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在梁庄-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部在艰难维系着地方政权的运行。这也是大背景的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

以十六大为标志,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理论上的成熟,实践上的突破”。“调整国民经济利益分配格局,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这句话能落到实处很不得了。

新农村政策惠及农民的补贴非常多,今年财政农业投入三千八百多亿,这是从来没有过的。第一,减免农业税,取消农村的一切收费,咱们县农民少负担四亿,缺额怎么办,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第二,粮食直补,今年人均一亩地补到七十三块五,还有种粮补贴,种子补贴,大型农机补贴。第三,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第四,农村合作医疗,这是农民最受欢迎的。农民看病最高可以报销到七万。第五,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一个人一个月五十块钱,咱们县大约四万多人。还有库区移民每人每年补贴六百块,共二十年;独生子女和双女户的父母,在年满六十岁之后,每人每月补五十块至六十块。这些加起来,每年投给农民的有几个亿。第六,农村基础设施,水、电、路村村通,每公里国家补十万,农民自筹五万,过去全是农民拿的。这几项加起来得有八个亿,这都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原来每年收四个多亿,不收了,又投了八个多亿。这是根本的转折。照这样走下去,五年以后,党和农民的关系一定会修复到最好的时期。在过去,我这样的县委书记下乡考察,乡党委书记、乡镇长都是把住路口,一直紧张着,怕群众告状,怕有问题被发现。现在好多了。

如何看待2003年前后中国农村政策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意义?

按2000年前后的趋势走到现在,农村都不得了了,真的很难想象,可能会发生危机。农村问题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农民负担重,农民状况差,农民情绪激动。中央政策真是调整得及时,现在都好多了,不交钱了,不交税了,种地还有补贴。

2004年以后,整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发生了质的变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得益最大的是农村,是中国农民。中国的农民文化最大特征是跟着感觉走,你看赵本山的《三鞭子》变相地骂基层干部,虽然有一种演义的成分在里面,但也是农民心态的阐释。文艺作品它就是对生活的阐释,是当时情况下整个干部作风的一种折射。同样是下雨,久旱逢雨,说老天爷好;阴雨连绵,说老天爷不好。农民的感觉很直接,今天谁对我好,我说谁好;谁对我坏,我说谁坏。

当前的宏观政策,再加上基层的把握,解决了农民的许多具体问题。我们一直下劲地抓村庄整治,抓村村通,从农民脚底下抓起,从房前屋后抓起,从身边事抓起,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干一些事。

我讲过一个观点,新农村建设不能理想化。不能一讲新农村,就给农民在脑子勾画一个欧式别墅,蓝天白云,出行有车,干干净净,这样一种模式叫新农村,这容易理想化。理想化带来的问题是急于求成,我们在农村工作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理想化。譬如说五八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甚至文化大革命,都是理想化的东西。用理想化的东西代替现实,容易带来绝对化,带来一刀切,容易带来形式主义。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从理想化派生出来的。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中国有六十多万个行政村,将近三百万个自然村。就咱们县而言,也有近六百个行政村,包括居委会,将近四千个自然村。村与村之间的条件,村与村的要素大不一样。譬如说,我们县南边七八个乡,土地特别多,人均合二三亩地。北边,一个人合一亩地,甚至不到一亩地。资源不一样,历史习惯也不一样。理想化会造成一刀切,面子工程,急于求成,这些问题通通都来了。

