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珽arly Chiang Kai…shek; p。18。
蒋因自视甚高,在同学中人缘不好,但也结交了几个朋友,其中有位同样来自保定军校的四川学生张群,后来是他终身密友;另外一位贵州学生何应钦,一直是蒋的重要将领。放假日,蒋和同伴会到餐馆饮酒,偶尔也会逛窑子。蒋在这段时期养成喜欢漂亮妓女的嗜好,美女往往令他神魂颠倒。
不上学的日子里,他也会在东京跟来自浙江的同盟会要角陈其美来往接触。蒋初次到日本时即结识陈其美,经由陈其美介绍,蒋及其朋友加入同盟会,陈成为蒋的“大哥”,一路提携他①。蒋也结识在日本法政大学研习法律的青年戴季陶。戴是个意志坚决、早熟的青年,对于恢复中国国格的热情,令蒋大为折服②。
① 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p。15。
② Herman Mast III and William G。Saywell; 〃Revolution Out of Tradition: The Political Ideology of Dai Jitao;〃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 no。1 (November 1974): 73…98;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3; p。200。
这段时期,蒋接触到流传于旅居日本华人圈中之《民报》,认识了从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到弥尔(John Stuart Mill)等西方思想家。《民报》有两位重要编辑和写作者——汪精卫和胡汉民。他们俩都来自广东,日后都成为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汪精卫自日本法政大学毕业,口才便给、思虑清晰,和戴季陶在留日革命党人中都是翘楚。《民报》不仅鼓吹不惜一切手段(包括暗杀)推翻满清,还主张土地国有化,以及支持世界各地的革命事业。
这种明确的左派世界观得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包括蒋在内)的接受,因而逐渐受到日本统治当局的关切;1907年,日本政府要求孙中山离境。许多中国留学生也越来越警觉日本人的帝国主义行径,尤其是在朝鲜的活动。可是同盟会领导人并不打算批评日本,仍然以与日本合作为主要目标。在离境之前,孙甚至在东京发表演讲,表示日本如果因协助中国革命觉得应该取得北满洲,他也不会抱怨①。
① Marius B。Jansen; Japan and China: From War to Peace; 1894…1972 (Chicago: Rand McNall; 1975); p。122。
同年,陈其美由东京迁回上海,成立秘密总部,预备在江苏、浙江起事。蒋在暑假时回到上海,协助陈其美。1909年夏天,蒋决心休妻要和毛福梅离异,但王太夫人听算命先生铁口直断,说蒋介石元配生下的儿子,日后必是大官、贵人。王太夫人决心介入,带著媳妇到上海。蒋起先不肯听从母亲的安排,王太夫人哭著以自杀威胁,他才不得不从。毛福梅与夫婿在这个夏天共处了一段时间,总算怀了身孕。她告诉蒋,蒋旋即要她回家①。
① 1996年7月,王舜祁回复我的书面问题。
1910年4月27日,毛福梅临盆。很可能是王太夫人记起算命先生的预言,替孙子取名“经国”。“国”遂成为蒋介石未来或许还会再生下儿子时的辈分之名①。经国周岁时,他父亲根本没提到这件事②。蒋不注意自己的亲生儿子,反映出他不仅和孩子的娘感情不睦,也显示他愈来愈投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① 1999年2月10日,蒋氏家族给作者的信。
② 1999年2月10日,蒋氏家族给作者的信。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183935。jpg〃/''/p'
蒋介石与张群摄于1909年,为赴日求学期
1909年11月,蒋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和友人张群奉派到驻在高田的日本陆军野炮兵第19联队实习——凡要入日本军校接受军、士官养成教育,都需先经历实习阶段。军营生活非常清朴,训练严格,部队经常在风雪中操课。蒋积极接受挑战,但是他仍被认为冷漠,以坏脾气出名,自己也承认①。他的认真、专注或许赢得师友勉强尊敬,不过整体成绩并不突出,在预备班同期62名中国学生当中,排名第64名②。
① 黄自进主编,《蒋中正先生留日学习实录》,(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2001)p。917。
② 黄自进主编,《蒋中正先生留日学习实录》,(台北:中正文教基金会,2001)pp。742…752。
然而,在19联队中认识蒋介石的日本军士官,却记得他愿意服从严格的纪律,也表现绝对的忠诚。有个士官记得他“仪表堂皇”①。20多年之后,蒋已成为国民党领导人、展开清共,他拜访昔年的日本师团长长冈外史将军。告辞时,蒋留下一幅题字“不负师教”给长冈。长冈认为,这正是蒋成功的祕诀:“忠诚、感恩”②。
