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介石成败录 作者徐骏华-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强中干。果然,蒋介石下台后,国民党内失去了蒋这个大靶子,把攻击的矛盾指向汪精卫,几天之后,汪就以“反共不力”宣布“下野”。    
    在军事上,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仍然效忠于蒋介石,尤其是第一军中的各级军官,都是蒋从黄埔系挑选出的,他们只听从校长,铁心保蒋。虽然何应钦心怀二心,趁蒋之危拆台,但他生性懦弱,根本无法独自控制局面。因此,蒋介石虽然下野,但嫡系部队仍在他的掌握之中。    
    在经济上,蒋介石在下野前已做了手脚。江浙财团及上海的买办阶级是坚决“挺蒋”的。蒋介石下台,江浙财团和上海的买办势力立即停止供给军饷,切断了南京政府的经济命脉。    
    李宗仁、黄绍?f、白崇禧等桂系首领原以为蒋介石一“下野”,南京政府的权力就在他们的掌握中了,没想到适得其反。江浙财团根本不买桂系的账,桂系得不到江浙财团的支持,经济上逐渐陷入窘境。军事上,桂系主力第七军伤亡很大,而蒋介石的第一军,他们根本指挥不动,面对唐生智东进和北洋军阀抵抗的重重军事压力,加上经济上的尴尬处境,李宗仁才真正感受到“总司令”虽威风八面,但并不好当。在李宗仁一筹莫展之际,蒋介石却跑到日本,俨然以中国“唯一领导人”身份,与日本政治要员谈判。又拜访在日本温泉疗养的宋美龄的母亲,终于得到应允,他能够与其女宋美龄结婚。蒋介石在国事家事上都有丰富的收获。    
    12月,桂系在万般无赖的情况下,只好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会上,蒋介石联合汪精卫,共同复职,到南京主持大政,国民党暂时得到统一。蒋介石以退为进,重新掌握大权。    
    评析:    
    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有过多次的“以退为进”的表演。与他初涉政坛主动的退相比,这一次的退是被动的退,是不得不采取的策略。尽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却实施得很有章法,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事先都有安排,表面上看,他暂时失去了最高权位,但实际上,他仍然控制着权力。    
    就这场政治斗争而言,蒋介石以退为进是一高招,不仅规避了政治风险,而且以守为攻,使政敌不得不臣服。蒋介石的退并不是无为而治,他在静中有动,退中求进,意在一个“求”字,通过自己设局,给对手设下陷阱;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尤其是通过近臣心腹,掌握权柄的另一端,为出山埋下伏笔;出访日本,一举两得,得到取胜的重要筹码。他在权力游戏圈内,比同类要高一筹。
博篇第32节 危殆关头,“走”为上计(1)
    常言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从军事上诠释这一哲理,是说在两军交战,败局难以挽回时,有三种选择,走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降是全败,和是半败,走则未败,没有失败,就可能带来转败为胜的转机。在官场角逐时,形势难以挽回时,权谋家也常常把“走”作为上策,急流勇退,通过退却促使时局的变化,创造新的转机。    
    蒋介石多次用过此计谋,前面已论及他在1927年的下野,以退为进,使自己转危为安。5年后,蒋介石再次玩弄此计谋。    
    事例:    
    蒋介石重返南京,掌握南京大权后,国民党内的争斗并没有终结,而是在积累、发展。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国民党内斗争再次白刃化,蒋介石再一次陷入群起而攻之的尴尬境地。    
    经过第一次“下野”和复职的波折,蒋在退中有进,势力有了新扩张,但其实力还远没有达到能支配一切的程度。各种因素严重制约着他对权力资源的垄断。    
    在党内,蒋介石虽然居权力的最高位置,但却在党内、政界因为资历浅,受到党内元老派的轻视。当时的胡汉民、汪精卫虽然在与蒋角逐时,几次遭蒋介石的算计,但他们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不怎么看得起蒋介石,他的政治地位还不十分巩固。各派人物通过各种方法积聚力量,或施加影响,窥视时机,时刻准备夺取最高权力。各派反蒋势力之所以未采取行动,主要是尚没有可乘之机,同时,也没有人敢出来领头举反蒋大旗。    
    随着蒋介石“围剿”红军多次失败,反蒋势力趁机倒蒋,形成了以广东军阀陈济棠为首的反蒋运动。    
    陈济棠是当时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军阀,所控制的广东是比较富裕的地区,有军队15万人,组建比较可观的空军部队,空军力量甚至比蒋介石的“中央军”力量还强。到了1931年,他不但在军事上准备充足,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了可与蒋抗衡的资本,这就是胡汉民对陈济棠的支持。从历史上看,胡汉民的政治地位比蒋介石高,而且在权力角逐中,多次被蒋介石的诡诈术搞倒,耿耿于怀,必会坚决支持陈倒蒋。由于有这些资本,陈济棠认为可与蒋在政坛比试比试,此举若胜,便可以取而代之。    
