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1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言人胡风的话讲,“‘民族形式’本质上是五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
情势下面主动地争取发展的道路”。①此外,胡风认为这种新的传统,是与封
建的和倒退的旧传统的彻底决裂。胡风用一种迂回的马克思主义意向进行论
述,他认为借用外国的东西事实上是可行的。就此而言,胡风向毛暗贬西方
的影响,直接提出了挑战。第三派,主要是党的委员们和郭沫若,试图使双
方和解。周扬争辩说,人们应当吸收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优良成分”,同时
新文学中产生的“新形式”,也应该保留并应进一步发展。然而,总的说来,
周扬的论点更加接近于胡风,而不是林冰;因为他总结说,“民族新形式之
建立,并不能单纯地依靠于旧形式,而主要地还是依靠对于自己民族现实生
活的各方面的绵密认真的研究”②——换句话说,现实主义。
周扬在不偏不倚姿态的背后,含蓄地同意胡风,这证实了胡风作为鲁迅
的门徒和重庆首屈一指的左翼批评家的威望,周扬经受不起再次与他冲突(像
在关于“两个口号”之争中所做的那样)。也有可能,由毛的词语所引起的
争端,甚至连这些委员自己也几乎捉摸不透。周扬本人对于苏联文学理论颇
① 引自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01—302页。
①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2卷,第26页。
②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2卷,第23页。又见李牧:《三十年代文艺论》, 第104页。
有了解,他也许把毛的指令解释为一个进一步大众化的号召,而不是对五四
文学的全力批评。该是毛自己来阐明一切模糊之处的时候了。
周扬表态中不明确的口气,似乎也表明像他这样的党的官僚并不具有对
作家发号施令的地位。在发动整风运动以前,延安知识分子们的自我英雄形
象未曾遭到非议。有几个已迁居这一原始的革命圣地的作家,感到那里的生
活实际和他们先前的想法相差甚远。 1942年初,王实味率先发难,用鲁迅
杂文风格写了一系列文章,并以《野百合花》为题发表在《解放日报》上。
丁玲写了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和一个故事《在医院中》,为延安妇女
的命运悲叹。萧军很快跟着对党的高级干部提出尖锐的批评。①于是,延安文
学界许多知识分子当中的混乱和不满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爆炸性局面,毛不得
不果断地加以处理。由此导致了1942的5月2日延安座谈会的召开。
毛在座谈会上发表了两次演说,引言(在5月2日)和长篇的结论(5
月23日)。在引导性的发言中,毛面对大约200名作家和艺术家听众,毫不
含糊地用下面的话阐明了座谈会的宗旨: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根据地的多
起来了,这是很好的事。但是到了根据地,并不是说就已经和根据地的人民
群众完全结合了。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
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
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②带着这个讲得清清楚楚的政治目的,毛在后面接着
抨击了延安作家所作所为中的一些错误倾向。他举出四个问题,全部指向这
些不服管束的作家,“阶级立场”、“态度”、“对象”和“学习”。总的
主题是十分清楚的。有些延安的“同志们”未能采取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
当他们继续热衷于“暴露”,而不是“歌颂”新的革命现实的时候,他们没
意识到根据地的根本不同的形势。他们坚持这一错误的道路,因为他们未能
认识到他们的对象已经改变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革命文艺作品
的接受者是以一部分学生、职员、店员为主”——换句话讲,是小资产阶级,
但是在根据地的新接受者,是由“工农兵以及革命的干部”组成的。为了改
变他们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作家和艺术家们必须认真投身“学习马克思列宁
主义和学习社会”——当然,还有毛泽东的理论。
在结论中,毛又回到这些问题,详细分析了它们的细节,并且在有些情
况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在说明他的观点时,毛还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两
个重要遗产——五四的传统及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进行了含蓄然而
是破坏性的批评。
在整风运动中,五四文学的两个特征——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由肯定
的价值变成了否定的价值,因为从毛主义的观点看来这些浪漫的特色已经走
到了最糟糕的极端,自高自大、优越感和全然漠视群众。爱和人道主义的观
念,是20世纪20年代浪漫气质的中心,被毛挑出来加以具体地驳斥说:“就
说爱吧,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
的爱,抽象的爱……这是表明这些同志是受了资产阶级的很深的影响。应该
很彻底地清算这种影响,很虚心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至于所谓‘人
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成为阶级以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阶级消
