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更加注重质量而价格高低则相对次要的消费心理。
(2)建立海外信息站和设计分部
为了了解国际家电市场的最新情况,包括技术和市场动态,海尔集团建立了由各个信息站组成的海尔国际信息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和反馈活动。目前,已经设立的有香港、东京、里昂、洛杉矾、纽约、阿姆斯特丹、汉城、蒙特利尔、悉尼、台北等10个信息站。信息站工作人员都是由当地人或者海外留学生构成。提供的信息或以报告形式,或以简单文字加图片形式,平均每天由各个信息站发回的信息汇总起来,高达8O万兆字节,如果打印出来,其厚度堪与马克思一套《资本论》相比。海尔信息部每天将这些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和分类,把各种有用信息分门别类地呈送给决策机构和其他相关部门。
除了信息站外,海尔集团还分别在洛杉矾、阿姆斯特丹、东京、里昂、蒙特利尔和美国的硅谷建立了6个海外设计分部。其中,第一个海外设计分部——海尔东京设计分部是在1994年10月22日成立的。而1998年3月设立的海尔硅谷设计分部,正是为了配合海尔在美国的跨国经营事业的。海外设计分部主要职责,就是帮助本部专门开发适合当地人消费的家电产品。目前,海尔集团可以成批量生产适合欧、美、亚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不同功能与规格的家电产品,这是连松下等著名公司都未能做到事情。因此,在向海外发展过程中,海尔集团海外信息站和设计分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形成广泛的国际技术联盟
海尔集团与一些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确立了技术联盟关系。最早的是1991年与日本三菱重工在空调上的技术合作,目前,他还同意大利的海梅公司、美国的ESS公司和朗迅公司、德国的迈兹(Metz)公司、荷兰的飞利浦公司建立起技术联盟,在冰箱、洗衣机、数字彩电等许多领域实行技术合作与共同开发。通过这些技术联盟,合作双方实现利益共享,海尔集团则可以不断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信息与技术能力。
4.海外子公司的建设与管理经验
论起来,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事业仅有十余年的时间,而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即使同韩国等一些发展国家(地区)相比,也仅仅属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进行海外建厂和跨国购并方面,以及在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等方面虽然有一些成功经验,但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尤其在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并以最小成本获得最佳投资收益方面,亟需寻找和总结更多的相关案例与成功经验。
对于我国欲向海外投资的国有企业来说,首先感到困难的,是缺乏高水淮的跨国经营人才。从资本市场完成对海外企业的购并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企业管理的人员,在此问题上,我国多数投资企业都是从国内派遣相当多的人员前往海外子公司,实行“大包大揽”,这就容易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派出人员因待遇问题而“跳槽”不归,二是由派出人员全盘把持企业管理,影响当地员工积极性,并最终影响企业收益。
其次,在投资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对海外投资环境缺乏应有的了解,盲目投资上马。由于投资的目的一般都是在当地销售本企业的产品,但因产品缺乏品牌价值,不为当地消费者所接受,企业生产经营也就难于正常运转,投资收益因而不高,甚至亏损。
那么,海尔集团在这方面的经验又是怎样的呢?
