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织造局生产的降低,可能使更多的生丝用于出口。在60年代初期,太平天
国叛乱破坏了长江下游丝产区,造成1863—1864年生丝出口大减,并导致这
① 赵冈:《中国棉织品生产的发展》,第174—186页;布鲁斯〓雷诺兹:《纬纱:中国手纺纱的技术禁区》,
《清史问题》第3卷第2期(1974年12月),第4—13页。
② 赵冈:《中国棉织品生产的发展》第82、87—88页;陈明:《劳工与帝国:1895—1927年珠江三角
洲的中国劳工运动》(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11—12、367页。
① 马克斯:《华南农民社会与农民起义》,第231—241页。见本书第6章(比昂科著)。
② 赵冈:《中国棉织品生产的发展》,第188—189、192—201页。
③ 琳达〓格罗夫:《创建北方苏维埃》,《现代中国》第1卷第3期(1975年7 月),第259页;马若孟:
《中国经济》,参阅由于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导致失业、暴力和经济危机的市场波动。
④ 关于丝绸贸易的主要英文著作是莉莲〓李:《中国丝绸贸易》。又见罗伯特〓恩格:《帝国主义与中国
经济》和孙任以都:《清代的养蚕业和丝绸生产》,载威尔莫特编:《中国社会的经济组织》,第79—108
页。关于丝绸生产的相对扩大,见戴维〓富尔:《江苏省的农村经济,1870—1911年》,《中国研究所集
刊》(香港中文大学)第9卷第2期(1978年),第380—426页。
10年剩余年份的生丝出口恢复颇为缓慢。19世纪余下的年代,外国经济对江
南经济的冲击,反映了太平天国叛乱的破坏和国外对生丝需求坚挺之间的这
种关系。大约到1870年,桑树已重新栽植,蚕丝生产恢复。但旧的丝织中心,
由于蚕丝生产大量地面向对外贸易而没有完全重建起来。对外贸易使蚕丝生
产较其他农产品增长更为迅速,并说明了这一地区从太平天国叛乱中迅速恢
复和清代最后几十年繁荣的主要原因。它调整了生丝业,开辟了新的丝产区,
并有助于收购生丝的集镇比人口减少的大城市恢复得更快。虽然努力改进手
工缫丝,以适应洋商的统一要求,但是,主要的技术改革来自大多在上海的
蒸汽缫丝机。缫丝机在90年代末影响很大,此后超过了手工缫丝的生产。到
1911年,缫丝机促成了农民专门从事蚕茧生产,也促成了一批新经纪人把蚕
茧迅速从农户运往工厂。
丝绸贸易有助于新的有活力的商…绅家族和商界团体的兴起。农民生产者
受益多少尚不得而知。民国时期丝绸贸易的记录更不清楚,但是看来在19
世纪末,这种对外贸易扩大了丝绸生产,促进了现代工业,并在上流社会内
产生了重要的社会…政治结果。假如中国当时能够控制出口价格,这种贸易必
会更加有利可图;假如中国政府曾一致努力改进生产方法,这种贸易从长远
看就会更好地存在下去,不过它暂时还是江南繁荣的关键所在。
1911年以后的连续性
在民国时期,中国经济问题的实质基本上与晚清并无不同。首先,高度
集约的传统农业部门,仅能在“正常”年景供养数量巨大的人口。因此,它
通常无法提供农产品来供应大量城市劳动力的合理消费,或作为发展工业的
原料,或作为出口商品而为迫切需要的资本和技术的进口筹措资金。无论是
袁世凯还是继袁氏之后任总统的北京官员,也无论是孙逸仙还是蒋介石的南
京和重庆的政权,当然还有日本侵略者(满洲在一定程度上除外),甚至连
在江西或延安的毛泽东——无一能在20世纪前半叶显著地影响和改善中国
农业的状况。
其次,从本世纪第三个10年开始,时局难得“正常”。内战和日本入侵,
然后又是内战,充满了随后30年的大部分年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物质上,
特别是生命上的损失难以描述。然而不管中国人生活得多么贫乏,他们仍然
生存下来了,而在这可悲的动乱的最后几年以前,经济并没有解体。在偶尔
相对和平的时期,它确实表现出惊人的恢复力。我们把这一点当作中国经济
的“现代”发展处于低水平的确切标志,也当作传统技术和地方化了的组织
拥有压倒一切的顽强性的确切标志;它不像更发达的经济那样,易于受到入
侵者的摧残。
第三,同样地,中国经济的现代部门事实上是最不那么重要的。虽然中
国受到世界——缔约的列强及其他国家——的冲击,中国经济在20世纪前半
期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仍然极不完善。独特的条约口岸和内地经济部门的二元
模式也许太粗糙,不足以描述上海、广州或汉口的经济作用的实际复杂性。
然而,过多地注意白银外流、海关统计、贸易条件或外国贷款和投资,只能
引起误解。中国只是没有有效的计划来推动农业方面必不可少的技术和组织
(再分布)的变革;而没有这样的计划,就不可能有随之而来的真正的现代
经济的增长。20世纪扩大的国际贸易,在一些地区促进了农业的商业化。在
华北一些地方,这个过程又加强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分化,在某些情况下,
