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术数随着八卦与周易、阴阳五行、星象学、天干地支等的发展,逐步出现星占、筵箪、相阴阳、占梦、占寝兆、攘择等多种形式。其中产生了术数中著名的三式太乙、六壬和遁甲。并由此,创造了六壬式盘和太一九宫盘(西汉出土文物)。这是中国风水罗盘的早期模式。
秦汉时期,术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汉武帝时,(公元前141一公元前87)术数名家者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乙家”(《史记·日者列传》)。此时,中国风水已成熟并广为应用。
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术数走上了易卦的道路。汉朝先后出现了《焦式易林》、《京房易》和《太玄经》三大术数派别。《焦式易林》是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把八八六十四卦分派到全年,以卦直日,创立了新的筮法。同时,它又把每一卦都能变为六十四卦,并给所有的卦都记载了繇辞(有部分卦的繇辞重复),使繇辞数量达到四千条之多,成为后世“签书”之祖。扬雄的《太玄经》则依周易的办法,对周易八卦前的古筮法进行探索,创造了以“一”“… …”“… … …”三种基本符号组成的四爻卦。京房接受了《焦式易林》的以卦直日法,并融汇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学说,发展和创立了纳甲、飞伏、世应等一整套专门术语。成为后来以钱代蓍的火珠林法的源头。以钱代蓍,简单方便,广播民间。火珠林卦法,以钱代蓍,故又称“钱代蓍法”。其法三步骤:画卦、装卦、断卦。在后世颇为盛行。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谶书、杯珓和灵棋经等多种术数形式。
目前,仍在世上流传的术数典籍:《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断易大全》(筮法);《六壬金口诀》(六壬);《渊海子平》、《命理探源》(八字批命);《麻衣神相》、《柳应相法》(相术);《推背图》(谶书)等。
术数,无疑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异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部分。术数与我国先民对自然与社会运动的认识等密不可分,渗透在中国古代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有大量的民俗民风的史料。
中国术数典籍浩如烟海,术数学包容量极其博大,涉及面及其广泛。在历史上,中国术数为天文学、气象学、数学、规划和建筑学、哲学、军事学、医学和历法等都曾发生过启示性和开拓性的作用。有的术数典籍本身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规划和建筑学或哲学的名著。
术数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它们的本质、终极目的,就是预测。那么,人需不需要预知自己的未来?人能不能够预知自己的未来?人怎样才能正确地预知自己的未来?在批判和剔除术数中的迷信和神秘成分后,今人能不能在现代科学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一门崭新的、现代的、先进的、科学的人类预测学?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预知未来,即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和欲望,又是人类社会向科学提出的合理要求。
中国的术数学,惟其称为“术数”,原理依据是:人为自然界天与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生存、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人、天、地及宇宙万物的运动无一不受着一种“数”的制约。那么,“数”是否是一种客观存在?
“数”的存在形式是怎样?是点?是线?是力?是波?是场?是联系?是规律?这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揭示中国术数,乃至中国风水奥妙的中心问题。我们相信,通过认真研究和探索,终有一天,会揭开其中的奥秘,获得科学的发现和认识。
第五课 阴阳五行说
综述
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形而上学是一点论。——毛泽东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中国文化又称为河洛文化。
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想因素。“一阴一阳谓之道”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五行,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冲中已出现阴爻“… …”和阳交“一”。《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所有现象。阴阳概念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l)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
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
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2)阴阳规律
阴阳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处在一个统一体内。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间阴阳应象大论》日:“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此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古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产生,学术界至今处于争议之中。
史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孟子是五行学说的创始者,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①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墙。”易学界认为:“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产生的。”
l)五行属性 汉董仲舒在《尚书·洪畴》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不仅仅是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元”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这个观念是朴素而又唯物的,与近代科学“元素周期表”和“物质不灭”规律极其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发、发达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五行归类
2)五行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生的关系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顺生、逆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同样,相克的关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顺克、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规律为“顺次相生,隔一相克”。古称“比相生,间相胜。”顺时针为顺生、顺克;逆时针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类推;五者又间隔一个相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复始。这种生克关系是固定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
为什么五行会“顺次相生”呢?古人认为冰能滋润树木;木能燃烧产生火;火能使燃烧后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产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属遇热溶化后变成液体状态——这样形成一个促进性的循环。
为什么五行会“隔一相克”呢?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能够吸收水份使之消失——这样形成一个抑制性的循环。
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循环链,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