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关系所分出来的最大的类。同一语系之下,还可按其远近,分成若干语族;
语族之下,再分出若干语群。
现代人发明的世界语
全世界有十大语系,4000 多种语言。这一方面使人类的语言王国呈现出
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绚丽景象,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创造了千
姿百态的语言奇观;另一方面,各种不同的语言又为各民族人民之间交往造
成了巨大的语言障碍,各种语言之间只有借助翻译才能对话。而且即使是最
好的翻译,也会使两种语言的交流打折扣,部分失去其原汁原味。于是随着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广泛而密切的交往,从 17 世纪开始,就有许多人开始了
一种人类语言的新探险——创造一种地球上人人都能懂而且容易懂的通用标
准语言。在这次伟大的语言探险活动中,有几百种探险方案都流产了,只有
一个人成功了,他就是波兰人柴门霍夫(1859—1917 年)。由他呕心沥血创
制的世界语,是最理想的、最有影响的一种。现在通常所指的世界语,就是
指柴氏创造的世界语。
柴门霍夫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创立世界语的理想,并于中学毕业时拟定
了一种国际语方案,这个方案被命令他去学医的父亲烧掉了。于是他重新设
计,于 1887 年发表国际语新方案。1905 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世界语大会,
把他的《世界语的基础》这部语言奇书,确定为世界语准则。
世界语以拼音文字为书面形式,共有 28 个字母。一符一音,一音一符,
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一致,词的重音一律固定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语法规
则只有简单明了容易掌握的 16 条。它的词汇主要由欧洲大部分国家语言中较
通用的词组成,词根主要采自印欧语系。
世界语创立以来,不仅用它翻译了大量世界名著,而且直接用它写出了
大量作品。现在世界上有 1000 多万人懂世界语。世界语于 1906 年前后传入
中国。
规范统一的普通话
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有 7 大类汉语方言和 50 多种少数民族语
言。其中的 7 大类汉语方言,真是南腔北调。尽管方言有浓厚的乡音乡情和
趣味性,但毕竟也妨碍交往。而普通话,不仅可以克服不同方言之间的障碍,
而且可以使祖国语言更规范,更统一,更纯洁、健康和优美,也更方便和实
用。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京地方土音除
外),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
词汇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同时淘汰掉一些不规范的词语,如山东等地的“妞
儿”(姑娘),山西等地的“婆姨”(妻子),吉林、黑龙江等地的“丫头
蛋子”(小姑娘),北京的“老爷儿”(太阳)等等。淘汰掉这类不规范的
太土俗的词语,普通话在词汇方面才会既丰富多彩又纯洁而统一。
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冰心、叶圣陶等文学语言大师的经典性现
代白话作品,是普通话的语法规范。但用做语法规范的,必须是这些经典性
白话文中的“一般用例”,即通例,不包括个别作家、作品,个别的遣词造
句规则。至于古代白话文(如《水浒传》)以及文言文,更不能当做普通话
的语法规则。
普通话比文言通俗,比方言规范易懂,同日常生活语言一致,口头语言
和书面语言基本吻合。它是规范、通俗、纯洁、方便实用的优美语言。学校
必须用普通话教学,公民要自觉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人人要为推广和普及普
通话而努力。
林林总总的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是和普通话相对而言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复杂的形态,以
及曲折的演变过程。各种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往往相当之大,比如北方人听
客家话,厦门话,或上海话,差不多像听外语一样瞠目结舌,莫名其妙。
尽管汉语方言是不规范的,要逐步向普通话发展,但它又是实际生活中
使用频率很高的活生生的语言。而且,方言对文学艺术用品来说有特殊的艺
术作用,很多地方民间艺术,都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比如黄梅戏、越剧、豫
剧等地方戏曲剧种;又如上海滑稽戏、苏州评弹、山东快书、东北二人转等
等。现代某些戏剧小品,也大量运用方言,可以增加文艺作品的地域文化特
色。所以,不仅要重视和推广普通话,同时也要重视和研究汉语方言。
汉语方言是汉语的地方性演变,一般分为 7 大类,即①北方话,②吴语,
③湘语,④赣语,⑤客家语,⑥粤语,⑦闽语。各种汉语方言之间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语音差异是方言之间的最显著区别,
就像音乐唱腔的差异是各戏曲剧种之间首要的区别一样。每一种方言都有自
己特殊的自成规律的语音系统。例如,同北京话的语音相比,东北话中有的
该读阳平的字读为上声。如国(guó)读作(guǒ),毛(máo 被读成(mǎo)
等等。
汉语方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往往同一事物,在不同地方就
有不同的名称和说法。如北京的“馄饨”,在四川叫“抄手”;东北人的“大