① S。I。Hsiung(熊式一),Life of Chiang Kai…shek; p。61。
② 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p。12。Brian Crozier(柯如齐),The Man Who Lost China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6); p。40。
1911年夏、秋,陈其美忙著策划在长江流域各城市(包括武汉)起义,蒋以低阶助理身分参与的计划是攻占浙江省。10月9日武汉革命党人秘密的炸弹工厂有一枚炸弹意外爆炸,引起清廷注意,蒋当时仍在日本。清廷侦骑查获同盟会会员名册,开始逮捕新军中的革命党人。10月10日,陆军第八镇革命党人官佐鸣枪起义。
革命因而爆发①。各省新军高级军官纷纷响应,成为实际上的政治领导人或都督。也有少数情况是由帮会头目与军事单位合作抢下控制权。虽然尚未正式得名,中国已迈入“军阀时期”。蒋介石听到武汉新军起义消息,与张群等120名中国籍士官学校学生立刻离营,把制服寄回联队,设法尽快回国。
① Edward L。Dreyer; China at War; 1901…1949 (New York: Longman; 1995); pp。32…39。
24岁的蒋介石,在日本已居留3年,读日文、说日语都不是问题。除了一夜情,他大多在华人圈中生活,并没有结交真正的日本友人,但是日本对他影响很大,加强了性格里与生俱来的一些倾向,他从此保有强烈的军事纪律感、革命热忱,以及对主义与领袖忠诚。这些特质加总起来,使他格外坚持政治信念、个人勇气和诚实。他认为武士道至死不渝的精神是日本军事成功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也认为关系到日本现代化的是,日本生活中,从铁路系统、教育和生产制造,样样讲究纪律、效率。终其一生,蒋认为爱国和民族精神——尤其是认同国家高于家庭、个人生命及财产——是恢复中国尊严及世界地位的关键。问题出在,中国似乎缺乏建立这样一支大军所需的公众意志力以及热切的民族主义。孙中山即慨叹中国犹如“一盘散沙”。
蒋介石、张群等人从长崎搭乘日本货轮,在上海日本租界码头上岸。上海市有3/4是外国租界,但中国人仍占全市人口的95%。洋商汇集的黄浦江畔江湾,以及商业街道南京路等主要道路,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熙来攘往:洋买办穿梭其间,留长发辫、穿长袍的本地商贾亦出入市井。西方金融家、日本生意人穿著黑色西装,点缀其中;少数洋人已有了新兴时髦的汽车,和推板车、拉黄包车、以竹竿挑重荷的苦力争抢空间。但是,上海的生命线是市区里数以百计的胡同巷弄,直到午夜,任何时候都有上万名商贩、工人、家庭主妇、工匠、学生、店员和失业者,川流不息穿梭在一排又一排的水果摊、面摊、饺子摊、作坊、菜市场与茶室之间。店家坐在凳子上和邻人、行人闲扯。蒋、张两人走在人潮中,十分失望,因为根本看不到大革命正在进行的丝毫景象。
他们抵达同盟会秘密总部时,陈其美正在计划攻打位于上海华人地界的兵工厂(江南制造局),以及90英里之外的浙江省会杭州之巡抚衙门。杭州方面,支持革命的官兵已经准备好了。陈其美命蒋率领由奉化县渔民及上海青帮、红帮会众组成的“敢死队”①。
① 1996年7月,王舜祁回复我的书面问题。
这些“秘密会党”是地下、革命、准宗教性质的歃血兄弟。各自独立的会党后来逐步涉入而且控制了今天称之为“组织犯罪”的活动,同时也往往经营合法事业。但是,会党强烈的反满根源使它们坚守中国的民族主义,其成员包含红顶商人、银行家和其他值得尊敬的公民。孙中山本人即与广东省会党有密切关联。
蒋对于生平第一次作战任务十分兴奋。他一直憧憬这一天的到来,写了一封信给母亲,声称献身革命,请她原谅不能尽孝①。其实蒋在浙江起义事件只是小角色。1911年11月4日,起义的新军占领省城重要建筑物,蒋率领的敢死队虽也参加攻击,却没遭遇太大抵抗;清廷巡抚已逃往上海,驻军守将在最后关头也决定加入革命。蒋的表现或许不错,但详载起义规划、执行内容的省城公报,当时根本没提到他②。
① Crozier(柯如齐),Man Who Lost China; pp。40…41。
② R。Keith Schoppa(萧邦奇),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146…147。 西方作者,包括我本人——见Taylor; The Generalissimo's Son(蒋经国传,中文版为时报出版):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7——一般都重复说,蒋介石英勇作战,令陈其美赏识,要蒋出任浙江都督。不幸,我在写《蒋经国传》时,没有拜读萧邦奇的著作。他读遍了当时绝大部分的浙江省公报。萧邦奇指出,紧接着杭州起义之后,公报提到许多人参与举事的规划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