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告太尉,敌军已然被击退,是否追击?”

一个马军厢正,勒住了喘着粗气的马匹,大声说道。

“算了,穷寇莫追!”种诊想了想,这些真乃乌合之众,一击即溃,根本不是辽国主力军。与其浪费时间,浪费兵力去追击他们,还不如直逼临潢府,一举击溃辽国主力,奠定胜利的基调。

那时候,大顺与辽国,攻守就易势了。

鸣金收兵,就连种谔也不得不勒令士卒回转。

大军缓缓地渡过了麝香河,虽然河水冰冷彻骨,但幸亏水势不大,河床不深。只要在河上搭上几座简易浮桥,就能安全通过。大军过了麝香河,又走了二十里地,才就地扎营,生火烧水,煮食那些战死的战马。战场就是这么残酷,在没有吃食的情况下,战马就是第一选择。如果留在草原上,暴尸荒野,也不过便宜了那些狼群而已。

这一仗收获颇丰,单单是马匹,都俘获了几千匹。当然,最大的收获,还是俘虏了留王。

种诊也知道“奇货可居”,让随军大夫给他医治,然后等运粮兵到来后,押送回大顺。

中军大帐里,所有领兵将军都齐聚一堂,看着监察司精心制作的沙盘,沉默不语。

“诸位,今日我军大获全胜,原先是可喜可贺的事。只不过据本帅所知,这些不过契丹贵族私军罢了,谈不上是辽军主力。情报说,辽军主力有三,一是宫帐军,约有六十万之巨,但分散在辽国各地,这诸位心中应该有数;二是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负责守卫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估计有五万人马;三是御帐亲骑,人数虽只有三万,却是精锐中的精锐。其余的契丹贵族私军就不说了,汉人步军也不说了。对此,诸位有何看法?”种诊缓缓地说道。

种谔在这里资历最老,他第一个说道:“此仗我军大获全胜,应当上奏陛下,通告全国,以振士气。继而论功行赏,奏报军功!”

种诊看了看四下,发现很多将领都是一个心思,他就明白了众人所想,冷冷地说道:“有谁认为今日一战,是大获全胜的?”扫视了一眼帐内,没有人敢接话。

“荒谬!诸位且去看看战果,辽国贵族私军起码有三十余万,我们仅在阵上斩杀了两万余,还有泰半是自相踩踏而亡的。这是大胜?依本帅来看,这不过是辽军打不过,暂时退却!北伐辽国,这不过是第一步罢了。才第一步,你们就想论功行赏了?你们对得起陛下,对得起大顺万万百姓么!”种诊义正严辞地说道。

第九百四十七章:乘势进击

种诊的一席话,让所有将领都羞红了脸。

其实也不怪他们,只是前些年文官集团打压武将,打压得太狠了。

别说领兵,很多将门之后,只能领着闲职混吃等死。有些耐不住的,只能转了文职。

就算稍有军功,那也要再三拖延,最后不情不愿地,不轻不重给了些赏赐,就算了事。

在这等情况下,武人的地位自然就一落千丈,更别提能和文官相提并论。百余年的积威下来,武人就成了矮人一等的代名词。幸亏陆承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愣头青一样,把文官集团先是揍个半死,然后再扶持武将,弄了个皇家军校。

皇家军校成立十余年后,威力逐渐显现出来了。但凡是武将,不论官职大小,都是进过皇家军校“深造”的。进入皇家军校,学习最多的不是兵法战略,而是忠君爱国的思想。可以说,皇家军校的洗脑颇为成功。毕竟你稍有不忠心的举动,那你的升迁绝对会受阻。只有忠君爱国的将领,才能被陆承启重用。

别的不说,就连折克行,都抽出了一年时间,返回长安,入了皇家军校。要不是边境战事吃紧,他恐怕还得再呆上一年。

正是因为洗脑成功,陆承启才敢放权给武将。打个比方,就算现在种诊要造反了,他手下哪个将领会答应?就算将领答应了,下面的各级军官,也绝不会答应的。

通过这个办法,陆承启算是把兵权牢牢地攥在了手中。

兵权在手,陆承启还要看文官的脸色?这,才是陆承启最大的底气来源!

帝王之术,向来都是平衡。不管文官还是武将坐大,那对国家都是有危害的。陆承启从来不相信儒家那套表面仁义,内里却比真小人还龌龊的伪君子所为。人性本就是贪婪的,相信文官不会贪渎,就好像相信老鼠不会偷吃大米一样可笑。

或许文官之中真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但始终是少。

反过来,武将也是一样。兵权在握,野心就膨胀。这也是为何皇帝不放心武将的原因,怕他造反。文官掌权,最多就祸害一下百姓,还能补救一二。武将造反,那就是真刀真枪的了,一点回旋余地都没有。

唯有经过皇家军校的洗脑,陆承启才敢任用武将,这就是根源所在了,说白了,陆承启就是相信人的本性,然后加以限制,警醒和监督罢了。

而这些将领之所以热衷于论功行赏,完全是先前被文官集团整怕了,才显得这么没有“进取心”。在种诊一番话后,他们才回过神来。

种谔到底是要支持他二哥的,这里他的资历也是最老:“太尉说得没错,有军法处记录军功,何必在为军功自寻苦恼?不若且商议一番,如何乘势追击才是!”