(1)“盈亏平衡点”投资思维
海尔集团注重海外投资的时机选择,它认为,当产品在国外尚无市场时冒然进行投资的做法是危险的,失败的概率极大。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和把成本降低到最低程度,合理的程序应当是:发展出口一一售后服务一一树立品牌一一盈亏平衡点一一投资建厂。简单而言,就是要先有市场,再建工厂,从而使母公司在投资之前对未来投资的目标市场有个清醒的理念分析。
在这一程序中,盈亏平衡点是决策者是否将在当地投资建厂的重要参考指标。出口创汇不是唯一目标,重要的是能否在当地市场中确立名牌地位。只有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才能获得收益,才能考虑投资建厂的问题。海尔集团国际化的历程,简要来说,就是在发展出口并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才在国外投资的。海尔集团在美国、欧盟和东南亚投资过程都是如此。
(2)“合资与控股结合”投资方式
海尔集团的海外子公司都是采取合资的投资方式。张瑞敏认为,兼并现有的国外企业,或采用合资的方式,同在那里建设新厂并且独资的投资方式相此,既可以节约资金,又减少了一些令投资者头疼的法律事务。因为,有些问题可以由当地参股方直接代表子公司与东道国进行交涉,如此做的结果,最终也是为了减少投资风险。只是有一点,张瑞敏是始终强调的,合资必须以我为主,海尔集团必须占大部分股权。新成立的合资企业生产的是海尔产品,技术是海尔的技术,那么,如果海尔集团不是采取控股的形式,一旦生产产品的质量或者服务出现问题,海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
(3)“少而精十当地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海尔集团从踏出国门之初,就努力朝着管理当地化的方向发展。管理当地化首先就是人力资源的当地化也就是张瑞敏所说的“融治”,即海外企业的管理要融合于当地人才管辖之下。这对于实现“海尔本土化”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海尔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与途径。现在,在海尔集团的四个海外分厂中,除了菲律宾暂时还留有中方人员外,其余都是由当地人进行管理。即使在菲律宾,也仅有三名中方人员,负责全面管理。财务和技术三方面的工作,而这几位派出人员实行当地化的薪金标准,即使难与西方国家管理人员的最高水平相比,但也至少不低于东道国管理人员的平均薪金水平这就是“少而精”思想的实际贯彻。
同时,张瑞敏认为,对于雇用当地人管理海外企业,实行企业管理人才当地化政策,总体衡量对母公司来说,是十分划算的。虽然付与国外管理人才的薪金,要远远高于国内。但通过综合比较与权衡,也只有符合东道国的薪金水平,才能雇佣到合适的当地人才,而当地人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为的企业创造的价值,则是中方管理人员难以达到的。在这方面,海尔集团舍得投资,例如,它在美国波士顿的海尔营销中心,担任第一把手的就是美国人,海尔集团付给他年薪为25万美元。这样做,就是为了发挥其才智,使之安心为海尔服务。
(4)子公司的当地化政策
海尔集团除了向自己的海外企业输出自己的技术外,在设备投资方面,在生产过程所需的原材料,甚至包括产品设计在内,都采取当地化的政策。因为,产品生产出来后,主要在当地及其邻国销售。如它在东南亚、美国和欧洲的生产基地,都是以就地销售为主。实行当地化政策,对于减少母公司的资金投入,对于海尔子公司同东道国管理当局建立和谐的关系,调动当地员工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海尔当地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评论
通过对海尔集团国际化经营的考察与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和评论:(1)海尔集团在张瑞敏总裁的带领下,在企业国际化的建设中,具有强烈的超前意因。如孙子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张瑞敏是个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家,相信他势必从他的这位同乡先哲那里学到许多经营制胜之道。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许多企业在出口受阻和国内市场疲软的形势逼迫下,不得不做出向海外投资的战略转变,而此时海尔集团却早已顺利地完成了企业国际化起步阶段所应做的工作,并全面转入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这种成功地企业运做,自然应归功于管理者的超前意识与博大胸怀。
(2)所确立的各种指导方针和采取的种种措施,都收到明显的成效,说明海尔产品与海尔文化在国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常言道“勿以成败论英雄”,但是衡量企业国际化是否运做得当的标准,理应是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不断提升的竞争力,你的企业形象是否在国际竞争舞台上树立起来,你的企业文化能否在海外得以广泛传播。在这些方面,可以说,海尔做到了。我们可理解,如张瑞敏自己所言,1999年2月,海尔集团的欧洲分部正式成立,标志着海尔在欧洲的投资与营销事业进入系统化阶段,当他看到海尔旗帜迎风飘扬在德国科隆著名的“好汉路”大桥上时,心中有一种圆梦的感觉。也正是由于海尔产品和海尔文化在国际上的声誉,才会有更多的国际上著名跨国公司愿意与海尔合作。即使如比尔?盖茨这样国际计算机业巨头,在1999年3月向中国推出的“维纳斯计划”并挑选合作伙伴时,也选中了海尔集团。因此,海尔集团的国际化历程也是其产品质量与企业文化国际化的历程。
(3)海尔集团的国际化经营为我国企业加快海外发展战略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由于国内企业海外投资事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对于许多问题还在进行探索与解决,海尔集团跨国经营历程与经验,肯定不适合所有企业去效仿,因为这里有经营领域、企业规模等种种差异,而且到目前为止,可以确定,海尔集团国际化的道路是正确的,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尚待我们继续跟踪与研究。然而,无论如何,海尔人以往的奋斗精神与发展经验,是十分值得我国的企业家加以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