以不同方式从事乡村工作。1927年风行一时的“农民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新东西,乡村进步是晚清维新派关心的一个焦点。
新的因素是某些城市知识分子强烈关注乡村发展。这些知识分子大多受过西
式教育,但对中国乡村生活却没有多少亲身体验。他们研究乡村问题的方法
包括一些政治实验,但是更为典型的是以乡村的教育工作为目标。在这个意
义上,“乡村建设”也具有自由主义的信念,即认为政治制度的变革若不是
建立在思想意识变革的基础上,就毫无意义。乡村建设派也往往认为,在农
民学会了解决他们可怕的经济问题以前,乡村生活的政治结构决不会是健全
的。
乡村建设和几个基本概念有联系。“建设”实际上看起来近似于我们的
“发展”概念,可以认为是传统中国政府的旧“公共工程”陈例的一种现代
化延伸。与此有关联的是“调查”和“实验”的概念;“调查”讲的是有关
城市知识分子通过实地观察,接触乡村情况的越来越流行的做法(《东方杂
志》1927年8月号全部篇幅刊载这类乡村调查报告),“实验”包括教育及
农业推广工作的实地项目,其中有些蜚声于国内外;“示范”大概是对这些
项目的更为适合的说法,因为它们是打算用来作为全国仿效的样板的。
名流连续不断地关心乡村问题,可以在河北定县的历史中看到,定县是
这类最有名的示范点之一。在1900年以后的“新政”改革热情中,翟城镇的
一个望族力图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谈不上是乡村名流的新活动,而
是受到爱国心和对通常的新儒家观点彻底怀疑的推动。翟城改革的创始人米
鉴三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实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
曲。他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发现隐藏在朱熹的四书集注——科举
考试的准则中的佛教影响。米鉴三本人乡试不中,遂不许儿子米迪刚参加科
举考试,一家人在家乡致力于经世之学。①
1902—1903年,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在定县创立新式学校体系。这一体
系超出标准学校模式之外,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908年后宣传地方
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翟城不久成为地方改良的有力样板,
重点在于教育、社会习俗(禁吸鸦片,禁止缠足)以及地方治安。米鉴三的
儿子米迪刚留学日本回国后,把加强乡村机构看作是全国复兴的基础。村级
社区的机构(特别在强迫教育和农业信贷方面)足以形成一个乡村社会的新
的基础。②从1924年开始,米迪刚与山东改良派王鸿一合作,在北京成立一
个非正式的会社以推行他们的想法。这个“村治派”终于引起梁漱溟的注意,
梁漱溟接着成为儒家思想导向的乡村建设派的最有影响的人物。(我们已经
看到,米家思想已被阎锡山接收过去作为山西“村治制度”的理论基础。)①
在定县20多年的成功之后,晏阳初选择该县作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
乡村试点所在地是适当的。晏阳初是个受过美国教育的基督教徒,自1922
① 《翟城村志》,第44—47页。甘博:《定县:一个华北农村社区》,第146—165页。查尔斯〓海福德:
《中国的乡村建设:晏阳初与平民教育运动》(哈佛大学,博士论文,1973年)。
② 米迪刚:《余之中国社会改良主义》,转载于《翟城村志》,第314—328页。
① 艾恺:《最后一位儒家学者》,第145—147页,有关于村治派的可信的介绍。
年以后便在城市平民教育方面很活跃。1926年,定县被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选为其全国事业的中心;1930年,晏阳初本人从北平迁至定县。该会生气勃
勃的识字教育以及晏阳初的国际联系,使翟城和定县成为吸引中外研究乡村
社会的人员的地方。定县的工作主要是在一个拥有约60个村庄和集市镇的
“实验区”。截至1932年,在定县开办的440所“平民学校”中,该会直接
管理的仅为20所(其余的是县政府开办的,或纯粹是地方创办的)。②
晏阳初对中国乡村的观点,集中在发展乡村人的潜力,而不是改造乡村
的组织。在国际权力斗争中,文盲是令人绝望的不利因素,因为“盲人怎能
