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性论》堪称是一本系统、全面论述人性论的专著,其中写道:“人性是人的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该书认为人性是人性的“体”和“用”的统一体,还指出人性是心理学和伦理学等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尚主编的《人学原理》中写道:“人性这个范畴,作为对客观实在的最复杂的物质运动系统──人的完整的、正确的反映,应该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可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人的属性(property)、人的特性(character)和人的本质(essence)”,并说:“古今中外对人性有各种解说,我们主张对人性作如下的界定:人性即人的特性,是指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一切动物而为人所特有的,也是一切人(包括古今中外,不分性别、年龄、种族、民族、国籍、阶级、阶层、职业等等区别)所普遍具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
那么,到底人性是什么?如上所述,众说纷纭,但其基本意义上仍有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认为人性是人的某种性质。对于人性,古人多重视生而固有的部分,现代人们则多着眼一切人具有的内容。作者借鉴古人描述性阐释人性的方法结合现代人们对人性外延的拓展,提出自己对人性的定义:狭义上,人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人的个体发育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表现为一定状况的性质的总和。广义上,人性是指人的属性(包括本性和潜能,潜能是指事物内部潜在的性能),是人的个体生命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表现为一定状况的性质的总和。后者如果按照是否为人特有、是否为人本质可分成人的属性、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三个层次;如果按照生物、心理和文化的层次还可分为生物性、心理性和文化性(生物性是指普通生物具有的属性,心理性是指具有心理活动的属性,文化性是指具有文化活动的属性。生物性绝大多数属于本性但也有潜能,心理性虽有本性但大部分为潜能,文化性则完全是潜能)。心理性和文化性(心理性不能等同于心理,文化性更不同于文化。心理性并非心理属性,文化性也不是文化属性)是广义人性中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文化性的充分发展使原本与普通动物并无很大区别的人和其他动物越走越远,而注重文化修养、充分发展文化性不仅会使我们心里觉得更像人样还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可以说人本来就与其它动物有所区别,但人们力求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在于文化性。
作者提出的人性概念与前人所讲的人性既有所相同、又有所不同。作者认为:狭义上,人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人的个体发育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表现为一定状况的性质的总和。广义上,人性是指人的属性(包括本性和潜能,潜能是指事物内部潜在的性能),是人的个体生命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稳定表现为一定状况的性质的总和(见人性系统中的部分具体属性表)。现代人们所说的人性通常是指广义上的人性。在此作者对人性作如下说明:首先,人性是人这个类的属性,即不是个别人的属性也不是一切人的属性(注:一些人由于疾病、变异或特殊发展状态等情况可能不能表现出某种人性属性)。第二,人性反映人的发展变化。人性在个体表现上最初显露的是生而固有的那一部分,而后在生活中进一步发展,而在人类表现上体现为在活动中相对稳定以及在进化和发展中有所改变。第三,人性反映人的品质。人性在不同的个人、阶级或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表现,而一个个人、阶级或民族在人性表现方面与其他人、阶级或民族的差别就是这个个人、阶级或民族的人性品位。一个个人、阶级或民族的人性品位总是表现为某些优点和缺点,如果优点增多或缺点减少即是品位得到了提高。第四,人性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虽然具有趋善致恶双向性,但又无分于善恶,所谓善恶应当是指有意而为的思想和道德。第五,人性是一系列属性的集合,就其整体而言是趋善致恶双向性的,但就其中某种属性而言可以呈趋善性、致恶性、趋善致恶双向性或中性。第六,研究人性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的活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运用人性规律可以判断人的某种属性是否本性、引导和教育人向善杜恶、指导人们更好地待人接物和行为处事等等。
人性系统中的部分具体属性表(注:有些属性之间可能存在重叠或交叉)
具体属性
备注
1
头脑圆、较大
本性、生物性
2
有一条由许多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
