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罗斯福+文本文档-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力〃的枯竭要求政府介入并指导创建新的经济秩序。“政治家的任务从来就是根据社会秩序的变化和发展去重新规范这些权利。新的情况向政府和管理政府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进而指出,政府必须加强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职能,〃必须限制投机倒把、操纵市场,甚至金融家的活动,我必须作为必要而接受这种限制,目的不是妨碍个人主义,而是去保护个人主义。”

    罗斯福的这篇演说被有些研究者和传记作者誉为〃某种意义上的'新政'的经典性宪章〃。罗斯福在这里首次从普遍原则意义的角度阐发了他关于政府职能的哲学思考——政府职能不能一成不变,而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或历史潮流作出相应的的调整和改革。

    罗斯福在演说的最后部分郑重指出:“管理政府包括制定政策,以及应用政治技巧去尽可能实施政策而又同时获得普遍拥护这样一种艺术;要善于规劝、领导、有所牺牲和不断的进行教育,因为政治家最伟大的责任就在于教育。〃这就道出了罗斯福的施政风格和领导艺术的精髓:为了作出明智的选择,公民们应该受到教育和规劝。〃政治家最伟大的职责就是进行教育〃,这句话预告了许多将要发生的事情——娓娓道来的〃炉边谈话〃、频繁的记者招待会、在贯彻〃新政〃原则时不搞一刀切,以及罗斯福在孤立主义笼罩全国的情势下如何经过漫长、微妙、耐心、曲折的道路引导美国人民终于认识到:他们国家的安全和整个人类的未来取决于他们是否参与一场他们所厌恶的战争。

    大选前夜,罗斯福对达切斯县的乡亲们作了最后一次演说,这是一次倾吐他肺腑之言的诚挚的谈话。他动情地回顾了他这次旅行全国的竞选历程,〃我究竟跋涉了多少英里,见到了多少人民,这已无关紧要,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是那些向我们揭示事物本质和全部意义的生动的瞬间光华。……一个人经历了多年的社会政治生活会变得明智起来。他明了当人们赞许的光华降临到他头上时,并不一定是因为他本人有多么重要,而是因为在人类变迁与进步的漫长过程中这一短暂的瞬间,人类的某种共同的意志在他身上令人满意地体现了出来。如果这就是你们的决定,我就要以和你们的伟大信任相适应的谦虚精神努力实现你们的伟大片许。”

    11月8日夜,罗斯福身穿深蓝色背心,挂着闪闪发光的大学生联谊会会员章,坐在纽约市比尔的摩饭店的民主党总部,收听大选的进程报道。凌晨零点17分,大局已定。罗斯福以2282万张选民票对胡佛的1576万张而大获全胜,选举人票是472票对59票,胡佛仅在6个州获胜。罗斯福还在过去从未支持过民主党的282个县击败胡佛。在国会选举中,民主党在参议院以59票对37票占多数,在众议院以312票对123票占绝大多数。在州长选举中,共和党人仅有8人当选。

    小阿瑟·施莱辛格精当地概括了胡佛失败的悲剧之关键所在:“从气质上讲,他是一位教条主义者,他倾向于按照种类区分事物并将策略问题看成是原则问题。在他的任期快要结束时,他的意识形态情绪增加了。他的悲剧在于,他有很高的理想,但是缺乏灵活性,他的奋斗毁于自身的固执。〃另一位历史学家拉尔夫·德·贝茨在评价1932年大选时认为,这次选举〃意味着对这种竟能容忍如此普遍的人类灾难的经济制度必须作重大的改进,并且,一个不能也不愿采取足够措施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政府必须撤换掉〃,也意味着〃公众理解到,只有联邦权力才是足以对付这种国家灾难的唯一源泉,也才使公众接受大幅度地增加并使用这种联邦权力。〃①——

    ①拉尔夫·德·贝茨:《1933—1973年美国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上卷,第37,39页——

    美国著名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的顾问之一、曾负责起草许多重要演说稿的罗伯特·E·舍伍德写道:“人世间任何一位掌管世界命运的剧作家也不可能再为一位总统——或是一位新独裁者、新救世主——的主场设计得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出场更为出色的了。……赫伯特·胡佛的'一场戏为下面的戏留下了很宽的路子'〃。这位当选总统享有大显身手的一切有利条件。罗斯福就职前一天,《纽约时报》也写道:“从来没有哪位总统在人们如此巨大的信任和平许中有过这么多的机会。〃那么,这些所谓的〃有利条件〃、〃机会〃、〃出场布景〃等,在当时的美国究竟是以一种怎样的图景和方式给展示出来的呢——

