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范仲淹做了宰辅,推行新政,才使得国库充盈了些。但被污为结党营私,被攻讦下台后,杨太师上台,又恢复了原状。至此,门荫、纳栗做官达到了巅峰。文官集团慢慢拧为一股绳,以杨太师马首是瞻,不仅把天生死对头的武官逼到悬崖边上,还能把持朝政。即便元绶帝后悔,可以他老迈的身体,也阻挡不了杨太师的野心了。为了陆承启能顺利继位,元绶帝选择了忍气吞声,默默地纵容杨太师。
就是不知为何,杨太师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居然向才登基一年多,羽翼未丰的小皇帝妥协。也许杨太师也想学司马懿篡魏,可人家司马懿手握兵权,文臣也大多倒向司马家,他杨太师先前打压武人太重,竟没有一丝军方支持。想要学司马懿,也还欠缺了些火候。
再加上小皇帝突然发难,杨太师便是想布局伸手军队也没有了时间。再加上小皇帝不留一丝后路,除了乞骸骨回家一途之外,唯有纠结文官死扛。可大顺的文武制度太合理,只要军权握在皇帝和枢密院手里,便是宰辅也无权过问。小皇帝只需调动禁军,杨太师手下全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如何对抗得了?
若是硬抗,一旦被套上反贼的帽子,定然死无葬身之地不说,“青史留名”更是板上钉钉的事。还不如顺势下坡,既保存了自身,又顺了小皇帝的意思,一举两得。至于名义上的学生,文官同党等的死活,又关他杨太师什么事?死道友不死贫道,只要能倚着皇帝老师的名头全身而退,便烧香拜佛了。要是杨太师知道,陆承启那时对掌握军队还没有信心,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冲动做出的事,他会不会悔恨得拿头去撞墙?
时至今日,才有劫后余生的文官回想起权势一时无双的杨太师为何败得这么惨了。皆因太祖定下的制度太好了,兵权完全没落入文官手中之虞。皇帝想要掌权,只要局势还没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完全可以倚靠军队扳回来。任何铮铮铁骨,在高高举起的屠刀面前,都显得异常苍白。
如此想来,今日之败也不算太惨。毕竟杨太师那般权势,都只能自保而已。他们能让小皇帝不起杀心,也多亏了只有国丈周延华直谏而已。
想通了这一点的文官们,纷纷过来向周延华表示敬意。奈何刑部尚书周延华是一个不善奉承,也厌恶别人奉承之人,不管前来搭讪的官员是谁,都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脸色。
唯有御史中丞李然过来,周延华才多说了两句。
“周尚书今日之言,掷地有声,奈何圣上推行新政之意过坚。若假以时日,圣上见到新政弊害后,自是回心转意。”
面对李然的说辞,周延华突然一叹,低声说道:“此番说辞,其实非我想出的。而是司马君实上递的奏折,我与君实乃旧交,方才得他传书而知。”
李然恍然大悟,周延华一向文采朴实,哪里会如此引经据典,原来是背后有高人指点!“原来是司马光司马转运使,怪不得!早先听闻,司马君实乃国之栋梁,今日一闻,果然名不虚传!”
周延华叹息了一声,说道:“又有何用?皇上一意孤行,不停劝谏,也不知会闹出甚么祸端来……”
李然即便敢于直言,却也没有周延华这胆量直说小皇帝生祸端,连忙拉扯了一下周延华的袖子,说道:“周尚书,此间人多耳杂,慎言!”
周延华也知道自己说漏嘴了,幽幽一叹,便闷不作声,随着退朝的官员,出了宣德门。
而与此同时,刘琦也像丢了魂一般,浑浑噩噩地出了大庆殿,落在百官之后。他一踏出大庆殿,便给人喝住:“孽畜,站住!”
刘琦被这么一喝,缓慢地抬头一看,竟是中书舍人刘庚。“叔父,你怎么在此,你不是……”刘琦还没说完,刘庚就捂住他的嘴巴,趁别人不注意,一把拉他到偏僻之处,沉声说道:“你这小畜生,莫非想要害死叔父不成?”(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负荆请罪
刘琦尚未从失败的灰霾中走出来,听得刘庚这么一说,一时没转过弯来,惊愕地说道:“叔父何出此言?”
