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做人选定人生的方向
'更新时间'2010…10…20 22:25:37 '字数'149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抒发誓死报国悲壮之志的千古名句。文天祥(1236—1283)是南宋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他领军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人生自古谁无死”道破了人生都有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方向(仅从人生难免一死来看,确实令人悲哀,但若看到人生终归公允一死,也会令人感到由此获得的些许平静),而“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表明文天祥已将生死置于度外,决心要以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历史同呼吸、共命运。后人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通常是想表达绝不虚度人生、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提出“为死而在”但也并非认定死亡是人生唯一的方向。认为海德格尔把人生看作是“奔向死亡的过程”的观点是过于浅显的。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方式区分为非本真的存在与本真的存在。非本真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个人消散于琐碎的事务和芸芸众生之中,优越状态被不声不响地压住。本真的存在则是个人真正地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即此在。与此相对应,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有两种,即“非本真的为死而在”与“本真的为死而在”。“非本真的为死而在”表现为对死的担忧、惧怕。“本真的为死而在”就是要“先行到死中去”,通过在先行中所领会的你的死与世界与他人无关涉的状态,把你的本真的存在个别化到你身上来。可见,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是需要选择的“本真的为死而在”。
人们一直在努力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对每个人来说未完成、未定型的人生在发展过程中总会表现出方向性特征。人们必然按照一定的方式或理念行为处事、待人接物,并且总是为了理想和兴趣展开努力和奋斗。如前所述,即便是死,人们也要选择自己希望的方式。古今中外的文化中有多种死亡观,例如功利主义的入世论、自然主义的超脱论、神秘主义的不朽论、犬儒主义的宿命论以及悲观主义的寂灭论等,其中功利主义的入世论是一种较为明智的态度: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必去考虑,重要的是好好地活着,实现人生在世的价值。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Spinoza,1632—1677)说:“自由人,亦即以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他不受畏死的恐惧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换言之,他要求根据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则,去行为、生活,并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绝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而不是死的默念”。中国古代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前551-前479)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教导人多注重生活、少考虑死亡。这里讲到死亡,不得不谈得深刻些:人生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节点,只有在人类历史中人生才能永存。尽量避免从死亡的视角考虑人生。应当多注重生活,要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人生是一系列做人的过程,而做人正是决定人生方向的内在因素。例如,高中毕业后,结合自己的理想和爱好,有人报考师范院校、有人报考农业院校、有人报考工学院校、有人报考金融院校、有人报考医学院校、有人报考军事院校等等,这些不同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走向。虽然职前学历教育的基础性和企事业用人的灵活性决定了在校学习和就职行业并不一定相符,但大多数人的职前学历教育对他们就业、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比如,你只有职校学历,想要从事餐饮、当个钳工或者去开车等都有可能,但要进入科研院所工作或者想当大学教授等恐怕就不太现实了。
总之,人生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做人对人生的方向起选定的作用,也就是说做人选定人生的方向。
一、成败贵在追求
'更新时间'2010…10…20 22:25:16 '字数'2157
成败对人的影响使之成为引人关注的最大焦点之一。例如,刘邦的成功把他推上了皇帝的龙椅,而项羽的失败则让他被迫自刎于乌江西岸。韩信用兵之道的成功使他成为千古名将,但是他作为臣子的失败也使他命丧朝堂。关乎荣辱,系于生死,岂能不引人关注?
成败就是指成功和失败。关于成功,美国成功励志大师博恩?崔希有一句名言:“成功就是目标,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释”,但按字义解释,成功就是获得预期的结果(见于《现代汉语词典》。九六年修订第三版)。对于成功目前尚无一个一致的定义。即便成功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人们仍然会有不同的成功观。与成功相对,失败一般是指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
成功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有人把成功分为下面几个等级:
1。大成:改变人类的思想,影响或改变历史进程,他们是彪炳星河的煌煌巨星,他们的星光照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看见他们的光芒。如孔子、耶酥、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七人分别规划了人的情感归宿、社会走向和自然界的最高规律,他们都是哲学家。
2。中就:改变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发现重大自然规律;或是重大社会改造,阶段性的思想艺术成果;重大技术成果、发明创造;缔造政治或商业组织等,它们直接带来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如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毛泽东;恺撒大帝、亚历山大、克伦威尔、彼得大帝、华盛顿等政治家;慧能、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孟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李时珍,荷马、亚里斯多德、欧几里德、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莫扎特、贝多芬、顾拜旦等各类思想艺术家;中外科技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如蔡伦、张衡、毕升、袁隆平、瓦特、史蒂文森、爱迪生、笛卡尔、麦克思韦、法拉弟等;诺贝尔本人及现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商界的超级人物松下幸之助、洛克菲勒、福特、比尔?盖茨、李嘉诚,等等等等。
3。小作:某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或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传播、推广、应用,他们不一定具备原创性,但都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他们如繁星密布,古往今来,数量浩大,他们或许名留青史或终而堙没,但却是社会的支柱。
4。平凡:历史的跟随者,不具备载入星河的资格,他们是社会的砖瓦,他们仍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完善着社会组织,同时他们不失个性,有自己的追求,心想事成,在普通人眼里,他们仍是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是令人羡慕的对象。
5。平庸:能够依靠劳动自给自足,也或多或少地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但眼界主要局限于家庭,更多地分享着社会共同发展带来的成果。
如果把历史比作一辆战车的话,大成者就是战车的设计者,中就者就是战车的制造和驾驭者,小作者是战车的骨架、轮轴等重要部位,平凡者是挡板等非支撑部位,平庸者在一定意义上只是车上的载客。(摘自《成功哲学:定义与测量》有删改)
由上可见,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只不过所获得的成功层次不一样。上面的等级需要按照人的事业成绩来区分。大成、中就、小作均属于卓越的成功,平凡、平庸则是平常的成功。人人都可以成功,我们应该争取立足平常、追求卓越。
虽然人人都可以成功,但每个人又都难免遭遇失败。中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前551-前479)几十年授徒讲学,培养出众多优秀学生,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举一反三、学而时习),还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如整理《诗》、《书》,编著《春秋》)。其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但是他参与政治却屡屡受挫,失意于齐、失望于鲁、周游列国,最后回鲁“养老”。美国闻名世界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在一八七七年开始改革弧光灯,要变弧光灯为白光灯,经历成千次失败后,终于在1879年发明出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后来又试用了大约6000多种纤维材料,研制出耐用的竹丝电灯,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被改进为钨丝灯。可见,成功和失败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面对失败不应当放弃,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你最后就可能取得成功。所以人们在以成败评价做人做事的结果时必须采用辩证的观点,例如一个成功人士也有失败的一面,再如一个人现在失败了但他将来可能会成功。
追求卓越,败也无憾。一个人如果没有高远的目标,也不努力去奋斗,怎么可能会获得卓越的成功?只要努力追求卓越,即使最后还是失败,对卓越努力追求的精神仍然值得叫人敬重。自古以来,历史从不以成败论英雄。汉高祖刘邦逐鹿中原、平定四方,成为一代开国皇帝固然是英雄。与刘邦争雄的楚霸王项羽虽然被逼自刎江边,但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数获得了胜利,岂能不算是英雄?中国北宋名将杨业曾屡建战功,号为“无敌”,虽然后来于陈家谷兵败被俘,绝食而亡,但仍然是人们颂扬的爱国英雄。虽然如此,智者总会尽量避免遭遇惨重的失败,特别是参与政治斗争者(政治斗争的结局往往是“成者王侯败者寇”,参与者事先就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真正的智者总会事前准备好各种应对措施)。总之,成也好,败也罢,最难能可贵的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