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夷翘趼飞贤疲5偃缒阋虼烁锌∷担愕拇嬖谑且桓霭倌瓴挥龅摹捌婕!保头浅?尚α恕:苊飨裕隳芄桓锌那疤崽酢〖悄愕拇嬖诒旧恚∈率瞪希绻翱凸邸钡亟玻桓黾易錸代都有儿子的概率极小,但 对你我来说,却是“必须”的,概率为100%的!同理,有人感慨宇宙的精巧,其产生的概 率是如此低,但按照人择原理,宇宙必须如此!在量子自杀中,只要你始终存在,那么对 你来说枪就必须100%地不发射! 但很可惜的是:就算你发现了多宇宙解释是正确的,这也只是对你自己一个人而言的 知识。就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事实永远都是一样的:你在若干次“咔”后被一枪打死。我 们能够做的,也就是围绕在你的尸体旁边争论,到底是按照哥本哈根,你已经永远地从宇 宙中消失了,还是按照MWI,你仍然在某个世界中活得逍遥自在。我们这些“外人”被投 影到你活着的那个世界,这个概率极低,几乎可以不被考虑,但对你“本人”来说,你存 在于那个世界却是100%必须的!而且,因为各个世界之间无法互相干涉,所以你永远也不 能从那个世界来到我们这里,告诉我们多宇宙论是正确的! 其实,Tegmark等人根本不必去费心设计什么“量子自杀”实验,按照他们的思路, 要是多宇宙解释是正确的,那么对于某人来说,他无论如何试图去自杀都不会死!要是他 拿刀抹脖子,那么因为组成刀的是一群符合薛定谔波动方程的粒子,所以总有一个非常非 常小,但确实不为0的可能性,这些粒子在那一刹那都发生了量子隧道效应,以某种方式 丝毫无损地穿透了该人的脖子,从而保持该人不死!当然这个概率极小极小,但按照MWI ,一切可能发生的都实际发生了,所以这个现象总会发生在某个世界!在“客观”上讲, 此人在99。99999…99%的世界中都命丧黄泉,但从他的“主观视角”来说,他却一直活着
!不管换什么方式都一样,跳楼也好,卧轨也好,上吊也好,总存在那么一些世界,让他 还活着。从该人自身的视角来看,他怎么死都死不掉! 这就是从量子自杀思想实验推出的怪论,美其名曰“量子永生”(quantum immortality)。只要从主观视角来看,不但一个人永远无法完成自杀,事实上他一旦开始 存在,就永远不会消失!总存在着一些量子效应,使得一个人不会衰老,而按照MWI,这 些非常低的概率总是对应于某个实际的世界!如果多宇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得到的 推论是:一旦一个“意识”开始存在,从它自身的角度来看,它就必定永生!(天哪,我 们怎么又扯到了“意识”!) 这是最强版本的人择原理,也称为“最终人择原理”。 可以想象,Tegmark等多宇宙论的支持者见到自己的提议被演绎成了这么一个奇谈怪 论后,是怎样的一种哭笑不得的心态。这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宇宙学家不得不出来声明, 说“永生”并非MWI的正统推论。他说一个人在“死前”,还经历了某种非量子化的过程 ,使得所谓的意识并不能连续过渡保持永存。可惜也不太有人相信他的辩护。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和哲学家们无疑都会感到兴趣。支持MWI的人也会批评说, 大量宇宙样本中的“人”的死去不能被简单地忽略,因为对于“意识”我们还是几乎一无 所知的,它是如何“连续存在”的,根本就没有经过考察。一些偏颇的意见会认为,假如 说“意识”必定会在某些宇宙分支中连续地存在,那么我们应该断定它不但始终存在,而 且永远“连续”,也就是说,我们不该有“失去意识”的时候(例如睡觉或者昏迷)。不过 ,也许的确存在一些世界,在那里我们永不睡觉,谁又知道呢?再说,暂时沉睡然后又苏 醒,这对于“意识”来说好像不能算作“无意义”的。而更为重要的,也许还是如何定义 在多世界中的“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的问题。总之,这里面逻辑怪圈层出不穷,而且几 乎没有什么可以为实践所检验的东西,都是空对空。我想,波普尔对此不会感到满意的! 关于自杀实验本身,我想也不太有人会仅仅为了检验哥本哈根和MWI而实际上真的去 尝试!因为不管怎么样,实验的结果也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知道而已,你无法把它告诉广大 人民群众。而且要是哥本哈根解释不幸地是正确的,那你也就呜乎哀哉了。虽说“朝闻道 ,夕死可矣”,但一般来说,闻了道,最好还是利用它做些什么来得更有意义。而且,就 算你在枪口前真的不死,你也无法确实地判定,这是因为多世界预言的结果,还是只不过 仅仅因为你的运气非常非常非常好。你最多能说:“我有99。999999。。99%的把握宣称,多 世界是正确的。”如此而已。 根据Shikhovtsev最新的传记,埃弗莱特本人也在某种程度上相信他的“意识”会沿 着某些不通向死亡的宇宙分支而一直延续下去(当然他不知道自杀实验)。但具有悲剧和讽 刺意味的是,他一家子都那么相信平行宇宙,以致他的女儿丽兹(Liz)在自杀前留下的遗 书中说,她去往“另一个平行世界”和他相会了(当然,她并非为了检验这个理论而自杀) 。