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百八十八章:朝廷借债
林镇中听得这些诛心的话,吓得脑门上的冷汗迭出。他欲要辩解,可听得小皇帝的话,他知道自己的这个提议有多荒唐了:“朕之所以一再严令,收回多少铜币,就铸多少金币、银币,就是不能让钱监乱铸币,无节制地大量铸币。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要是铜币、银币、金币多了,大顺百姓手中的钱就不值钱了,大顺就乱了。这么一来,大顺就不是被敌人打垮的,而是自己弄垮自己的。林卿,莫要小看你掌管的小小一枚铜钱,它可是承担着国家兴衰更迭使命!”
陆承启的一席话,听得林镇中和徐崇光都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林镇中更是服气了:“陛下所言极是!”
“起身吧!”陆承启缓缓地说道,“铸币一事,绝不可取!这两年内,大顺都不需要增发铸币了。先前回收的铜钱够多,几乎全都散用了出去。这么大量的钱流入民间,缓解了钱荒,甚至会导致铜币的币值下降一些,百姓已经有些怨言了。要是再增发铸币,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增发货币,而是回收货币。”
林镇中站起身来后,听陆承启说得轻松,不由地问道:“敢问陛下,如何回收货币?”
“林卿可知,皇家银行有一项存取业务?”陆承启神秘一笑,不紧不慢地反问道。
徐崇光眼前一亮:“难道陛下要上调存钱的利息?”
陆承启不由地佩服起这个徐老头来,不愧是做了多年户部尚书的人物,对于经济,有着超乎想像的敏锐直觉。在这一点上,林镇中就差多了。“徐卿说得不错,就是要上调利息,吸引百姓把钱放入皇家银行中,从而减少市面上流通的铜钱。但上调的幅度不能多,不然的话,钱荒又要出现了……”
林镇中也明白了过来:“陛下此举,果然是高!只是……”
“只是什么?”
林镇中鼓足勇气,仍然紧追猛打地说道:“只是回收铜钱,与国库毫无干系啊?”确实,皇家银行虽然是朝廷所直接掌控,哪怕是徐崇光也没有权力调动它里面的钱银。唯有陆承启和内阁的印章,一同盖在圣旨上,才能有调动皇家银行金库中钱银的权力。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这只能缓解国库支出过多,不能根治。且这个办法见效太慢,远水也救不了近火。”
说到这,陆承启故意停了下来。林镇中与徐崇光互望一眼,由林镇中出面说道:“陛下,不如削减军饷?陛下应该也知道的,自陛下改革军饷以来,国库实在不堪重负。若是长久以往,恐怕契丹人没打来,我们国库先空了……”
陆承启心道:“果不其然,狐狸尾巴还是露出来了……”
敌人越是想达到的目的,就越不能轻易让他得逞!陆承启没读过兵书,可道理是想通的。军饷是士气的保证,难得纠正了汉人文弱之风,要是说削就削,那些当兵的会怎么想,还有谁敢当兵啊?
“不可!”陆承启简短而又干脆地拒绝了这个提议,“此事不用再提,军饷只能加,不能减!”
“可是陛下,要是这样,国库就……”林镇中急了,边说便观察旁边他的老师,徐崇光的脸色。徐崇光眼中也闪过一丝冷光,似乎早有预料一般。只听他缓缓地说道:“陛下,《道德经》有云,‘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古人尚且认为兵者不详,此际又无战事,为何一定要如此多士卒,岂不是徒增国库负担么?”
“朕尝闻,‘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难道要等辽国打过来,我们才征兵?有道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非是战时急招,便能形成战斗力的。这个道理,恐怕徐卿比朕更清楚!若无军队庇佑我等,天下百姓安得四海晏然?是以,军饷决不可削!”陆承启斩钉截铁地说道。
“陛下,那国库空虚,又如何是好?”林镇中抛出了杀手锏,铸币不让,削减军队不让,那还能怎么样?
陆承启难道有心思开起了玩笑:“不如削减俸禄好了……”
此话一出,林镇中和徐崇光急得脱口而出:“陛下,不可!”
“朕开玩笑的……”
林镇中和徐崇光被陆承启捉弄了一番,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哭还该笑,脸色僵硬地坐着,满脸的尴尬。
陆承启却心情大好,有条不紊地说道:“朕倒是有个想法,要是做得好,再无国库空虚一说。”
苏轼做了应声虫:“敢问陛下是什么法子?”殊不知他的做法落入林镇中和徐崇光眼中,更是坐实了他乃陆承启心腹中的心腹,对他更是提防了。二品大员,提防一个九品芝麻官,说出来好笑,可事实上确实如此。
“朕打算以朝廷的名义,发布大顺国债。”
“大顺国债,是为何物?”
