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韶此时正值血气旺盛之年,为人处事还不算太过圆滑。加上他多数时间呆在禁军里面,常与这些粗鄙的大头兵呆在一起,哪里听得懂刘源昌说的官腔?还以为刘源昌这般好心,他看了看朱大光,笑道:“自是不会忘记,刘大人请放心好了。”

殊不知刘源昌会错了意,以为王韶真的懂他们那一套,笑吟吟地说道:“那就祝子子纯将军一路顺风!”这一误会,直接让刘源昌等一干幽州官员与王韶后来翻了脸,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王韶让他们不用送了,耽搁他们的行军速度。一里地起码走了半个时辰,前面还有一千多里地,要何年何月才能回到长安城中?禁军们自四月初离开长安城,此时已经归乡心切,恨不得一日之内回到长安城中,哪里禁得起刘源昌他们这般折腾?

告别了刘源昌等人之后,王韶翻身上马,下令加快速度行军。一些不听话的契丹人都被禁军用刀枪逼着向前走,他们时不时骂出一两句契丹话,禁军们也听不懂,反而哈哈大笑起来。久而久之,这些契丹人也认了。

独有一个契丹人例外,他被关在一个木囚车里面,享受着马车拉的待遇。而不是像那些契丹俘虏一样,被绳索绑着走。

这个人,就是耶律重元的长子,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的堂弟,耶律涅鲁古。

陆承启给王韶的加急圣谕上说了,他可是一个宝贝,要好好招待他,不能让他有一丝损伤了,不然就卖不了好价钱了。王韶不明陆承启所指,却也不敢不照做。于是便让刘源昌备好了囚车,用一匹俘虏的骏马拉着耶律涅鲁古回京。

原先耶律涅鲁古还挺有骨气,不肯吃饭。饿了三天之后,他才明白,这些人真的不把他当回事,才恨恨地吃起饭来。以朱大光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贱骨头,扮清高。

除了俘虏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盒子,里面装的是阵亡的禁军骨灰。战场上面,毕竟是刀枪无眼,总会有死伤的。这些禁军,也不忘记带上自己的同袍,哪怕是运输不便,也要把他们的尸首焚化了,装成盒子,运回故里,落叶归根。

战争就是这么无情,就是这么残酷,可也充满人性的光辉。或许这些禁军不懂什么大道理,却也不忘同袍,带着他们回家乡。

这时,那首《中华军魂》又一次响了起来:“……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

—————————————————万恶的分割线————————————————————————————

这个异时空里面,最大的都市,长安城外,皇家大学里面,沈括、苏颂和唐勋正带着物理学班的学子们,研究着陆承启所说的驰道。他们遍查古籍,查找秦朝驰道的史料,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资料。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马车的试验,驰道的试验等。

沈括发现典籍记载的秦朝马车非常宽大,约有六尺长。很明显,知道驰道的学子说了,他见过的秦驰道没有这么宽。那学子说,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这名学子早就把驰道的的大致规模画了出来,供所有人参考。要不沈括也不会质疑史书上的记载,秦始皇的车马,真的有这般大。

现在,铺就驰道不成问题,照猫画虎就是了。只是马车的形制,却非常棘手。马车是怎么从驰道上面装卸,秦马车到底有什么特点,这些都不得而知。

第一百一十七章:试筑驰道(上)

沈括也被弄糊涂了,明明典籍上记载,秦代“车同轨”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为何学子却说,他见过的驰道,根本没这么宽?到底是谁说错了,典籍错了吗,还是学子在说谎?

苏颂也是很严谨的人,他仔细研究了秦代史籍,发现秦马车很有特色。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耸立于马头之上的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在车轴上加铁圈,使铁与铁相磨,其间加上油脂润滑,增强了车轮的牢固性,减少了车轴承的摩擦力。车轮有的是硬木所造,也有铁制的。

秦马车大多为两轮车,其设计因不同的用途而异,有的适于载重,有的利于速行,有的轻便舒适。刚刚说的是有敞篷的马车,呈凸字形,分前、后二室,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有一些则是“立车”,是单辕双轮车,车上立一圆伞。

唐勋不懂木匠活,只能在旁干瞪眼,看着沈括和苏颂玩得火热。古代木匠的厉害,不是一般人能想得到的,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几乎都先以木工的形式出现。比如齿轮,聪明的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木质齿轮,并把它用在很多地方。自东汉开始,形状用途各异的齿轮被广泛地应用在水转连磨、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器械上。还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桔槔、辘轳(都是用于井水打水的工具,现在一些北方农村还在使用),以及犁地的耧车,灌溉的翻车、筒车,这些就不用介绍了,后世一些农村都还保存着。

