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了狠,将他们人头一个个砍了下来,百姓也不会觉得量刑过重。毕竟这些年来,他们所做的确实有些过了。
蔡京被拉起身来,平放到一辆推车上,在捕快们的解押下,往天牢而去。他一路上就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皇上到底想要通过这件事,表现出一个什么信号?
整顿市场风气,那只是明面上的事情罢了。陆承启向来喜欢一箭双雕,甚至一石三鸟,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
“陛下这是要使整个官场风气为之一肃么?这……这不可能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官场若是没有些滚刀肉,陛下能安稳用人?”蔡京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要知道一个官员,不求财,不贪色,那他肯定是求权,求名声的。万一哪一日“功高震主”了,陆承启又将如何御下?没有缺点的官员,好似唯有陆承启敢用啊!
蔡京百思不得其解:“难道陛下真的不怕文官分权?陛下真的以为,区区一个内阁,就能制得住相权了?”
不是蔡京不明白,只是他看不到一千年后的政治形势。
只要军政分开,文官就算翻了天都不怕啊!
为何陆承启敢用没有缺点的官?
他要名声,陆承启给他名声,甚至让他青史留名。他要权,陆承启也给足权他。当然,你不能逾越,更不能伸手到军队。你只能用你手中的权,去为百姓服务。
好似正直如苏轼,陆承启就用得非常顺手。为什么呢?因为苏轼自觉啊,他只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行事,断案也没有糊涂案,这样的臣子,用得省心!虽然他有时候也会“多管闲事”,配合御史台弹劾这个,弹劾那个,但用人以才,陆承启觉得苏轼还是适合做一个包拯似的人物,才能保得住他。
刑部衙门内里,苏轼转了进去,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以为此案,臣断得如何?”
后堂坐着这人,赫然便是当今大顺天子陆承启。
“还算不错,罚也罚了,打也打了,抄家也抄家了,就此算了吧。至于蔡京,让他在天牢里面反省反省,末了贬官安南州便是。至于其他不法官商,朕倒要看看,他们会不会自首!”陆承启放下了茶杯,慢条斯理地说道。
苏轼也知道,这是蔡京最好的下场了,当即说道:“陛下处事公平,臣拜服!”
“苏子瞻啊,你也学会拍马屁了啊!”陆承启哈哈大笑道,“最近还有没有写诗?朕记得,前些年你才出了本诗集来着……”
“陛下,诗词不过小道尔,不足挂齿,不足挂齿!”苏轼连忙谦虚地说道。
陆承启笑道:“要说这大顺,最出名的恐怕不是朕,而是你苏子瞻啊!你的诗集,朕也看过了。不错,要是兴趣所致,就继续写下去罢,莫要误了刑部事务便是。”
“臣受教!”苏轼当即诚惶诚恐地说道。(未完待续。)
第八百八十三章:上奏请罪
一如陆承启所料,蔡京一案传出去后,不出两日,他的龙案上已经堆满了请罪的奏折。
他们都想着,法不责众嘛,别人都做了,我不做,岂不是吃了大亏?就算要算账,大家一起算。再说了,又不止我一个人做了这事,说不定圣上见人数多了,就不罚了呢!
其实他们都高估自己了,在大顺,最不缺的就是想做官的人。
现如今两年一次科举,前来应考的举子都还有百八十万,就为了争那千百个当官名额。而且大多数人都是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的书呆子,就想着一门心思做官。就算给他们侥幸中了,他们恐怕也要在十品官到七品官来回蹉跎一生。
不论什么时代,有能力的人始终能爬上去的;没能力的人,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不前。
在这种前提下,陆承启还怕没人愿意做官?
就算把现在的高官都换了一茬,整个大顺都不会有问题!
真正的工作,都是十品官在做,他们这些高官,不过是在指手划脚,外行领导内行而已。换了也无伤大雅,只是陆承启会背上一个刻薄寡恩的名声罢了。
反正陆承启对待官员的苛刻,早已经扬名天下,不在乎又多个“刻薄寡恩”的名声了。
新任内阁首辅冯京很是头疼,两天以来就收到了超过千余请罪奏折,内阁加班加点都票拟不完。
这不,他又让人捧着一大沓奏折过来了:“陛下,又有请罪奏折递上。”
陆承启淡淡地说道:“放在一旁罢,这些人,是该敲打敲打了,不然他们都要上房揭瓦!”
听着皇帝别有深意的讥讽,冯京不敢随意答话,而是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蔡京一案,引起的震动不小啊,万一伤了国体也不好,不知道陛下要如何处置?”
“还能怎么处置?不瞒首辅,朕这有一份监察司的名单,证据确凿。限时半月,没有自行请罪的,一律罢官。”陆承启无所谓地说道。
冯京心中一惊,到底是眼都不眨就砍下两百余贪官人头的狠心皇帝,处理方式果然简单粗暴。“那……已然上奏请罪的呢?”