    1932年冬天,是第4个也是最糟糕的一个大萧条的冬天。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幸福》杂志估计除农村受难的1100万户人口不计外,全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他们依靠私人施舍、市和州政府微不足道的公共救济,以及自己可怜的储蓄度日。许多人在前工业社会大饥荒时代的那种原始状况下生活。被房东赶出门外、被截断煤气水电的人们加入了全国四处流浪的大军。几百万漂泊无依的人露宿在丛林、公园、街头、车站,〃他们像破木烂船,随处飘流,举目四顾,彼岸杳然。其中有正派诚实的中年人,他们贫穷劳累,满脸皱纹;有的是青年男子,满头长发,从不梳洗;他们穿城过镇,或是搭乘铁路上的货车,或是揩油坐私人品车。这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美国公民,走遍了整个美国。冬天到了,才在各大城市集中起来,他们忍饥受冻,四处碰壁,肚子空空,前途渺茫,心烦意乱,辗转奔波。〃然而,托马斯·沃尔夫笔下的景象仅是逼真地刻画了不幸者中的一小部分人。更多的千百万人只因肯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

    人们无法说清究竟是城市失业工人还是广大农民遭受萧条之害谁更为严重。农民们一如既往地从事长时间的艰苦劳作,但生产出来的东西或者卖不出去,或者所卖抵不上所耗成本。蒙大拿的一位牧场主好不容易赊到一批子弹,将牛羊全部射杀,然后扔进山沟,因为饲料昂贵,而运往市场的运费大大超过了卖掉它们的价钱。从南北卡罗来纳一直延伸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有采摘,果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葡萄和橄榄。1车小麦卖到城里仅够买一双4美元的鞋,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还合算,而千百万的城市人却买不起那贱到使农民破产的农产品。没有失业的工人拿的是名曰〃饿不死人的工资〃。《时代》周刊指出,“无法无天的雇主已经把美国工人的工资压低到中国苦力的水平了。〃从来就是〃最后受雇,最先解雇〃的黑人的境遇更坏,中产阶级也因纷纷破产、失业而加入赤贫的行列,朋友和熟人之间都遮遮掩掩地过着窘迫的日子。“那个衣冠楚楚每天按时早出晚归的律师说不准拣个偏僻地方去挨家推销低档大路货,甚至说不准干脆换一套破衣服,在另一个市区向路人行乞〃,其实他的邻居境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无数的家庭主妇为了省钱度日、细水长流,想出了许多听来让人心酸的绝妙办法。身为一家之长的男人们的浑身打扮竟像歌舞杂耍剧中的流浪汉,他们从前的体面、优雅、财富、尊严,连同道德羞耻感一起都被大萧条的飓风刮得荡然无存,他们在巨大的失落和空洞的绝望中倍感愤怒,最后凝成一个凌驾一切的问题:究竟谁应对这一切负责?

    人们站在纽约人行道上凝望着眼前的一切,只见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在冬夜寒光中闪闪发亮。伍尔沃思百货大楼就在不到50码开外,再过去不远是华尔街的几家大银行,一律是巨石和钢铁筑成的堡垒,屋顶塔尖放射着银色的光辉。人间不平事莫过于此了:这边是悲惨万状的地狱,那边一条马路之隔就是一座座灯火辉煌的高楼矗立于凄然的月色之中。这些高楼是权力的顶峰,全世界的大部分财富就深锁在楼底坚固的地下库房里。

    大萧条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其特征是身材瘦小。青少年中营养不良的症状比比皆是:肋骨突出,肚皮凹陷,四肢皮肤松弛地包着骨头,饥容满面,神情焦躁。等到8年后服兵役时,国民健康委员会主任约翰,B·凯利发现接受体格检查的青年男子,有40%的应征者因牙病、视力差、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四肢畸形、神经失常等症状而不合格。在数百万流浪大军中,瘟疫、性病、犯罪现象十分流行。有的女孩子为了糊口往往冒着怀孕危险,10美分卖淫1次。〃失业与失去收入已经破坏了无数个家庭,使这些家庭成员精神颓丧,失去自尊心,摧毁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可雇佣性,夫妻、父母子女暂时或永远地离散。〃许多家庭勉强维持着外表形式,但往日的平静与和谐伴随着道德的崩溃而一起消失了,种种看不见的创伤在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灵上留下了多年后也难以抚平的印迹。

    人们对时局、政府政策的怨恨之情已达到饱和的临界点,〃有一种强烈的悬空之感,一种忧郁的烦躁,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当某个城镇的银行破产时,广大存户表现出的不是愤怒,而是觉得自己的社区已成为类似某种可怕疾病一样蔓延的〃形势〃的牺牲品。许多美国人对现行两党制度心灰意冷,民间对当局的不满以种种无情、冷酷、尖刻、辛辣的自发方式倾泄而出。有些观察家甚至指出,有迹象表明,目前是极权主义和共产主义大行其道的良好时机。美国似乎不再是一方散发着机遇和希望的乐土,西非喀麦隆的一个土著酋长给纽约汇寄了3.77美元救济款。仅在1931年秋,就有10万失业者到苏美贸易公司的纽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