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废墟的真相-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迈诺斯社会已经进入了考古学家们所说的“古殿时期”。在此期间,他们在克诺塞斯建造了大型宫殿;在马里亚和菲斯托斯两地,也发现遗址,不过晚于伊文思的发掘时间。“古殿时期”一直持续到大约公元前1700年;当时一场大地震将这些宫殿摧毁,后来,迈诺斯人重建了宫殿,进入“新殿时期”。“新殿时期”从公元前1700年持续到公元前1470年。当时的迈诺斯文明,在经济和艺术方面,都达到顶峰。在“新殿时期”,迈诺斯人建造了第四座宫殿,那是位于热克罗斯,在克里特岛的东南岸上。考古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数百个迈诺斯人居住区,有大型的宫殿群,有小巧的城镇、村落、农家。
  克诺塞斯王宫是迈诺斯宫殿中最大的,而且和以往考古学家们曾经见到过的任何宫殿都不相同。它们不仅仅是王室住地或国家权力的象征;每座宫殿实际上就是一座小的城镇,伴有不规则散开的屋顶,有街、贮粮和货物的仓库、艺术家的工作室、住宅、礼仪厅和商店,所有这些都是从中央厅向四面呈放射状分布。在漫长岁月里,这些宫殿逐渐变得庞大起来。这是因为不断有新的通道、房屋和楼梯间出现在外围区域。这些宽敞的寓所可能还是够拥挤的,但卫生状况好得惊人。迈诺斯人在古代就已拥有用水的管道了!克诺塞斯有沐浴池、有水管引进的干净水,至少有一个卫生间。学者们用“宫殿群”来描述克诺塞斯和其它迈诺斯中心,因为王室也只能构成总体建筑的一小部份。至今,有关迈诺斯政府或迈诺斯统治者的情况仍鲜为人知;学者们甚至不知道迈诺斯是具体的一个国王还是伊文思认为的那样代表了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但有一点似乎已经清楚:迈诺斯社会是高度组织化社会。只有一个统一协调的文化才可能建造和维持像克诺塞斯以及其他建筑群一样的奇迹。
  迈诺斯影响远远超出了克里特岛。迈诺斯人擅长航海,且拥有高效率的船队。“新殿时期”的船只长达100英尺,有船员50人,横渡地中海是轻而易举的事。迈诺斯人在希腊与土耳其之间的爱琴海岛屿上建立起殖民地和贸易港。大约公元前1500年,迈诺斯人开始用庆贺他们与大海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图案来装饰他们的陶器和印石,如海豚、章鱼、贝类,在有海藻与礁石的自然环境里畅游。
  迈诺斯的经济主要依靠贸易。迈诺斯工艺品,如印石,在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都有所发现。在迈诺斯遗址上已经发现来自希腊、土耳其、爱琴海诸岛、埃及以及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属制品。在克里特岛工作的考古学家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大型坛罐;这些坛罐曾经用来盛装橄榄油和葡萄酒,这两种东西是迈诺斯人的出口产品。此外,他们还出口木材、羊毛绒、陶器、珠宝、刀具、香水,以及药品。
  考古学家们告诉我们的有关迈诺斯人的许多情况还有待仔细琢磨分析。关于迈诺斯文明高度发达时期时的古埃及人的生活情况,我们了解得比较多,甚至大大多于我们对当时迈诺斯人的了解。这是因为我们能读到这些埃及人遗留下来的文档和碑铭题词,但却读不到早期迈诺斯人留下的。伊文思花了数十年时间努力破译所谓“直线A”与“直线B”文字所代表的含义。但是,他失败了。“直线A”只在克里特岛的迈诺斯遗址中发现;而“直线B”除了与迈诺斯遗址和遗迹有关,还与迈锡尼遗址和遗迹有关。伊文思与其他学者都认为,“直线A”是迈诺斯语言的书写形式,而“直线B”是迈锡尼语言的书写形式;然而,这两种文体要破译出来还得花更大的努力。在菲斯托斯发现的土碟提供了第三种迈诺斯文字的书写形式,那就是动物、鸟类、人物、船只的图案,大概都是用印章印在湿泥上制成的。
  1952年,迈克尔·文突斯,一位英国建筑师,因儿时听过伊文思的考古趣闻而迷上了迈诺斯文化,经过潜心钻研,提出了“直线B”的破译方法,震惊了学术界。伊文思以后的学者们认为,“直线A”和“直线B”是全新语言。但迈克尔却想弄清是否迈锡尼语言是希腊后的初期形式;最后,他发现的确是。他能把“直线B”的符号与希腊语中的词汇联系起来,证明这种由“直线B”表达的语言(迈锡尼人的书写形式)是现代希腊语的前身。
  “直线A”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还有待于破译。语言学家和密码解析专家试用了迄今为止的每一种解码方法(包括高级的电脑解码程序),但仍未成功。这种迈诺斯语言仍是一个谜。如果学者们能成功破译“直线A”,许多遗留的有关迈诺斯人的问题则可望得到解答。