导致更贫穷的农民“半无产阶级化”。①但这一点既不是资本主义农业在现代
中国出现的标志,也不足以作为外国经济罪恶的证据。
第四点意见涉及有时受到忽视的复合增长。19世纪末创办的小规模的现
代工业,变成了真正的、不断成长的现代工业部门。在20世纪前50年,这
些现代工业企业的增长率,估计大约为每年7%或8%。②这个年增长率,近似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以来所达到的增长率。当然,这个发展赖以开始的基
础初始时是极小的,生产能力的实际年增长量也同样小。但过了这几十年,
由于增长综合在一起,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变化,最初很慢,以后更加迅
速。直到70年代,中国国内的生产总值近50%属于工业(工厂和手工业)、
矿业、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业——确实不全是“现代”的,但显然是从农业
分化出来的;农业所占的比重已从本世纪初的大约2/3下降到1971年的
1/3。
然而。国民党南京政府和以前的北京政府对这一有惊人活力的——尽管
仍然在部门和地理上受到限制——现代经济发展,并没有出什么力。像在18
世纪发生过的那样,近代之前的增长——总人口和总产量的增加,但没有持
续的人均增长——可能不需要国家起很大作用;甚至很可能还因没有国家的
作用而得到好处。但是,后来要努力达到现代经济的增长,较大的政治投入
大概是需要的。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不够强大,或者在智力上不能充分适应,
难于控制和发展中国私人经济的潜力,而同时又保证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
个人平等和区域平等。③
结果,1949年以前关内18省和东北规模不大的现代工业部门,向中华
人民共和国提供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些骨干可以训练大量
扩充的人员,以配备50年代投入生产的许多新工厂。这当然大半不是有意
的,但是,即使1949年以前的外国势力有时曾抑制过中国工业的独立发展,
它最有效的遗产,看来也是最初的技术转移使中国的早期工业化成为可能。
所以民国并非仅仅是个经济处处停滞、政治体系四分五裂的维持时期。
相反,现代城市经济成分的总增长,为1949年以后进一步向前推进铺平了道
路。然而,大多数的农业地区没有同时取得城市一样的增长。失调、不稳定、
地方灾害、战争和不时的通货膨胀,都拉下了生产水平,抑制了商业,阻碍
了农业投资。这些困扰,虽然在30年代和40年代损害最大,但是在整个晚
清和民国时期已在不同地方、不同程度上存在。社会后果令人不安。
① 黄宗智:《华北农民经济与社会变迁》是一部研究占优势的小农经济变化的主要专著。
② 约翰〓K。张:《共产党统治前中国的工业发展:定量分析》,第70—103页。 又见费维恺:《论20世
纪初年中国社会危机》,载蔡尚思编:《论清末民初中 国社会》,第129—133页。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我们首先假定中国社会…文化高度的同一性,作为判断现代趋向的基线。
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等级层次的汉民族,都具有同一性和历史延续性的共有
意识。他们拥有广泛的共同的价值观,直到近代,上流社会人士仍力图维持
一个接近于自然状态的农村基础。在乡村,小传统并没有使价值观和城市上
流社会的大传统明显分离。相反,这两个阶层具有共同的民俗和宇宙观,包
括对祖先、学问、财产和合法权威的尊重。
缠足显示了上流社会领导下的文化同一性。这种习俗开始于唐代。它得
到宋代理学家的支持,并在明、清两代遍及农民。使妇女的足发育不良,蹒
跚而行,先是作为上流社会男子变态性满足的恋物,接着成为城市富足的一
种夸示,并普及于乡村,从而严重损害了半数农民的劳动能力。为模仿上流
社会而以如此不经济的方式摧残女子,这表明农民高度从属于上流社会的规
范。同样,把灶君、土地爷和城隍老爷结合在一起的乡村众多神祗的等级制,
使人想起清廷的官僚统治,也表明农民普遍接受上流社会所操纵的权力结
构。
这种同质文化的某些特点变化得很慢——如敬重尊长、男女不平等、维
护父系宗族和兄弟间平等继承。地方性的改变不会破坏这些普遍的习俗,即
使关于它们的哲学的或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可能改变。①尽管儒家思想在20
世纪受到猛烈的攻击,但是,它的行为方式和作为其基础的假定,仍然继续
存在。
水平社会结构与垂直社会结构
晚清的水平社会等级结构,在理论上按中国经典分成四个职业等级,即
士(士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