陆承启解释道:“国债,顾名思义,便是国家向百姓借债。通俗些讲,便是朝廷向百姓借钱,以税入为保障,为期一到三年,届时本金带利息一同返还。商业在发展,商税屡创新高,还怕朝廷还不起吗?”
他话音刚落,徐崇光就脱口而出道:“陛下,不可!”
陆承启皱眉道:“怎么又不行?你给朕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陛下,朝廷向百姓借债,此举闻所未闻!不仅有伤朝廷威仪,且让百姓猜测纷纭,恐三人成虎啊!”徐崇光苦口婆心地说道,奈何陆承启根本听不下去。
“徐卿此言差矣。朝廷发行国债,能使更多人与朝廷一条心,何乐而不为?国债,亦等同于货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至于三人成虎,更无须忧虑。大顺最多的是什么?报纸啊!百姓只要读报,就会知道国债的好处,还担心三人成虎?”陆承启一条条反驳道,听得徐崇光和林镇中大眼瞪小眼。他们只想借题发挥,没曾料到小皇帝居然早有准备,连对策都想好了。
其实他们高估陆承启,他不过是灵光一闪,听到林镇中说增发铸币时,突然想到还有国债这个利器的。(未完待续。)
第五百八十九章:税劵
国债是极好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因为以国家税收作为担保,根本不用害怕债务人逃跑。只是陆承启没想到,他认为好的东西,竟一致性地遭到了三人的反对。
陆承启原以为苏轼是支持他的,却不料苏轼也站出来反对道:“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朝廷借债,岂不是让百姓误以为朝廷支撑不下去了?如此一来,恐祸患四起!”
不得不承认,苏轼说的很有道理。陆承启确实没有把这时百姓的心态考虑进去,国债虽好,可没有这样的观念,再好的东西,也不过是更遭误解罢了。一如后世的商业保险,因为早些年,一些没素质的推销人员,死缠烂打,弄得平民人人自危,才使得“卖保险”一词,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其实买保险的意义,远胜于把钱存在银行里,只要保单期间内没有出事,不仅本金返还,还有利息。这简直是穷人的福音,但这个行业的名声都臭了,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让人们转变观念?陆承启不仅想搞国债,还想弄保险呢!只是现在人们理财的观念薄弱,要想做成规模,穷极一生恐怕都不够。
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人们的观念。只要观念对路了,多少国债都不怕销不出去。更何况,陆承启还有一个杀手锏。只要买了国债的商贾,都可以立即取得科考资格。这可是千金难买的好处,只要一使出来,不怕那些商贾不买账。不过这一招只能短期内有效,时间一久,观念不转变,还是销不动的。
陆承启点了点头,说道:“三位卿家所言皆有道理,这也不过是朕的初步想法而已。若是按照三位卿家所言,国债最大的阻碍,乃是民众观念。其实也很好办,无非是名字惹事而已。若是改为‘税劵’,三位卿家你看怎么样?”
话说到这个份上,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了。徐崇光知道,要想靠几个人就逼迫小皇帝就范,那是不可能了。朝堂里,除了亲他一派,还有亲小皇帝一派,也有中立一派。即便是文官集团内,都是斗争重重。都到这个份上了,又怎么能齐心协力,继续打压武人?
林镇中也不说话,他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其实以国库的余钱,撑过秋收不是问题,不过是开源节流罢了。继续开发商税,节省一点支出,撑到秋收问题不大。听得陆承启这么说,他是很失落的。自秦汉以来,文人地位忽高忽低。现在到了大顺朝,好不容易文人的地位稳固了下来,却不料又被当朝天子推翻了。这样的情况,叫他如何不忧心?
唯有苏轼,认真地考虑了一番,说道:“陛下,这个叫法比先前好。只是……”
“只是什么?”陆承启皱着眉问道。
“只是百姓不理解,恐怕也不易售出去。”苏轼直言不讳,税劵,听起来高大上,可百姓不吃这一套啊!
陆承启笑道:“这根本无需担心,只要有《大顺民报》在,这税劵不愁卖。更何况,又不是不给回本金的,还有利息哩!商人最重利益,就好像老猫枕着咸鱼,哪里会放它过第二日?加上《大顺民报》的宣传造势,恐怕税劵不够卖才是真的!”
“但愿如此!”苏轼还是不太放心,在他看来,这样的纸,能值几何?居然能换来钱银,简直出乎他的想象。
陆承启又想起后世米国某果手机搞的饥饿营销,在其他地方首发,就是不在中国首发。弄得一部水货手机,都要高出原本价格好几倍。后来国产某米手机,也学会了这一招,专门坑国人。这样高配低价的手机,都只活在广告里。实物嘛,你永远抢不到。就算能抢到,都是半年,大半年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