或许埃弗莱特一家真的在某个世界里相会也未可知,但至少在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世界 (以及绝大多数其他世界)里,我们看到人死不能复生了。所以,至少考虑在绝大多数世界 中家人和朋友们的感情,我强烈建议各位读者不要在科学热情的驱使下做此尝试。 我们在多世界理论这条路上走得也够久了,和前面在哥本哈根派那里一样,我们的探 索越到后来就越显得古怪离奇,道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让我们筋疲力尽,而且最后居 然还会又碰到“意识”,“永生”之类形而上的东西(真是见鬼)!我们还是知难而退,回 到原来的分岔路口,再看看还有没有别的不同选择。不过我们在离开这条道路前,还有一 样东西值得一提,那就是所谓的“量子计算机”。1977年,埃弗莱特接受惠勒和德威特等 人的邀请去德克萨斯大学演讲,午饭的时候,德威特特意安排惠勒的一位学生坐在埃弗莱 特身边,后者向他请教了关于希尔伯特空间的问题。这个学生就是大卫?德义奇(David Deutsch)。 第十章 不等式三
castor_v_pollux
计算机的发明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 类的社会,使得我们的能力突破极限,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今天,计算机已经渗 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离开它我们简直寸步难行。别的不说,各位正在阅读的本史 话,便是用本人的膝上型计算机输入与编辑的,虽然拿一台现代的PC仅仅做文字处理简直 是杀鸡用牛刀,或者拿伊恩?斯图尔特的话说,“就像开着罗尔斯?罗伊斯送牛奶”,但感 谢时代的进步,这种奢侈品毕竟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且在如今这个信息商业社会,它
的更新换代是如此之快,以致人们每隔两三年就要不断地开始为自己“老旧”电脑的升级 而操心,不无心痛地向资本家们掏出那些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银子。 回头看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人们往往会慨叹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沧海桑田。通常我 们把宾夕法尼亚大学1946年的那台ENIAC看成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不过当然,随 着各人对“计算机”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同,人们也经常提到德国人Konrad Zuse在1941年 建造的Z3,伊阿华州立大学在二战时建造的ABC(Atanasoff…Berry puter),或者图灵 小组为了破解德国密码而建造的Collosus。不管怎么样,这些都是笨重的大家伙,体积可 以装满整个房间,有的塞满了难看的电子管,有的拖着长长的电线,输入输出都靠打孔的 纸或者磁带,和现代轻便精致的家庭电脑比起来,就好像美女与野兽的区别。但是,如果 我们把看起来极为不同的这两位从数学上理想化,美女和野兽在本质上却是一样的!不管 是庞大的早期计算机,还是我们现在使用的PC,它们其实都可以简化成这样一种机器:它 每次读入一个输入,并且视自己当时内态的不同,按照事先编好的一个规则表做出相应的 操作:这操作可以是写入输出,或者是改变内态,或者干脆什么都不做乃至停机。这里的 关键是,我们机器的输入和输出可以是无限多的,但它的内态和规则表却必须是有限的。 这个模型其实也就是一切“计算机”的原型,由现代计算机的奠基人之一阿兰?图灵(Alan Turing)提出,也称作“图灵机”(The Turing Machine)。在图灵的原始论文中,它被描 述成某种匣子样的东西,有一根无限长的纸带贯穿其中,一端是作为输入,另一端则是输 出。磁带上记录了信息,一般来说是0和1的序列。这台机器按照需要移动磁带,从一端读 入数据,并且按照编好的规则表进行操作,最后在另一端输出运算结果。 我们如今所使用的电脑,不管看上去有多精巧复杂,本质上也就是一种图灵机。它读 入数据流,按照特定的算法来处理它,并在另一头输出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奔腾4 和286的区别只不过是前者更快更有效率而已,但它们同样做为图灵机来说,所能做到的 事情其实是一样多的!我的意思是,假如给予286以足够的时间和输出空间(可以记录暂时 的储存数据),奔腾机所能做到的它同样可以做到。286已经太高级了,即使退化成图灵机 最原始的形式,也就是只能向左或向右移动磁带并做出相应行动的那台机器,它们所能解 决的事情也是同样多的,只不过是快慢和效率的问题罢了。 计算机所处理的信息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2进制码,换句话说,是0和1的序列流。对 计算机稍稍熟悉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