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4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陆承启才会问为什么孔霖不去国子监,去太学,这两个地方是大顺的最高学府,相当于后世的清华、北大,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是出将入相。放着好苗子不教,非得去教一些孩童,这孔霖莫非是脑袋坏了?

不曾想,孔霖一本正经地答道:“回禀陛下,非臣不能,实不愿也。”

陆承启苦笑,这个有个性的回答,证明孔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物。估摸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孔夫子了吧,不然怎么会效仿孔夫子“有教无类”?

“也罢,既然孔卿有如此宏愿,朕也乐得成全。这样,蒙学学官以陈襄为主,你和孙觉为辅,如何?”陆承启妥协了,反正孔霖的心也拴不住了,与其让他在朝堂上抨击新政,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让他去教书。

“臣遵旨!”孔霖得偿所愿,竟向陆承启跪拜了下去。

陆承启一愣,连忙说道:“孔卿这是何故?”大顺里面,除了天地君亲师,皆不跪拜。哪怕是君,也是认罪时才拜的。自从前朝引入“胡床”以来,跪坐礼才渐废,下跪和跪坐也正式分开。不过是把孔霖的官职降了两级,他还兴高采烈,难道这是种恩惠不成?陆承启很不解,难道升官不好,非得降职才开心?

孔霖得偿所愿后,也乐滋滋地起了身,跟陆承启讨了圣旨,去吏部报到去了。好在长安城的蒙学馆已经建立,开始招生了。孔霖此时来讨官,也算是赶上时候了。这不,皇庄正“斥巨资”引进乡村私塾先生,孔霖“自告奋勇”去教书,岂不正中陆承启下怀?

要知道,各地州府的官学是有学生人数限制的,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各学教官称教授,州学两人、县学一人。教授之选,初由本路使者选派属员或聘请地方的宿学名儒充当。后来官学发展太快,名师不多,也有一些滥竽充数的进去了,官学也开始良莠不齐。私学更不用说,那些老师的不知道可不可以为人师表,就敢开私学。除了有名的书院外,一些书院都是商贾资助,专门赚钱的。直到陆承启亲政后,诏诸路学官委中书门下选差权力归于朝廷,由于遴选严格,州府学官只有五十三员,诸路唯大郡有设,军监未尽置。不久前陆承启又下诏,诏齐、庐、宿、常等州各增置教授一员,自此列郡各置教官。州县地方学校的教学内容为“以经术行义训导诸生,掌其课试之事,而纠正不如规者”。官学被整顿之后,明显比先前好多了。是以陆承启就问,为什么孔霖不去官学。

看见孔霖喜不自胜而去,陆承启叹了一声:“人各有志啊……”

孔霖刚离去不久,高镐就急急忙忙进来:“启奏陛下,内阁首辅徐崇光求见。”

陆承启正念叨着,已经有一个多月不曾见到徐崇光,也不知道他在忙些什么。按理来说,开发江南而已,并不困难。制定好优惠政策,选好官员,立马可以上任了。再说了,大顺的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就算有漏洞,都应该堵住了才是。

听到高镐所言,陆承启先是愣了愣,然后才说道:“宣!”

高镐躬身而退之后,徐崇光踏入垂拱殿中。陆承启一看,徐崇光原本就瘦小的身躯,现在更加削瘦了下去,皱了皱眉,说道:“徐卿,你清减了好多!可是政事繁多,让徐卿诸多压力?这样罢,你且休息几日,朕吩咐御医去府上,为你把脉开个药方,好好调理……”

徐崇光虽然清瘦了些,可精神抖擞,说道:“陛下,臣并无大碍。江南一事,臣已有十足把握了!”

陆承启一愣,笑出声来:“徐卿折腾自己,便是为了江南一事?”

徐崇光正色道:“陛下所托,臣焉敢怠慢?再者,江南成功与否,干系大顺国祚绵延,臣虽不才,亦愿奉上毕生精力,与大顺绵延国祚!”

“说的比唱的还好听……”陆承启心中鄙夷了一番,“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能流传千古?不过也是,史上之人,如过江之鲫,又有几人能留名青史,大多化作一杯黄土,寂寂无闻,籍籍无名……”

感慨了一番后,陆承启才说道:“徐卿为朕分忧,为国分忧,朕心甚慰。”

徐崇光也不多言,直接甩上一本奏折,说道:“请陛下过目!”

江南是陆承启的禁脔,谁都不能轻易触碰。之所以授权给徐崇光,不过是为了堵住许多朝臣的嘴巴而已,真正主导的人,还是他自己。摊开奏折,陆承启细细翻阅了起来,甚至还拿起朱笔,在上面写写画画。徐崇光见了,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小皇帝的认真办事,徐崇光很欣慰;可这毕竟是他一个月以来的心血,要是被否决了一点点,他都有点难受。好在陆承启只是写写画画,并没有说什么。

约摸过了两刻钟,陆承启才算是看完了这本奏折,然后喜逐颜开地说道:“徐卿事无巨细,所想之处,皆为朕想不到的,非常好!就像这水利,江南多水乡,用翻筒水车的提议就非常好。朕还认为,需得培育水稻,尽量一年两收,方才可以稳固江南粮仓地位。至于桑蚕,江南丝绣,皆可大做文章。朕尝言,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徐卿奏折,顾及商贾,朕心甚慰!”