陆承启搁下毛笔,看了看小心翼翼的冯京,突然笑道:“这就更好办了,先前吏部遣官去安南州,一个个推三阻四,说安南州地处偏僻,瘴气丛生,猛兽出没,不服水土,纷纷请辞不去,就算去的,大多也是十品官,为了图谋晋升而已。这些个犯官,抄没了非法所得之后,一股脑安排到安南州便是,吏部和监察司交相考评,不达良上者,绝不能遣返中原!”
冯京不得不说,这一招确实是狠。所谓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喝穿。这些官要是被抄没了家产,再罢他们的官,他们哪里懂得营生?还不乖乖地将安南州治理得妥妥当当,不敢有半分差池?陆承启这一招,可谓一举两得,既惩戒了不良官商,敲山震虎,又顺带解决了安南州的难题,高,实在是高!冯京看向陆承启的眼神,都带着一丝丝敬畏了。
如果是以前的陆承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手腕。
贪官?渎职?
在以前陆承启想着还是一刀宰了好,免得浪费粮食。
但是现在的陆承启认识到了,就算是一根木棍,一张废纸,一件亵衣,都是有它的用处,何况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些官,贪得无厌是不错,但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起码利用他们想继续做官的心理,最大程度压榨他们的价值就值得了。其实这些官,手段经验都是不差的,就是不肯吃苦。想想也是,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闻名天下知,哪里肯再回去以前吃糠咽菜的苦日子?
先前过得有多苦,压逼得人格有多扭曲,那现在敛财就有多疯狂,过得有多奢侈。
人性就好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反弹就越大。面对花花世界的诱惑,不是每个人都是柳下惠的。
基于人性去用人,这是陆承启近些年来悟出的道理。
冯京默默地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此举大快人心,实属上策……”
“莫要拍马屁了,除了此事还有其他要事吗?若无,首辅还去内阁当值罢,朕还要批阅奏折哩!”
冯京见陆承启确实挺忙的,也不由地佩服。很多皇帝偷懒,才给了近臣有当权的机会。如果皇帝勤政的话,这些近臣哪里有机会当权臣?不过勤政的皇帝多了去,但又勤政,又懂得偷懒的皇帝,唯有眼前这个。独创内阁,相当于找了十几个秘书帮他处理政事,给出意见。如果是小事,陆承启根本不用理会,反正内阁里面意见都会统一的。要是大事,内阁也做不得准,就得让他这个皇帝出马了。要是连陆承启的都拿不准,最后便在例朝提出来,开个廷议,全体表决一下。
饶是如此,陆承启每日批阅的奏折都有一人高,还要看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幸亏他找到了办法,一般的奏折,开头和结尾都是废话连篇的,只要看中间大体内容便是了。这个内阁也顺便划了出来,甚至还帮陆承启断了句,画上了句读。
这样一来,陆承启的办事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奈何疆域太大,奏折太大,陆承启已经有点吃不消,每日需得有专人锤肩松背才行。
“都是职业病啊!”
陆承启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慨了。
“陛下,臣尚有一事。”冯京认真地说道。
“哦?且说来听听……”
陆承启站起身来活动了两下,坐得太久,肩膀和腰椎都会有些疼。
“近来有大秦商贾,漂洋过海,踏足长安,想谒见陛下……”冯京知道,所谓的大秦,就在万里之外,一个叫地中海的海洋旁边。
“噗!!!”
陆承启刚刚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听了这话,差点没把一口茶水喷了出来。
“什么,西欧人到了中原?”
冯京有点吃惊:“陛下似乎很惊讶,他们确实到了中原,甚至到了长安,臣已经安排驿馆让他们住下了。”
陆承启紧张地问道:“他们是怎么来的?”(未完待续。)
第八百八十四章:海上丝绸之路
“回禀陛下,这些大秦人是坐船过来的……”
冯京的回答,差点没让陆承启一个趔趄:“什么鬼,这么快就开始大航海时代了?不应该啊,难道是因为我到这个时代的关系?”
“……他们坐着我中原商贾的船只,自绿衣大食国出发,航行一年有余,方才抵达泉州。又自泉州出发,历时一月方才到达长安……”冯京说话就喜欢说半截留半截,让陆承启大松了一口气:“不是大航海时代开启就好,证明中国还领先着欧洲几百年……”
陆承启定了神之后,又显得从容不迫了:“他们到我大顺,是想做什么?不会是来传教的吧?他们信上帝,我们只信玉帝的……”
冯京不明白“上帝”和“玉帝”的梗,迷糊地说道:“回禀陛下,他们并非是来传教的,而是想让陛下重开丝绸之路,好打通大秦与大顺的贸易之路。他们说,自从丝绸之路被大辽所霸占之后,阿拉伯人趁机坐地起价,所有的丝绸、瓷器都能在大秦卖出天价。他们不想再让阿拉伯人赚钱,这才不远万里,前来大顺,恳求陛下再次打通丝绸之路……”
陆承启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他们有没有说自己是东罗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