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不进棺材,谁也称不上幸福,而至多不过是幸运。——古雅典政治家梭伦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美国总统 罗斯福。 F。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罗曼 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心满意足才是世间最大的幸福。 ——阿狄生
每一个小欲望得到满足的那一瞬间就是幸福。——高旗 歌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美国总统 林肯。 A。
幸福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高晓蒙 纪录片制片人
幸福是勇气的一种形式。 ——英国作家 杰克逊。 H。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我们目标的追求之中。—— 威廉考伯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 ——左拉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法国小说家 雨果。V。
终身幸福!这是任何活着的人都无法忍受的,那将是人间地狱。——英国剧作家 肖伯纳。G。
幸福生长在我们自己的火炉边,而不能从别人的花园中采得。——英国剧作家 杰罗尔德。 D。 W。
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列托尔斯泰
幸福是一只蝴蝶,你要追逐它的时候,总是追不到;但是如果你悄悄地坐下来,它也许会飞落到你身上。——美国作家霍桑。 N。
这些全是精辟的感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为心灵的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
罗斯(Edward ARoss ,1866一1951,美国社会学家?Rosse,William Parsons; 3e earl of,1800~1867,爱尔兰天文学家?)说:“幸福是—种感情状态,它与快乐的不同仅仅在于它的永久、深刻和宁静。”
幸福,依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界说,“乃是尘世上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得不到渴望得到的一些东西是幸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就主张:“幸福只是连续的快乐。”
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 阿·巴巴耶娃
法国作家方登纳在《幸福论》中说:“幸福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
新加坡希望出版社出版曹?国正所著的《博弈圣经》中说:信任并自由地给予和欲意的收入,定义为幸福。
现代汉语词典中幸福: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2007年11月中国当代文化学者张荣寰重新定义“幸福”说: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
以上既有经验性的描述,也有探索性的界说。
现代人对幸福的界说似乎比古人更热衷。这可能与现代信息交流便利和科学高度发达有关。除了上面提到的,国人还有以下一些说法和观点:
幸福是人的根本需要或总体需要;即对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欲望、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感。
所谓幸福,就是只有自己才能感觉的一种相对满足的心理状态。它不一定有“理想”,不一定有“奋斗过程”的体验。有句俗语说,鞋子舒不舒适,只有穿着的人自己知道。关于幸福的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为:幸福是指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达到了相对满足的生存状态,从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愉悦行为。
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幸福的定义就是: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幸福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依赖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追求幸福是个体人生乃至人类族群的全部目的。从主体的角度界说幸福;可以形成关于幸福的几点基本认识:①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生存状态。②幸福是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③幸福是主体的一种心性能力。④幸福是主体达至完善的一种德性。
还有人认为幸福是自己所定义的。有人说幸福很简单,只要自己能开心的笑出来,那就是幸福;也有人说,能拥有一份纯纯的爱、一份执着的爱,那就是幸福;还有的人说,有着健康的身体,每天都能面对灿烂的阳光时,那也叫幸福……
在思想史上“幸福论”有如下两种重要形式:一种是快乐论,认为快乐是人的最高幸福,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另一种是完全论,认为人的幸福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所具有的一切性能完全发挥出来,达到个人的完成,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快乐论只看到了快乐的感觉,未发现幸福的本质;完全论则把幸福与自我完善等同起来,忽视了快乐的感觉,二者均不可取。
笔者从快乐入手提出“内心快乐论”。所谓快乐,是指一种心情舒畅的状况,既可以是一种情绪反应,也可以是一种主观心态。心态包括心境和态度等。幸福的内涵要比快乐丰富。所谓幸福,是指一种发自内心、内心充实的心情舒畅的状况(快乐)。这种状况存在于过程之中,并非一种终末结局。它既是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可以是快乐的情绪反应(所以幸福也不完全等同于乐观的心态,与一般的快乐相比具有较长的持续性)。发自内心,是指主要来源于心态,绝非依赖物质刺激。内心充实,是指有所满足,或者有所期待。每个人幸福的本质应该一样,但每个人幸福的内容可以不同:常人幸福的内容多是条件的优越,圣人幸福的内容则主要在于自身的完善。在当今物欲无限膨胀的商品社会里有一种怪异的现象,就是一些人虽然拥有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觉得并不幸福。可悲的是还有许多人在追逐物质财富的斗争中苦苦挣扎。也许是社会为了警示人们,中上一张彩票就能让人成为亿万富翁。人们啊,醒醒吧!物质财富岂可强求?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啊!
幸福属于快乐,但快乐不一定是幸福。幸福和快乐可以与痛苦同在,还可以与痛苦相互转化。人们常说的“苦中有乐”和时下流行的说法“痛苦并快乐着”讲述的都是苦乐共存的状况。“最杰出的人总是用痛苦去换取欢乐。”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这句名言明确指出了痛苦可以转化为快乐。谁能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稳住内心思想和情绪波动带来的冲击,谁就能长久地掌握住自己的幸福之舟。脱离痛苦,幸福将难以想象。终身幸福,只能是大脑里的幻想。但真正的聪明者总是善于将痛苦转化为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和快乐的认识也会不同。这些不同的认识就是人的幸福观和快乐观。有些人的幸福是高尚的,有些人的幸福是低级的,还有少数人的幸福则是卑鄙的。这完全取决于他们获取幸福的行为。为国家乃至人类创造财富获得的幸福才是最高尚的。
幸福的真谛是什么?美国著名公众演说家、励志图书作家罗伯特· 舒勒博士(1926… )在《一生的幸福课》一书中,指出幸福根源于思维和态度的转变。该书出版后很快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被誉为20世纪最激荡人心的幸福课。该书绝对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只要你真正领悟书中拥抱幸福的8大态度:
态度一:我需要帮助——我无力独自完成任务!
态度二:我很痛苦——但我会重新振作起来!
态度三:我会保持清醒冷静,不断改正缺点、弥补不足!
态度四:我很想积德行善!
态度五:我想以他人善待我之道来善待他人!
态度六:我已具备坚定的信念!
态度七:我要做和平使者!
态度八:我无论如何都要幸福快乐!
一、积极反思人生
'更新时间'2010…10…20 22:53:50 '字数'1281
“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反思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活的目的是什么?”类似的问题,每个人在他成熟的过程中迟早都会追问。这样的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永远不会有现成的答案,即使有答案摆在他面前也必须经过他自己思考才能真正地得到答案。在苏格拉底看来,如果一个人一生中都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他这一生从根本上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到世上白走了一遭。英国思想家卡莱尔(1795—1881)则说:“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他指出了让人能够真正认识人生的往往是叫人长夜哭泣的痛苦。正是因为人们常常在烦闷或者困难的时候追问如上那些问题,所以通过反思解除内心困惑就显得意义重大。
反思人生应有一种积极的心态。一个人反思自己的人生,必须建立在自己已有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并对未来的人生经历加以设想。这种设想最初通常是前面人生经历的延续。如果最初的设想难以令人满意,人就不得不对未来的人生经历重新加以设想,新的设想也就是人的目的、理想或愿望。人对目的、理想和愿望的追求都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人对目的、理想和愿望失去信心,就会失魂落魄,甚至自寻短见。人生本来没有目的,但人生中又不能缺少目的。目的有做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