徐崇光心道:“还不是你看重商贾,不然我又怎么会写这个?”

原来徐崇光怕陆承启不纳,才费尽心思讨好,免得一番心血付诸东流。其实陆承启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只不过大顺过了百余年,早已不复当初立国时节俭。百姓思定后,社会财富日增,诸多陋习就出来了。改革若不大刀阔斧,又有何用?这是原则问题,陆承启想纳谏也纳不了啊!不过随着新政渐渐坐稳,国库日益增收,禁军也日益强大,陆承启才有心思纳谏。

君臣两人再探讨了一番之后,陆承启才说道:“明日例朝,徐卿当众启奏,群臣廷议后无异议,朕便诏告天下,让无田无地之百姓,前往江南!”

徐崇光立即说道:“陛下圣明!”(未完待续。)

第六百九十一章:东厢

徐崇光一如孔霖,也喜滋滋地出了垂拱殿。陆承启看着这老头乐得屁颠屁颠的模样,真的怀疑他下一秒会不会中风了,这么兴高采烈。他可以理解的,毕竟花费了诸多心思在江南开发上面,若是五年内做得出成绩,那他的名字注定载入史册了。有了这样的诱惑,徐崇光想不用心都难。

至于廷议,就更不用担心了。先前陆承启已经透露出一个信息,江南是大顺日后的粮仓,谁敢反对,谁就等着被穿小鞋吧。文武百官哪里会这么傻,他们要反对也只是反对商贾而已,难得小皇帝用心在农事上面,他们阿谀奉承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可以预见,明日的例朝,文武百官对着陆承启一片歌颂,说什么“尧舜禹汤”、“休息养民”、“从谏如流”、“抚定内外”什么的。

没办法,这时候的人只尊文,摒弃其他一切。就算是刚刚说得比唱还好听的孔霖,不过是以退为进的一种手段罢了,其实质不过是想多点门生故吏,好让孔家更加兴旺发达。这些陆承启都看得透,只不过不想拆穿孔霖而已。孔家存在的时间已经跨越了千年,压力也越来越大。没有永恒的世家,哪怕孔家与世无争,哪怕孔家一直是朝廷的笼络对象,孔家也明白,一旦不受朝廷的待见,孔家的下场将会和那些世家无甚么区别。

孔霖是聪明人,或者说整个孔家都是聪明人,懂得抓住一切机会来增强孔家的影响力,让孔家变得“大”到朝廷都要忌惮三分。蒙学是再好不过的途径,只要天下人都成了孔家的学生,那朝廷就是想要动孔家,也要考虑三分。就算事情不可为,孔霖也不是继承孔家家主的那个人,当作弃子也无所谓。

“真的是好算计,好算计!”陆承启心中一阵冷笑,他并不想动孔家,毕竟现在还是儒家学术的天下。孔家等同儒家的脸面,动了孔家,表明朝廷要弃用儒家了,这个后果是陆承启所承担不起来的。

孔家绑架朝廷,陆承启又何尝不想绑架孔家?历史上,每个朝代都礼待孔家,朝代更迭,好似与孔家并无干系。但陆承启要把孔家绑上自己的战车,则必须让孔家参与到蒙学中来。天下都是孔家的学子,而且还进了朝廷当官。荣辱与否,都在朝廷之上,孔家便是想离心离德,都要三思一番。

陆承启脸上露出了冷冷的笑容,心道:“谁算计谁,还不知道!”

心情不错的陆承启,继续开始了工作。所谓的工作,只是将内阁的票拟,转为批红罢了。内阁运转了两年,一些简单的政务,已经无需上达天听,他们都可以自行处理了。原先宰辅的权力,被分割成若干块,根本就不用担心宰辅的权力过大了。

陆承启之所以心情不错,皆因今日轮到去东厢韩凤儿那里了。要说陆承启最迷恋哪个妃子,除了周芷若以外,就是韩凤儿了。如果说周芷若是初开的花蕊,那韩凤儿就是绽放的荷花,亭亭净植,香远益清。

一想到韩凤儿那紧致的身躯,陆承启就一阵心驰神摇,恨不得时间过得快些。好不容易熬到了酉时,连一刻钟也不想等,陆承启都不去御膳房,径直回到了坤宁殿。

“皇上驾到!”

随着高镐一声高喊,韩凤儿连忙出来迎接,说道:“臣妾恭迎陛下!”

陆承启把她扶起来,笑道:“贵妃无需多礼,快快平身。”

只觉得触手顺滑,如丝如绸,如锦如缎,让陆承启心头一荡。韩凤儿虽然已通人事,眼睛触碰到了陆承启炽热的目光,却还是羞得满脸通红。在一干宫女的注视下,韩凤儿羞得差点没把头低到陆承启的怀里去。看着像只鸵鸟的韩凤儿,陆承启心中充满了自豪感,谁曾想,一个性烈如马的女子被自己彻底融化了呢?

知道韩凤儿的尴尬,陆承启挥退了那些宫女。待得清场之后,陆承启才附耳道:“好凤儿,她们都走了……”

“陛下你真坏!”

韩凤儿也明显动了情,双眼迷离地说道。

陆承启邪笑一声,环抱着韩凤儿,如同一个连体人一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