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明天下一根钉-第2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河南彰德府,而彰德府正好夹在山西和北直隶的大名府之间,就像一个楔子楔进了山西和北直隶两三百里,这自然是陈海平不能容许的。

这几位王爷来除了要封地和要银子还能是干什么?那个陈海平真是太缺德了,不仅把这七大家一个不少地送了回来,还连带着七大姑八大姨都送了来。

就这些天,这些人惹的乱子就甭提了,几乎天天都有人来告状。

这都挡了多少回了,再不见是不行了,周皇后硬着头皮,传见。

周皇后不得不又回到了临风阁,在珠帘后坐定。

不一会儿,在小太监的引领下,鲁肃王朱寿镛、沈定王朱珵尧、衡定王朱翊镬、德王朱常洁、代康王朱鼎渭、晋穆王朱敏淳和赵康王朱厚煜进来了。

看到这些人,周皇后就脑仁疼。

照例先哭嚎一通,然后开始讨价还价。实际上,这些人就是来要银子的,因为封藩的事儿至少眼前是不可能。但是漫天开价,就地还钱,这是个人都会,所以他们根本就不提银子的事儿,而只吵吵要封藩。

就封藩的事儿吵吵了个不亦乐乎,然后才进入正题,谈银子。进入了题,给不给不是问题,给多少才是问题。

最后,这些个王爷耍起了二皮脸,威胁朝廷要是不让他们活下去,那他们讲不了就要带着一家老小上大街要饭去。

周皇后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要是有银子她早就给了,但问题是没有,现在所有的花销除了南京府库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借的。

最后,每家拿走了一千两银子。

把这些人打发走后,周皇后回来后又把老爹请走,然后一个人呆坐着。

坚持,只要坚持下去,等稳定下来就好了,周皇后自己给自己打气。渐渐地,精神头又回来了,周皇后开始思索怎么办。

思来想去,老爹也靠不住,看来还是得靠内廷,靠太监,但这次大变把整个内廷都给打散了,现在她能信得过的就只有一个刘旺。

刘旺有几斤几两,这个周皇后还是清楚的,这种事根本指望不上。忽然,周皇后心里一动,她想起了一个人。

又稍稍犹豫了一下,周皇后道:“刘旺。”

刘旺赶紧躬身道:“皇后。”

周皇后道:“去把王承恩叫来。”

一听周皇后要见王承恩,刘旺这心里就是一哆嗦,现在他可是满心都想当这个司礼监的秉笔大太监,这要是周皇后看上王承恩,那就不危险了吗?

心里虽然跟电闪似的,但嘴里一刻都不敢耽误,刘旺立刻道:“皇后,奴才这就吩咐人去。”

周皇后打断了刘旺,吩咐道:“你亲自去。”

刘旺心里更哆嗦了,躬身道:“是,怒这就去。”

崇祯死了,最悲伤的人不是崇祯的后妃,更不是哪个大臣,而是大太监王承恩。从崇祯服毒自尽的那一刻起,一直到下葬,王承恩就没有离开过崇祯的尸身。

不一会儿,刘旺领着王承恩来了。

王承恩老了,腰也弯了,人更是有些发乜。一见王承恩这个样子,周皇后的心立刻就酸了。

见到周皇后,和任何一个太监都不一样,王承恩没有丝毫的诚惶诚恐,他从容地给周皇后行礼,然后又从容地站在周皇后面前。

这个王承恩,一个已经没有丝毫权势的太监,竟然给了周皇后莫名的压力。

不自觉地晃了晃头,似乎要把那股莫名的压力驱散,然后看着王承恩,周皇后道:“王承恩,你是先皇最信任的人,现在先皇去了,你愿不愿意辅助太子和哀家?”

王承恩的眼眶红了,躬身道:“皇后,陛下去了,奴才现在是苟活于世间,您有什么吩咐尽管说。”

周皇后忽然明白了,一个无权无势的太监为什么会给她这么大的压力。王承恩在她面前,原本该诚惶诚恐才是,但王承恩对生死都已经漠然,又怎会在她面前诚惶诚恐。正是这种反常,所以王承恩才给了她这么大的压力。

想通了这个,周皇后不觉松了口气。

轻轻叹了口气,周皇后道:“哀家和太子孤儿寡母,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现在国事纷繁,哀家想听听你的意见。”

一过监国皇后对一个太监说这种话,那真是无上的殊荣了,一旁的刘旺嫉妒的心都在滴血,但王承恩还是那副样子,对这份无上的殊荣似乎毫无感觉。

王承恩躬身道:“皇后,奴才对军国大事是不懂的,不敢妄言。”

周皇后道:“你说,是对是错都没关系的,哀家不怪。”

王承恩道:“皇后,古语说疾风识劲草,国难见忠臣,此番逆贼暴*,全赖孙阁老孙大人和秦良玉秦将军,皇后和太子才能安然来到南京安国。”