  迈诺斯人的宗教,像其政府一样,也是值得推敲的主要问题。伊文思和后来的考古学家认为,许多塑像和壁画表现的是女神或女祭司。今天的考古学家相信,迈诺斯人心中的上帝就是女神;女人在迈诺斯的宗教礼仪上应扮演着重要角色。事实上,伊文思认为在王室正殿的厅室,崇拜女神的地方,都被看成是圣堂。
  迈诺斯文化艺术所描绘的女祭司或女神,常常手握毒蛇或双叶斧。这种双叶斧,在迈诺斯艺术作品中每每可以见到,可能与动物祭祀有关。有一组壁画是把一头公牛祭献给神灵。伊文思出土了几十种公牛祭示的图画和物品。有牛头形状的酒杯,公牛壁画和塑像,牛角装饰的大门和坛罐,最动人心弦的是迈诺斯男女所表演的极其危险的绝技:在猛冲过来的牛角之间跳跃和在牛背上翻筋斗。至今,学者们仍不清楚现在所谓的“斗牛”是不是像画中描绘的那样真正发生过;也不明白其中真正的含义。可能这种有年轻运动员和公牛参与的惊险礼仪活动构成了使年轻人和少女们着迷的有关牛头人身怪物传奇故事的基本素材。
  伊文思有关迈诺斯人的发现,除了使学术界震惊,也在公众中引起一阵轰动。迈诺斯人的最令人着迷的是他们的艺术品,这些充满生气的大自然中精灵的形象,看上去更加人性化;至少比其他古文化,比如亚述和巴比伦文化中那些僵硬、呆板、描绘着狰狞面孔的作品,更具现代情趣,迈诺斯人把他们自己描绘成一个友善、文雅的民族,酷爱大自然,喜欢运动,他们看上去还有点时髦,无论男女都把长长的黑发卷盘在脑后,男人佩带缠腰布;女人口唇着红,身穿荷叶边长裙,紧身衣,袒胸露怀。一句话,迈诺斯人似乎是一个精神饱满,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20世纪上半叶,克里特岛上的迈诺斯以它充满田园诗气息的、正值金色年华的宝岛之国形象再次浮现在世人眼前。
  最近的出土物却给刚才赞颂的这种理想形象蒙上一层淡淡的阴影,长时间来,考古学家们都认为,迈诺斯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没有军队,没有城堡;但是,现在的发现表明,他们也有大刀、长矛、匕首,一些居住区可能还有碉堡。
  迈诺斯宗教可能也有它阴暗的一面,现代考古学上最富争议的发现之一出现在1979年,希腊考古学家埃菲和简利斯在克里特岛北部发掘出迈诺斯遗迹。在一个叫做埃勒摩斯皮利亚的地方,当地克里特岛人称它为“风洞”,简利斯发现了一个小小建筑物,认为可能是神坛,该神坛大约在公元前1550年的地震中遭到破坏。走进这神坛,他们发现了真人大小的塑像遗迹,可能是至高无上的女神像;还有一只花瓶,可能装祭血用。像这样的花瓶,在壁画中曾见过,它们是用来盛祭祀用的牛血的。这间神坛还存成着早期迈诺斯人的遗骸,仍保留着墓时发现的模样。一共有四具骷髅。有三具在那次地震中被震得粉碎,事实上整个神坛都被破坏了。剩下的一具,后来断定是一个18岁的男子,像是被捆绑着做献祭仪式,礼仪刀具横放在他的身上。
  简利斯暗示,用这个年轻男子作祭祀,是为了清除地震灾难。人们没想到,一贯热爱和平、举止文雅,超越许多其他古国文明的迈诺斯人,当时竟用活人作祭祀!这一发现顿时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许多希腊和克利特岛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祖先的一种侮辱,他们深感震惊!1980年在雅典的一次公开大会上,考古学家们驳斥了简利斯的发现和解释。大多数人也倾向于认为,简利斯对其发现做了错误的解释。
  然而4年后,又一个更为轰动的发现似乎表明简利斯的考吉解释是正确的!英国考古学家彼得·华伦,在对克诺塞斯西北一栋迈诺斯建筑物的地窖进行发掘时,发现了两具儿童骷髅,一个8岁,另一个11岁。骨上的刀具印迹与祭祀动物骨上的刀具印迹一致。这两具骸骨和其他证据,使彼得联想到,这两个儿童是在祭示礼仪上被杀。而且肉还被用刀子从骨上剔下。彼得认为,祭神者很可能吃了这两个孩子的肉。虽然对他的这种说法一直有争议;但是,不轻易相信一切的考古学家们现在也赞同说道,我们以前那种对迈诺斯文化的崇拜与基于这种崇拜的良好印象需要改变改变了!
  公元前1470年,迈诺斯文明陷入危机。当时,除克诺塞斯外的所有宫殿,连同所有的边远定居建筑物和乡间别墅,都被大火烧掉了。伊文思认为,迈诺斯人是遭到了地震。1926年,又一次地震袭击克诺塞斯,给伊文思以强烈印象。他写道:“一阵沉闷的巨吼从地下迸发而出,像一头激怒的公牛被蒙住挣扎时迸发出的那种吼叫。”伊文思认为用地震灾难来解释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克里特岛和其他爱琴海岛屿经常有地震发生。这可能也有助于解释地下迷宫中牛头人身怪物的传奇故事的创作。可能是地震使迈诺斯文明走到了尽头。
  20世纪中期,更多自然灾害的证据被发现。那时,考古学家们开始挖掘爱琴海的色诺岛废墟,该岛从前曾叫山托锐里岛。在它南边海岸一个叫阿克诺堤锐的地方,他们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