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3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承启嘿嘿一笑,说道:“这不叫计谋,这叫知人善用!子瞻啊,莫说朕看不出,你这人性子太直,不适合做高官,容易得罪人。”

苏轼沉默了,说道:“陛下,臣亦知道自己的性子。可臣见了不平之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啊!”

“知道朕为何放你入刑部吗?”陆承启缓缓地说道,“就是因为你太需要磨砺了。你是一块璞玉,难得保存着赤子之心。朕把你放入刑部,就是不想浪费你在律法方面的天赋,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你的性子。你的性子容易得罪人,若在刑部,有着朕的撑腰,你才不会行差踏错……”

苏轼听得陆承启吐露心声,也动了感情,说道:“臣……何德何能,竟得陛下如此厚爱?”

陆承启没有答话,因为内阁首辅徐崇光、户部尚书林镇中走进了殿中。

“臣参见陛下!”只听他们两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两位卿家,无须多礼!来人啊,赐坐!”陆承启缓缓地说道。

一干内侍从殿外进来,端着椅子、茶几和三杯香茗。苏轼待徐崇光、林镇中入座后,才敢坐了半张椅子。

“三位卿家,无须拘束,各自随意罢!”陆承启缓缓地说道,“苏卿亦不是外人,他刚刚奉了朕的密旨,出任钦差外出彻查人贩子一案,现在方才回朝复旨。三位皆是朕的肱骨之臣,有什么就畅所欲言吧!”

林镇中看了看苏轼,又看了看徐崇光,欲言又止。

陆承启见状笑道:“林卿莫不是想说国库之事?”

林镇中起身说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

“林卿奏折,朕仔细阅过了。诚然,这段时日以来,国库支出是多了些。可商税乃是一月一收,怎么还会入不敷出?”陆承启不是很明白,这都是因为这个时代,呈上的奏折,全是文字说明,没有图表,能一眼就看明白的人,恐怕就是有,也不是半吊子的陆承启。

“陛下,待臣细细说来。”林镇中有点犹豫,毕竟还有苏轼在场。

“你说,朕听着!”陆承启说罢,顺手拿起一支金笔狼毫,在一滩浓墨上饱蘸后,摊开了一张宣纸。

林镇中不知道陆承启在弄些什么,总算抛却了顾虑说道:“陛下,国库近来支出如下,各位官员俸禄,约占了十之又一,军饷支出,约占了十之又三……”

陆承启一愣,但旋即释然。军饷的支出之所以这么多,肯定是包含了军器监的研发费用在内。搞高科技,没钱是万万不行的。既然要让人家为你卖命,肯定要给饱饭人家吃。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陆承启愣了一番,但很快回过神来,在宣纸上画了一个圆。

林镇中继续说道:“……黄河治水,约占十分又二,各个衙门预算,又占了十之又三。其余杂项,约占十之其一……现国库所余,不过一千七百万贯。如今方是七月,离九月秋收,尚有两个多月。臣已经竭尽全力,尽量少些支出,可国库所剩还是不多,臣愧对陛下……”

陆承启听他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才搁下笔。林镇中因为是站起身来,全程看着陆承启作画。只是他不知道陆承启在画些什么东西,说是蛋吧,又太圆;说是蹴鞠球吧,上面又有许多蝇头小字。

“林卿,你看看这个,是否有所出入?”

陆承启待得墨迹微干,便把那张宣纸递给了林镇中,然后背负着手,在垂拱殿中踱着步子。(未完待续。)

第五百八十七章:就事论事

林镇中乍一看这副“奇异”的图画,还不知道陆承启想表达些什么。心中疑惑重重,正待询问的时候,却看出了一丝端倪。原来那些蝇头小字,全是刚刚林镇中所说的支出。

“陛下,这……”林镇中惊讶地说道,“这是何物?”

陆承启笑道:“这叫饼状图。”

“饼状图?!”林镇中把宣纸递给了徐崇光,徐崇光也先是一头雾水,但很快便领悟了其中精髓:“原来是这般!妙,实在是妙!其形如饼,饼状图,果然名副其实!陛下巧思,臣等不及也!”

陆承启厚着脸皮剽窃了这个成果,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朕觉得这样的图表,能一目了然。以后但凡有数据之类的,尽量用这图表呈上来,顺带附上文字说明。”

“臣遵旨!”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陆承启叹道:“两个月,一千七百万贯,确实是少了些。不瞒三位卿家,朕打算一不做二不休,让禁军厢正指挥使卢尘洹,继续带着那五万禁军,进入滇黔扫匪。哪怕梁山水寇已平,可军饷支出,估计只多不少……”

林镇中与徐崇光面面相觑,看着老师脸上的不忍,林镇中默默地把头上的官冕摘下,放在了茶几上。陆承启见了,皱眉说道:“林卿,你这算是什么意思?”