这些将领也借着这个台阶,顺坡下驴:“老经略说得没错!”

一场骄傲自满的论功行赏会议,也顺利地转变成军事会议了,种诊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要知道陆承启给他的可是死任务,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武器有武器。种诊要是这样都打不出明堂来,他可以预见自己回到长安后的下场。相比起其他领兵大将,他身为主帅,压力不知道重了多少。

再加上陆承启又是一个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皇帝。他的思维很简单,所有你要的物资兵员都给你了,你还打不了胜仗,这不是你的锅,是谁的锅?要是打败仗了,你就老老实实背上这口黑锅,被流放到某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

不仅是武将如此,文官亦是如此。

这些年来,没有丝毫建树的文官,被贬职的还少吗?因工作出错的,被流放的还少吗?

先前那些文官都道,做了官之后,就是舒舒服服地享受下半辈子就行了,反正有朝廷养着。要是看谁不爽,一本奏则上去弹劾你没二话。要是看皇帝不爽,还能上奏劝谏一二,显一显学识,涨一涨名声。做不做事有什么打紧?反正下面有能吏操办,他们敲起二郎腿,去衙门按时点卯就成。得过且过,又是一日。

可现在不同了,陆承启搞出个吏部的政绩考核,还有个监察司暗中访查的百姓口碑,你连通关系都没地方。不会做事的官,这些年已经不知道淘汰了多少。以至于做官,再也不是“铁饭碗”的代名词。用陆承启的话来说就是“朝廷不养没用的官”,偏生你还反驳不了。你要是有用,你做出政绩来啊,再不济,你总能搞好自己在任期上的口碑吧?两样你都做不到,你凭什么继续当官?贬职还算轻的,一旦贬无可贬,那就只有罢职一途了。一旦被朝廷罢职,不仅回乡脸面皆无,甚至连科举都不能再考。更何况这些官员,本来就是把儒术经典当做升官发财的敲门砖,这么多年过去了,儒家学说又能记得住几何?

这样一来,文武就算平衡了。两边都有升迁的通道,也有贬职的通道。

一个国家,只有两条腿都强壮了,才能走得更远。

这等高瞻远瞩的事情,唯有一些见识高超之辈,才能看得出一二,深深为陆承启的城府感到一阵拜服。当然,拜服是拜服,但是不是真的服气,愿意接受这等监督就两说。

就好像现在种诊一样,文官给他上的紧箍咒是松掉了,可陆承启给他戴上的紧箍咒却更加紧,夹得他脑门生疼。

看着监察司精心制作的沙盘,听着种谔、折克行、卢尘洹、王韶、杨怀玉等人的争论,他的眉头始终都是紧锁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种诊哪里敢掉以轻心?

此时,不仅是种诊紧张兮兮,辽国上京临潢府的皇宫内,也是一片紧张的气氛。

“那些部族的老爷兵败了,终归还是要朕出手!”

坐在龙椅上的耶律洪基,冷冷地说道。他虽然擅音律,通诗词,但自小弓马娴熟,到底还是契丹人的出身,骨子里面都是嗜血的。

“你们说说看,来犯的汉军,如何将他们尽数坑杀在我大辽境内?”耶律洪基玩味地看着底下的众臣,一只手在龙椅上,轻轻地敲打着。

第九百四十八章:宫帐军

耶律洪基的话,没人敢答。

其实谁都明白,即便是最精锐的宫帐军,也比耶律洪基口中那些“老爷兵”,强不到哪里去。这些部族的私军,有些甚至比宫帐军还要精锐得多。连三十万人都打不过大顺禁军,谁还敢领兵去打?

最要命的是,能打仗的契丹将领,似乎也没多少了。

不是说冲锋陷阵的将领少,而是能统领大军,纵观全局的将领太少了。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耶律仁先,前些年又薨了。难不成要启用他的儿子耶律挞不也?这是辽国大臣们都不想看到的。

耶律洪基见这些臣子都没一个敢说话的,气得差点怒发冲冠:“张孝杰,你说说看!”

底下一个汉人模样的臣子出列说道:“臣以为,汉军此来,总该是倚仗妖法。据探子回报,汉军妖法,一到雨天便要失灵,臣以为可在雨天与汉军交战,定可能胜!”

这汉人便是张孝杰了,他是辽建州永霸县人,辽兴宗重熙二十四年的辽国科举中为进士第一。辽道宗清宁年间累迁为枢密直学士,咸雍初年时出为惠州刺史,不久恢复旧职,兼知户部司事。咸雍三年,拜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加官为工部侍郎。咸雍八年,封陈国公,迁北府宰相,在汉人中受到的宠幸和尊贵,无以能比。

张孝杰拜相,也就是前两年的事。耶律洪基认为张孝杰勤劳肯干,多次向他询问政事。去年秋,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