娘”,在山东等地叫“大妈”;“阿爹”在浙江嘉兴指父亲,而在苏州则指
祖父。
方言的语法差异主要表现在词序上。如东北人说“我不知道”,山东人
有时则说“我知不道”;北京话说“把书还你”,湘语则说“书把还你”。
历史悠久的文言
“文言”是与“白话”相对而言的。“文言”是指以我国先秦时代(春
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在当初与
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后来口语不断变化,而文言却越来越定型了。于是文
言与口语就分家了。虽然在文言定型化以后,也有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出现在
文坛上,但是由官方大力提倡和文人广泛使用与推崇的文言,仍然居于正宗
的统治地位。中国自先秦以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间的数千年中,那些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即大量的文化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随着封建时
代的终结,现代社会的到来,文言占统治地位的历史终于结束了。“五四”
新文化运动高举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大旗,把文言文送进了历史博物
馆,使白话文得到普遍的推广。
文言是中国古代汉语,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首先是词汇方面的差异,如同一个词在文言文里是一
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另一个意思。比如“走”这个词,在古汉语里
它的基本意义是“跑”,古代辞书《释名》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
趋曰走。”这里对“走”的解释,就是现代汉语的“跑”;而现代汉语的“走”
大致相当于古汉语中的“步”。我们现在说的“走狗”,本来指跑得快的猎
狗;“走马看花”这个成语中的“走”字即是“跑”的意思。又如“狱”这
个词,在汉代以前的文言中,指官司、案件,而不是指监牢;当时把监牢叫
做“囹圄”。《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
中的“狱”字,就是官司、案件的意思。再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言中的
许多词语已被淘汰了,而现代汉语中众多的新词汇,是古汉语中所没有的。
其次,是语法方面的差异。这方面差异也不小。比如,现代汉语的一般
词序主干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而在古汉语中,宾语有时在一定条
件下要放在谓语前面。如苏轼《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不
欺骗我)这句话,宾语“余”(我)放在了谓语“欺”的前面。这种“宾语
前置”的现象也残存在现代汉语的一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时间不等
待我们)。另外,文言中时常用名词作状语。如“嫂蛇行匍伏”,“蛇行”
是“像蛇一样地爬行”的意思。蛇是名词,作状语。还有名词用如动词作谓
语的,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是“注目”、“注视”的意思,名词
“目”当动词用,充当谓语。
我国有历史悠久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这份宝贵遗产大都是用文言记
载下来的,文言不愧是古代文化的保护神和卓越的使者。毛泽东说:“从孔
夫子到孙中山,都要很好地加以总结。”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代文化,了解历
史知识,就要懂得文言,会读文言文。
明白如话的白话
中国古代书籍文献,特别是文学作品,除了主要的文言形式之外,还有
白话文。如写梁山泊英雄好汉故事的《水浒传》,写唐僧到西天取经故事的
《西游记》,以及被称为千古奇书的《红楼梦》,都是用白话写成的杰作。
这些白话作品,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源泉,是一笔宝贵的语言财富。
所谓白话,是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它包括古白话和现代白话。古白
话是在唐代、宋代兴起的一种书面语言。著名的宋代话本小说,元、明、清
三代的白话小说,以及元杂剧剧本、明清传奇剧本,还有唐代用来宣传佛教
经典和教义的特殊文体“变文”,都是用白话写成的。古白话的主要功用和
主要成就,体现在小说艺术和戏曲文学两大方面。此外,如在中国古代哲学
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宋代程朱理学,其主要著作也是用接近白话的语体文写
成的。
现代白话就是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书面语言。现代白话是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经过文化革命和斗争而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绚丽多彩驰名
中外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茅盾的小说,郭沫若的诗、历史剧剧本,
冰心、张爱玲的散文,周作人、林语堂的小品文,曹禺的话剧剧本等等,都
是用现代白话文创作出来的作品。至于我们今天的各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