与有正常视力的人竞争呢?”教育要超出识字范围,救治中国的愚昧、贫穷、
体弱及缺乏公共精神四大病患。平民学校的计划,因此把实际训练与社会道
德课和公民课结合起来。虽然该会对社会不公正的具体问题没有直接批判,
它的言词的论调是平民主义的。最文明的国家是为培养杰出人物兴办教育,
训练资产阶级的子弟;该会的宗旨则是为“废除阶级教育”而办教育。其含
意是,国家的强盛、民主和经济进步,有赖于公众意识的转变。这一任务只
有通过教育,并从社会的底层向上发展才能办到。这样,晏阳初的计划与定
县原先的士绅式的事业精神并无矛盾;并且和米氏家族一样,晏阳初的工作
也得到官府的赞助和保护①
平民主义和官府赞助的结合,也能从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事业中看到。
陶行知是作为约翰〓杜威的再传弟子投身于乡村事业的。他于1915年到1917
年在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学习杜威教育理论,为之倾倒,这正好与他具有的对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信仰吻合。杜威反对“旁观者”的知识论,王阳明坚持正
确的思想与正确的行动同时产生,而不是这一种来自另一种,两者共同给陶
行知爱行动的天性以推动力。在20年代初期,陶行知就深信,不仅学校范围
的教育不能普及到中国民众,而且西方的教育方式也基本上不适于解决中国
的乡村问题。陶行知在积极参与以城市为基础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工作
之后,于1927年同时放弃他的城市教育方向和西式教育方向,在南京郊外的
一个村庄开办了一所师范学校。这所设在晓庄的学校,力图通过使年轻的未
来教师深入农民生活来改造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所作为的乡村
中小学教师。陶行知以学校作为乡村社会原动力的观点,与翟城乡绅改良派
的思想相去并不甚远。未来的教师作为积极行动者,活跃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改造伦理,改进农业和组织地方治安。自卫团在当地240个村庄中组织
起来,农民受到基本军事技术训练。和晏阳初不同,陶行知是不会脸红的乡
土主义者:西方既不是中国改革灵感的可靠源泉,也并不特别吸引人。
陶行知与政治当局的关系是矛盾的,他的乡村实验终于不能获得任何当
权者的有效保护。陶行知和冯玉祥之间有一种隐秘的关系,这位“基督徒将
军”是蒋介石的对手,钦佩并可能帮助晓庄学校的事业。蒋介石本人曾短暂
地对晓庄学校的进展感兴趣,但在1930年下令关闭该校,可能是因为他认为
该校有社会方面激进的可能性。①
梁漱溟在山东的乡村建设实验,至少得到政治当局的暂时保护,他的实
验依靠基本上是本土的儒家改良主义。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以前是冯玉祥
② 孔雪雄:《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第112页。
① 同上书,第67—69页。晏阳初的主要外国援助来自洛克菲勒基金会。
① 见最近出版的《陶行知教育文选》;也见载于陶行知:《行知书信集》的320封信。
手下的一位将军)的颇大的授权之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于1931年在邹平
县开办。不仅最终有许多县被指定为该院指导下的乡村建设实验区(到1937
年超过70个县),而且有两个县的行政实际上交由该院管理。这样的特殊授
权,在1933年被国民党政府本身加以合法化。国民党政府此举显然是既谋求
控制,也想从当时正在进行的各种乡村建设项目中得利。梁漱溟是指导山东
项目的天才人物,是乡村建设派的最明显的乡土主义者和社会激进分子。他
的激进主义是自觉地反西方的,并以儒家前提为基础。中国必须开拓自己的
通向现代化之路。这条道路可能与接触西方文化所滋长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
利全然无关,而是要利用中国文明所固有的集体主义的和无私的精神。
和陶行知在晓庄办的学校(该校为梁漱溟所景仰)一样,梁漱溟办的研
究院也力图训练一种特殊类型的乡村干部:受过教育的青年人,能忍受农民
的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