① 关于延安持不同意见作家的分析,见默尔〓戈德曼编:《共产党中国文学 不同意见》,第2章。
灭后,那时就有了整个的人类之爱,但是现在还没有。我们不能爱敌人,不
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消灭这些东西。这是人们的常识,难道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还有不懂得的么?”①
这一类对爱和人道主义的阶级分析,曾由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在批评梁
实秋时提出过。毛泽东将其纳入他的《讲话》,并把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常
识”变为官方的信条。虽然他称赞30年代左翼反对“资产阶级”和“反动”
作家的立场,但是他对其成就的评价并不慷慨。在毛看来,即使就其成就的
顶点而言(如鲁迅的讽刺性杂文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小说),30年代的文
学只不过表达了个别左翼作家的道德上的义愤。它在暴露旧社会的丑恶方面
发挥了“批判”作用。在热烈颂扬体现这种批判精神的鲁迅时,毛还论证说
——尽管是含蓄地——“处在黑暗势力统治下面”,像鲁迅这样的作家们已
经起了他们的作用。但是,“在给革命文艺家以充分民主自由,仅仅不给反
革命分子以民主自由的”延安新的革命环境中,“杂文形式就不应该简单地
和鲁迅一样”。②
事实上,这等于指责鲁迅的所有模仿者,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风格上,
并实际宣告鲁迅的——以及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已成过去。一个新的时
代已经开始,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文学,它将体现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
的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彻底决裂。从本质上说,这种文学应该是属于
人民以及为人民的积极的文学;换句话讲,它在内容上应该清楚地以工农兵
为中心,而且在有资格教育群众以前,必须满足群众的需要。五四时期以来
的优先次序,现在颠倒过来了,原先是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在文学作品中得到
反映,并传递给逢迎的读者;而现在是工农兵读者提供革命文学的主题,并
指导作者的创作。
毛泽东决意选一个实用主义的问题,文艺如何为群众服务——延安座谈
会上“问题的关键”——来系统阐述以接受对象为取向的文艺观点。毛敦促
延安的作家们“采取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并且通过与工农兵大众同住向
他们学习,把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除提
出这条适用于全体干部的实用主义的建议以外,毛还试图进入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的王国。他的“理论上的”论点,是作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矛盾辩证
地提出的,普及之于提高、动机之于效果、政治标准之于艺术标准、政治内
容之于艺术形式。在要求“政治和艺术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
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①——这是一个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都会衷心同意的目标——时,毛只讲清了这些辩证的极性中政治上的一
面,而对美学上的一面则未加说明,大概让作家和艺术家自己去解决吧。
作为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延安讲话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留下更多的空白。可以想象,对如何解释这个新的正统的准则,以及如何填
补它的空白,有相当大的意见分歧。然而,裁决者的角色是由党的文学方面
的官僚们充当的,有创造力的作家对他们的观点和批评抱反感。正是这些文
学方面的官僚——陈伯达、艾思奇,特别是周扬,以执行毛的理论指示的名
义实施“文学控制”,并且把“党的路线”强加给有创造力的作家。这两个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4、872 页。
②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3页。
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71页。
派别之间的分歧,发展为大规模的思想运动和清洗;在运动和清洗中,许多
作家——王实味、丁玲、萧军、胡风、冯雪峰——成为党的纪律的受害者。②
文学方面的官僚们正确地强调了毛泽东《讲话》的政治势头,因为毛确
实认定,在他提出的辩证的极性中政治因素最终支配艺术因素。例如,关于
普及之于提高这个重要的问题,毛总结说,“在目前条件下”,前者的“任
务更为迫切”。他还重申,“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
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并说一篇文学作品的社会政治效
果,比作者原来的“动机”更为重要,但严格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却几乎没有
触及。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