“大胆奴才,闭嘴!”忽然,周皇后断喝一声。

周皇后脸色气的煞白,但对周皇后的雷霆震怒,王承恩神色依旧,他缓缓跪倒在地,叩首道:“皇后,奴才愚钝,孙阁老和秦将军都对先皇对大明社稷忠心耿耿,如果皇后弃他们而不用,非是社稷之福。”

“够了,下去!”周皇后气的浑身颤栗,双拳紧握,骨头节尽是一个个的白点。

轻轻叹息一声,王承恩站起身来,身上的最后一点生机似乎也消失了,他对周皇后又一躬身,然后转身踉跄地去了。

“该死的奴才!”王承恩已经看不见了,周皇后依然气的浑身直打哆嗦。

第二百一十一章哀求

第二百一十一章哀求

从紫园出来后,周延儒没有回家,他径直去了南唐宫旁的藤辉园。

藤辉园是南京城著名的私家园林,周延儒到时,正有二十余人聚集一堂,高谈阔论,张溥、张采、陈子龙、冒辟疆、方以智、陈贞慧、夏允彝等人都在。

张溥、张采这些人都是复社中人。

复社是继东林党之后,江南人创立的最大的社团。

大明朝以八股文取士,读书士人为砥砺文章,求取功名,因而尊师交友,结社成风,而以江浙一带尤其,复社就是一些小社团结合在一起而组成的大社团。

复社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是张溥张采两兄弟。

张溥,万历三十年生人,今年二十八岁,字天如,号西铭,江苏苏州太仓人。张溥幼年时,家中财产被身为工部尚书的兄长张辅之凌夺、讼争,父亲张虚宇郁郁而死。

张溥因为是庶出,家族中人都看不起他,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张溥不妄自菲薄,幼时即洒血书壁,日夜苦读,对经典文章一遍又一遍抄录、默诵,直到能够流利背诵为止。

张溥抄录文章,默诵之后即。焚烧,然后再抄录,再默诵,再焚烧,一般七次而止,因而他的读书室被称为七录斋。

张溥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两人相互砥砺,切磋文理,情同手足。天启四年,张溥张采与江南文人在苏州创立应社,人员有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又发展夏允彝、陈子龙、吴应箕等人加入,他们以文会友,兼议朝政。

张溥才华横溢,一时无两,又壮。怀激烈,忧国忧民,每每激于大义,蹈死不顾。天启六年,周顺昌被捕,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奋起于草野之间,为周顺昌鸣不平,不屈而死。张溥在五人墓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哀痛五人墓只是块无字石,便写下了著名的《五人墓碑记》。

崇祯二年,张溥在江苏吴江尹山召开大会,联合云。间□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组成了继东林之后最大的民间社团。

今年八月,为了继续巩固壮大复社,张溥刚刚又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复社金陵大会,然后没多久,就听闻了京中的巨变。

这是危机,也更是机会,张溥等复社的核心成员。看到了他们的机会。经过多日激烈的争议,他们决定支持周延儒作为他们的代言人。

支持周延儒,这个倡议是张溥最先提出来的。

参加复社的大。多是江南的年轻士子,他们大都是老一辈东林党人的后代,或者与其有着各种各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复社之所以能够在江南兴起,是因为东林党这个时候已经式微,这既是因为东林党的骨干分子大多都已故去,更是因为现在的东林党成员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已经无法号召江南的仕林人士。

因为复社的成员几乎都是江南的年轻士子,所以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他们也与父辈有了极大的不同。是故,复社虽然不像东林党那样有着高度的政治性,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术上的探讨,但在政治主张上,他们却要比东林党人更激进。

周延儒虽与东林党人结怨,但那只是利益之争,而且钱谦益等人做的也实在是不怎么地道,难怪周延儒反击。

在这一点上,复社的看法完全与东林党人不同,有很多复社成员甚至认为,周延儒这么做才是正确的,对钱谦益这套号的就该这么反击。

张溥等人认为,周延儒年轻,才三十七岁,又才华横溢,极有能力,是所有高官中最年轻的,所以周延儒会是他们最合适的代言人。

把周延儒扶起来,而后周延儒就会提携他们的人,那他们就有机会入主朝政,匡扶社稷,按照他们的想法治理国家。

所以周延儒还没有到南京呢,复社就派人去与周延儒一联系,那自是一拍即合,周延儒大喜过望,他正为银子发愁呢,现在好了,这真是有福之人不用忙。

周延儒一进来,众人一见周延儒的脸色,自然知道事情不怎么顺利,但这早就在他们的意料之中。众人心里都清楚,大多数的东林党人都对周延儒极为反感,这既是因为周延儒对钱谦益、韩旷等人的攻击,更是因为周延儒跟温体仁勾结在一起。

温体仁是东林党的死敌,周延儒和东林党人的死敌沆瀣一气,这是他们绝不能容忍的。

那些老家伙心中的第一人选是钱龙锡,实在不行就推孙承宗,至于周延儒,那是想都不要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