    此时,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原因起于1930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在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制服了冯玉祥和??锡山,稳定了政局,这样,他坐镇南京,独揽大权,凡是都得他点头,事无巨细,连国民党中央党部说了都不算,人们只得忍气吞声。对此,有极强权欲的元老派胡汉民怎能容忍,开始同蒋介石唱对台戏,批评蒋介石专权。    
    1930年11月,国民党召开三届四中全会,吴稚晖等人根据蒋介石的意图,在会上鼓噪通过国民议会制定约法,然后依据约法选举蒋介石为总统。胡汉民在会上公开表示反对。由于胡的声望,蒋介石那边的少壮派们一时间没人敢出来与他对阵。只有国民党四元老之一的吴稚晖挺身而出,与胡汉民对簿公堂,两人发生激烈的争吵,把整个会议全搅乱了。会议之后,胡汉民在国民党反蒋派系中积极活动,反对吴稚晖传达的蒋介石的旨意。这是蒋介石绝对不能容忍的。    
    蒋介石软禁胡汉民,本想杀鸡给猴看,弹压反蒋举动。谁知适得其反,促成了反蒋派的联合。胡汉民通过前来为他看病的医生与孙科、古应芬联系,授意他们到广东联合陈济棠组织政府,与蒋介石控制的南京中央政府直接对抗。陈济棠得到这一信息后,急忙委派古应芬做桂系的工作。古应芬带着巨款,找到李宗仁、白崇禧,本来就有反蒋倾向的李、白欣然同意,一拍即合。广东和广西势力联合,国内反蒋派别马上响应,都集中在广东周围,党内有胡汉民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军阀有唐生智、桂系、冯玉祥的西北军等,这些平时互有矛盾时有争斗的政治军事派别,在反蒋的旗帜下,抱成一团,为了一个共同的政治目标一致行动。    
    1931年4月30日,广东的古应芬、林森等人,以中央4个监察委员的名义,提出《弹劾蒋中正案》,历数蒋的罪状,要求撤职查办。5月3日,陈济棠、李宗仁等发表联名通电,拥护此弹劾案。5月27日,广州正式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提出“救护党国,打倒独裁”的口号,宣布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广州政府与南京政府相对峙,蒋介石不得已,以退为进,提出议和,两广方面要求先释放胡汉民,一方面蒋介石被迫答应,另一方面组织反击,从政治上、军事上打击广州政府。    
    就在这时,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东北的战争,张学良奉蒋介石的命令,实行不抵抗政策,放弃东北。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遭到国人口诛笔伐。他执迷不悟,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是一种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坚持内战,剿灭红军,强化独裁统治的政策。    
    蒋介石希望以妥协退让,换取日本对华侵略政策的松动,然而,日本侵略中国的目标已定,并不愿留给蒋介石的面子,不但不止住侵略的步伐,反而在占领东北三省之后,又侵略热河,步步紧逼。在蒋介石妥协、退让,日本咄咄逼人,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的背景下,全国的抗日热潮无法平息下来。上海各界迅速组织了抗日民众团体,80万工人发出告世界工人书,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和平的正义声明,北平学生到南京请愿,要求抗日。9月28日,南京和上海学生甚至包围了南京政府外交部,痛打了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根据当时统计,有将近五六万人到南京请愿,游行队伍喊出了“惩办祸首蒋”,“反对国民政府投降政策”等口号。    
    广东国民政府看到全国各地抗日反蒋声势浩大,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威逼蒋介石下台。他们也打出了“抗日”口号,虽然他们的目的是借题发挥,乘机夺取中央政权,但对比南京政府压制民众抗日激情行径,广州政府能有抗日的表示,对人民群众的抗日要求总算是个回应,因此,广州政府一时间赢得民众的支持,而南京国民政府对广州的“爱国举动”,也就无法批驳了。
博篇第33节 危殆关头,“走”为上计(2)
    1931年9月,蒋介石决定跟广州国民政府妥协,蒋在信中说:“弟当国三年,过去是非曲直,愿一人承之。唯愿诸同志以党国危亡在即,各自反省,相见以诚。”    
    反蒋势力看到蒋介石做出妥协的姿态,认为蒋介石示弱,越发威逼蒋下台,提出三个条件:“一、蒋介石下野;二、广州政府取消;三、由南京和广州召开统一会议,产生统一的国民政府。”    
    南京政府回答:“其他一切条件都可以商量,唯一不能接受蒋介石下野。”广东方面利用全国要求团结抗日,反对独裁统治的呼声,没有丝毫让步。而蒋介石为了确保手中的权力,竭力进行讨价还价。    
    由于蒋介石将军队主要放在“围剿”红军上,同时也由于国民党内的纷争内耗,使日本有机可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