除了这些,还有脱谷用的扇车(人力驱动,主要用于清除谷物颗粒中的糠秕。);借水力舂米的水碓;冶铁用的水力鼓风机,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轮带动皮囊或木扇鼓风的机械装置,现在长安城郊军器监也是在用这个水力鼓风机给高炉送风;还有就是木风箱,只是在这个异时空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用的还是借水力转动的风扇。这些器械,都是极其巧思,古代木匠智慧可见一斑。更有甚者,传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公输班发明木头飞机,飞行三天三夜不落,这些在陆承启看来都如同神话一般,不知道是真是假。可古人的智慧不输后人,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他们不懂什么原理,却已经在利用这些原理,造出一件又一件让人惊叹不已的极尽巧思的器械。

秦驰道又何尝不是这样!这般巧思,让来自后世的陆承启都啧啧称奇。也难怪他这般重视工匠,自颁下驰道这个课题,就不时地往皇家大学跑。

正当沈括和苏颂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陆承启又一次来到了皇家大学,与他们一同参详秦驰道。听了沈括的困惑,陆承启稍一思索,便知道问题所在了。沈括他们虽然聪敏,却容易钻牛角尖,而且很容易出不来。他们没有想到,秦代的六尺,和大顺朝的六尺有什么不同。秦一尺,大约等于后世的二十三厘米左右,大顺朝的一尺,却是约等于后世三十二厘米左右。中间差了几乎十厘米,怎么会相同?

陆承启把这个说出来后,沈括他们才恍然大悟,说道:“不曾想,秦六尺与今六尺亦有不同,若非陛下点醒,臣等还想不明白,实在惭愧。”

陆承启叹道:“你们太局限于秦代的技术了,秦代的时候,大量使用的还是青铜武器,可如今已大量使用铁器。秦驰道用的是硬木所造的轨道,为何我们不能用钢铁铸造轨道?先人能想到的东西,后人更应该能想得到。朕只是要驰道的效果,至于形式,你们又何必拘泥于秦朝的驰道之上?”

陆承启这一段话,震耳发聩,惊醒了还沉浸在古人世界中沈括、苏颂。他们惭愧的说道:“陛下一言惊醒梦中人,实在惭愧。”

陆承启又说道:“唐卿在冶炼钢铁方面,乃是行家,你们三人要通力合作,还要多听取这些学子的意见,闭门造车能做出些什么东西来?这些学子虽然见识不如你等,可三个裨将,胜过一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这么多人,总会有主意的。”

三人点了点头,陆承启继续说道:“若是钢铁不够,可以先试筑一段;若是马匹不够,可以去牧马监取马,甚至可以来跟朕说,朕允许你们去御马监挑选马匹。”

唐勋忽然问道:“陛下,既然驰道都用钢铁所铸,那马车亦是用铁铸吗?”

陆承启思忖了好一会,才说道:“车轮、车轴等易损坏部件,可用铁铸。但车厢等耐用部件,大可使用木制。朝廷的钱银也不是很充裕,经不起这般消耗。再加上高炉产的钢铁,也不是很多,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个道理你比朕懂。朕虽然对你们不吝钱银,但也不能这般浪费。”

唐勋点了点头,表示懂了。陆承启继续说道:“关键是研究驰道每一根枕木相隔的距离,怎么样才能使得马匹不辞辛劳,飞速向前,达到一日千里。”

沈括和苏颂应声说道:“陛下果然学究天人!”

陆承启摆了摆手,说道:“朕只能给你们建议,你们却要拿出成品来,不然朕可不会‘善罢甘休’的!”说完,陆承启自己都笑了起来。

有这一层“威胁”,三人果然也乐开了花,拍着胸脯说道:“既然陛下不循秦制,那边好办事了,臣等有信心,一月之内,驰道与马车,都可以做好!”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诸卿都这么有信心,那朕就拭目以待了。”

这三个都是科学狂人,既然有了方向,三个人立即同心协力,配合诸多皇家大学的学子,共同研究起来。唐勋冶炼最好,带领着众多铁匠出身的学子,研究轨道的宽度,枕木的距离,以及如何让马匹停步的装置。

而沈括、苏颂都精通木工,则带领木匠出身的学子,研究马车的形制,如何减少阻力,如何进入驰道……

分工合作之下,不同于秦代的马车与驰道,很快便有了定案,准备试筑一段驰道,和试造一辆马车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试筑驰道(下)

长安城郊军器监,正在把钢水往泥范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