本性、生物性
3
有四肢
本性、生物性
4
身体表面光洁少毛(但头部毛发茂盛)
本性、生物性
5
光裸(这种本性虽然在每个人出生时即被赋予,但此后没有特定条件很少被人发现,不包括天体主义者的裸体。“光裸”是指没有穿戴或者为了特定目的如洗浴而脱除衣服。天体主义者的裸体是一种另类文化,与穿戴是相互对立的,但都属于潜能、文化性)
本性、生物性
6
双足直立行走
本性、生物性
7
饮水进食
本性、生物性
8
排尿排便
本性、生物性
9
呼吸
本性、生物性
10
自由活动
本性、生物性
11
视觉
本性、心理性
12
听觉
本性、心理性
13
痛觉
本性、心理性
14
记性
本性、心理性
15
忘性
本性、心理性
16
欢乐
本性、心理性
17
恐惧
本性、心理性
18
忧伤
本性、心理性
19
愤怒
本性、心理性
20
食欲
本性、心理性
21
性欲(个体发育至青少年时才表现)
本性、心理性
22
贪心
潜能、心理性
23
恻隐之心
潜能、心理性
24
羞恶之心
潜能、心理性
25
辞让之心
潜能、心理性
26
是非之心
潜能、心理性
27
上进心
潜能、心理性
28
欲求性(意志有所追求,一个追求满足了又重新追求)
潜能、心理性
29
求知欲
潜能、心理性
30
行动目的性
潜能、心理性
31
烹饪饮食
潜能、文化性
32
言语
潜能、文化性
33
穿戴
潜能、文化性
34
习惯
潜能、文化性
35
创造
潜能、文化性
36
制造与使用工具
潜能、文化性
37
教学
潜能、文化性
38
趋利避害
潜能、心理性
39
适后求满
潜能、心理性
40
自足性(需求必须依靠自己争取才能得以充分满足。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难不成连吃饭都等人家掰开我的嘴巴吗?相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我们自身的责任)
潜能、心理性
41
助人性(对他人需求的心理反应可以直接支配助人行动。这种行动有时候不是我先决定要去帮助他人,而是像一些条件反射一样发生的。当然要是有时间让我先思考我也会愿意那样做,但实际上不非如此。我想这种情况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
潜能、心理性
42
个性
潜能、心理性
43
品德
潜能、心理性
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对人性有不同的解释。人性本来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的本质、本有属性的伦理范畴。从历史来看,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对人性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这一点在本篇文章的开始中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故不复赘说。另外,人性在现代人们日常话语中还有特定的含义。如《新华词典》(1982年版)中的一种解释说,人性是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也有一些人认为人性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类似于英文中的Humanity。本书接下来仅对作者定义的人性进行探究,特此声明,以免误解。
二,人性对等交换
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十六世纪法国文学家拉伯雷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这位文学家的话是讲人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在待人方面也非常适用:你对他微笑,他就对你微笑;你对他发怒,他就对你发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
……
在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心理和文化的交换必然伴随有人性的交换。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包括大多数人从事的认识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需要分工协作、相互帮助、共同努力,依靠的是心理和文化的交换,交换的主要媒介是语言和文字以及表情。人性中心理性和文化性,不是心理的基础就是心理和文化层次中内在的东西。所以人与人之间心理和文化的交换必然伴随有人性的交换。从上一节中不难发现,人性正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但作者在其中也曾指出人性在不同的个人、阶级或民族之间存在着品位的不同。因此,人性交换并不是无差别的同等交换。
人性品位主要是随着个性、思想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当然,人一出生人性随之而生,但人性也正如人一样幼稚、简单,其后随着个性、思想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而进一步形成和发展,并变得成熟和复杂。个性、思想和道德都是影响人性品位的重要因素。人性与思想和道德不同,人性属于客观或物质的范畴,思想和道德则属于主观或意识的范畴。即使是人性中的心理性和文化性也是如此,心理性和文化性本身具有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特性。
人性有在品位上对等交换的倾向。正如前面所述“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