但我还有一个观点,新农村不能理想化,但也绝对不能随意化。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政策是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五句话的前提是生产发展,接着是生活宽裕,看起来很宏观,但又很具体。中央为什么这么规定呢?就是不想给新农村定一个具体的标准。中央始终讲,它是和现代化伴随始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有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干啥后干啥。理想化容易形式主义,随意化就容易感觉遥遥无期,放任自流,不知道抓啥。结果是年复一年村貌如旧,就像歌词里说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农民享受不到现代文明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改变农民生产、生活现状入手,具体地一项一项地抓起,让农民感觉到具体的改变。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这都实现了。另外,不仅不交,有些特殊的还有补贴。譬如国家对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补贴,人均一千五百元左右,基本也算不交费了。去年一年南阳第四师范学校就招生两千人,往年全部在校生才一千七八百人,像这种带有职业培训性质的学校都有补贴。所以不能随意化,必须一项一项、一村一村、一年一年地推进,先抓住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用电、吃水、行路,村容村貌,一项一项地干。不可能设想农民富裕到一定程度再去做工作,因为永远是差异性发展,过去即使不提新农村建设,村里也总有一部分人过得比较好。但是,不抓村庄基础设施,不抓生存生活条件改善,我就说,小楼盖到泥潭中,村里没路,出不去门,老百姓意见很大。所以这几年我们干了一些事情,你所看到的是这几年抓得比较好的,这样抓农民高兴,这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虽然刚开始工作时有难度,有些农民不理解,譬如占住谁家的宅基地了,谁家的树被砍了等等,但村里主次干道打通了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坚持抓下去,农村面貌会有大的改观。

目前正是农村变革的关键期,也是农民的修复期。

新农村建设所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在这种大转折下,农村的文化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带来新的情况:第一,农民的孩子上大学无望。不像八十年代,只要上学,就可以进入到城市。现在上学没有出路,没有多大用处,感觉上到大学与上到高中差别不大。尽管升学率高,但孩子上学的意愿还是不高。第二,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第三,越来越多的新的信仰危机,宗教信仰很迷茫。第四,打工者越来越不适应外边的世界,劳动力培训较差,农民得不到系统的技能培训,所干的仍然是最低级的活儿。第五,农村基础设施越来越差。第六,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干部的素质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现在,干部与老百姓的感情有所修复,但是,这种修复是靠好的宏观政策得来的。再过几年,干部素质如果不提高,没有新的理念、新的思维,驾驭农村新的现实,仍然会有危机。

同时,在新的政策下,基层村干部的任务很多是落实中央惠民政策,是给农民发钱,这极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可能会造成新的贪污方式,引发农民新的不满和社会矛盾,譬如把低保用在自己家亲戚那里,或虚报名额。这种带有公共福利性质的事情,干部容易把好事办走样,处事不公,引发农村新的矛盾。

如何持久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一个新课题。要大力培育当地市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使劳动力就地就业,大力发展加工业,使劳动力回来就业,这对于维护家庭的完整性和保持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

农民的迷茫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信什么的问题;第二,学什么的问题;第三,收什么的问题。这几个问题不考虑,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在学界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乡村城镇化是解决城乡矛盾的必然趋势,你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但不能简单化理解。简单化的乡村城镇化不适应中国国情。我觉得,解决未来中国农村问题的办法有五个“中”: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中产阶级,中小收入。特别要突出的是两点:

第一,要发展中小城市。中国现在有典型的大城市病,城市拥挤。农民集中到城市,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就成为城市无产流浪者,这会成为大问题,容易造成贫民窟,这是大城市化必然的弊病。中国十几亿人,地域复杂,简单地以城市来涵盖生存群体,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因此,城市化必须坚持大中小城镇并举,以中小城市为主的方针。

第二,发展中小企业,能形成当地就业。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是事实,也是我们国家特殊的国情。有人说,我们是低档工业制造者,呼吁改变这种状况,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人口是我们现在的优势,也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这种密集型企业在中国的高度发展是必然的。现在有各种保障农民工的措施,譬如劳动合同,这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公司会抬高门槛,该用的不用,造成挤压效应,也会使很多人失去机会。

什么叫城市化?住在大城市就叫城市化生活?我认为,城市化首先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就业、收入方式的城市化才叫城市化。能用抽水马桶,能洗澡,出门能用车,这是城市化。我去韩国考察,韩国的大部分教授都住在城市郊区,但是各种生活设备特别齐全,这也是城市化。如果城里人所能享受的现代文明成果,农村人也能享受到,并且按照新的组织理念,靠专业合作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也是城市化。还有收入方式的城市化,不是简单的家庭经营,而是现代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工资收入占了你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这也是城市化的标志。

在穰县,我们提出四级城镇体制,充分发展乡、镇的作用,在乡村打造贸易集中地,它的繁华程度不亚于城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