“陛下,若是不削减军费,臣没有才德,这户部尚书,做不下去了……”林镇中淡淡地说道,似乎他抛弃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

陆承启也不傻,仔细一回味,便知道徐崇光和林镇中在联合闹腾些什么了。国库紧张不假,但打压武将也是真。从皇家军校的成立,再到整顿禁军,厢军,再到监察司越扩越大,再加上屡屡对外胜利和当兵的粮饷丰厚,武人的地位逐渐提升,已经渐渐威胁到了文人的地位。文人起势,不过几十载,难道又要倒在武人的攻势下?这些文官是绝不想看到这个局面的,所以才派出徐崇光、林镇中作为代表,利用国库一事,对陆承启施压。在这个时刻,徐崇光的站队,是与陆承启对立的。

双方都很聪明,只字不提这种文武之争,而是以国库做文章。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哪怕是对政治不甚敏感的苏轼,也从双方怪异的口气中察觉到一丝端倪,然后抽丝剥茧,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说真的,其实苏轼并不歧视武人,反而极其向往那种仗剑豪情的生活。这是因为苏轼骨子里有这文人的浪漫,却也有武人的热血。“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可视为苏轼对武人的神往。当然,此刻的苏轼,并不能写出这样的词作来。

陆承启故作震惊地说道:“林卿,你这是做什么?”

“陛下,国库就这么点钱,你叫臣怎么做得下去?”林镇中竭力地控制住情绪,但话语中,还是透出了一股深深的不满。

陆承启当然心知肚明,这种不满来自何处。“林卿,快把官冕戴上,朕正是用人之际,若一个个像你如此,朕还怎么管理整个天下?有困难,大家一起商议嘛,办法总比困难多!”

双方各飚演技,苏轼在一旁看着,脸色颇为怪异。他不明白,什么时候文武之争,竟然披上了国家大事的外衣,大臣和皇帝堂而皇之地在讨价还价,一如街边小贩和顾客一般。这种事情,能在这里就做断决的吗?

“你说是不是,苏卿?”陆承启把话题转移到苏轼身上,苏轼始料不及。他不过是在一旁看热闹的,怎么突然间就被点名了呢?他显然没有准备好,只得站起身来,讪讪地说道:“陛下,臣以为,三个裨将,胜过诸葛亮。只要召集大臣集思广益,定然能寻个办法出来。臣才疏学浅,对此没有什么见解……”

陆承启颇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而徐崇光和林镇中听了,心中都暗骂一句:“小狐狸!”他们根本不相信,以苏轼的智商,怎么会听不出他们到底想要争取什么?他们原本以为苏轼乃是状元,应该坚定不移地站在他们这边的,坚决捍卫文官们的地位。可不曾想到,苏轼居然“就事论事”,轻轻巧巧地就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抛了回来。这种两不得罪的办法,看似维护了文官们的利益,其实是导向了小皇帝那边。难怪小皇帝看着他的眼光这么怪异了,看来是早就串通好了。不然怎么会把这个九品刑部主事留在垂拱殿,听着这么“机密”的事情?

苏轼不知道,自己一句明哲保身的话,居然被视作了陆承启的人。他还是太嫩了些,不知道朝廷中,没有实力却想当墙头草的,最容易受到两头夹击,从而倒台。政治态度,最忌讳模糊。要是你高高在上,或许还没有人奈你何。可你不过是小小刑部主事,那就很麻烦了。

“苏卿所言极是!”陆承启装作高兴地说道,“蹴鞠联赛尚未开赛,通过蹴鞠赚钱是不可取的。三位卿家,可还有甚么提议?”

苏轼真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脱口而出道:“那陛下的内库……”

陆承启一愣,心中有些好笑。幸好他把皇庄交由周芷若打理了,他不知道皇庄赚了多少钱银。不然的话,这人居然敢盯上皇帝的钱袋,这不是粪坑里打灯笼,找死吗!“皇庄事宜,一向为皇后打理,朕也许久不过问了。皇庄收益不多,苏卿就莫打这个主意了……”

陆承启话音落下后,苏轼也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心有余悸地看了一眼脸色很差的徐崇光,不再说话了。

“陛下,国库所余钱银不多,宜早做断决!”徐崇光缓缓地开口道,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秋收尚有两月,若是国库撑不过去,恐腋下生乱……”

陆承启心中暗骂一句“老狐狸”,嘴上却说道:“是啊,朕也头疼着这个事!”

林镇中突然说道:“不如多些铸币,这样一来,国库不就充盈了?不仅国库充盈,还……”

他尚未说完,陆承启就严厉斥责道:“荒唐!!!”

见到小皇帝怒了,林镇中连忙跪下,说道:“臣妄言,请陛下治罪!”

“不管市场秩序,胡乱铸币,这是在对百姓犯罪!大量新铸钱币,犹如饮鸩止渴。虽得以缓解一时之需,可新铸钱币稀释了原有之币值。那时候通货膨胀,一贯钱也买不到一斤猪肉!这个后果,谁来承担,你吗?”陆承启怒目而视,后世米国的经济大萧条,民国的法币如废纸,都表明了不能盲目投机,要有国家调控的手段。而国家调控的手段,最为之有效的就是货币政策。要是滥发货币,那距离亡国也不远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八十八章:朝廷借债

林镇中听得这些诛心的话,吓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