刘庚气得差点吐血:“你这小畜生,你来长安求学,叔父给你张罗住处,给你请先生,这些都不说了。现如今你就这般报答叔父?”
刘琦听得此言,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叔父为小侄做的事,小侄一直牢记于心。只是叔父为何……哦,小侄懂了……”到底是出身为官之家,虽读书不成,可这些门门道道刘琦还是懂得的。
刘庚恨恨地说道:“叔父好不容易进入陛下眼内,让别人眼红得不行。今日你这小畜生非得出甚么风头,若是有心人查到你我关系,到陛下面前一说,你猜陛下会怎么想?”
刘琦这才意识到自己做了多蠢的一件事,怪不得那些学子刚开始还吵吵嚷嚷的,一捱到那小太监出来宣旨,全都歇声了。原来这些学子都明白其中的风险,自己却被冲昏了头脑,做了这出头鸟。好在小皇帝不加追究,不然他脸上将会很难看。要是连累到父亲,叔父两人的前途,更是难辞其咎,沦为刘家的罪人!
刘庚也知道宫中太多眼睛盯着,不好多说,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你且回去好生呆着读书,秋闱之前哪里都不许去!更不能来找我,听到了没?”
刘琦也知道自己处在风暴中心,一不小心便连累到刘家坠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对着刘庚连连点头,表示知道了。刘庚这才放过他,低声说道:“你速速出宫去,我先去陛下那里说明情况,免得陛下听了小人言语乱猜。”
这一招叫先撇清自身,就算搭上一个侄子,能保住现有的官职也是值得的。刘琦不明白刘庚心中所想,知道自己闯祸了,也不敢辩驳,老老实实地随着文武百官出了大庆门。而在登闻鼓院中的学子,早已从百官沮丧的脸上得到想知道的消息。见刘琦出来,一窝蜂围上去说道:“刘公子,事情如何?”
刘琦这时候撇开了心头执念,头脑一片清明。这种官方文章,他见得多了,有样学样地说道:“诸位兄台,刘某有负众望。虽竭力争辩,可陛下决心已定。便是刑部尚书直谏,都被陛下驳回。我人轻言微,陛下更是不放在眼内,说我等不在书院好好读书,却来掺合政事,颠倒主次,实是不该……”
众人也知道,这是刘琦保全自己脸面之言,心知肚明也不揭穿。陈尚法笑道:“刘兄能有如此胆量,已然比我等好得太多了。须知多少人,面对陛下时,都说不出完整一句话哩!今日直言不成,非刘兄之过。只可惜天下祸事将近,我等无能为力啊……”
众人黯然,其实更多是关心前程而已。门荫大部分是看不上的,一辈子都升不了官。可纳栗不同,朝中有些后台的,没几年就能调任,名正言顺成为一地父母官。这可是正儿八经地吃着皇粮,官册有名的。怪不得天下士子如此激愤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有多少人含恨落榜?如今连方便之门都被堵上,他们找谁说理去?
有一举子愤愤地说道:“新政不除,我等焉有出头之日?”
“不错,陛下将我等肺腑之言视作等闲东风,如何能忍?当力争之!”
“对!”
……
刘琦这时清醒过来了,他不同这些没有背景的举子,一旦被人揭穿身份,恐怕刘家就真的万劫不复了。听得举子们的话,他是一字不发。
陈尚法叹了一声,说道:“事已至此,有何好说?例朝已过,不如且先回去,从长计议为好。”
“平章此言有理!”
有道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被登闻鼓院外那些衣甲鲜明的禁军盯着,他们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文弱如他们,怎见过如此场面?此刻都由一股热血支撑着,一旦被打击了,热血散去后,才觉得有些寒意。
举子们不敢逗留,一同散去。刘琦同众人拜别后,来到马车边上。刘春已经等候多时,见刘琦面色不愉,也不敢多问。默默地套上车辕,挥动马鞭,往回转了。
而此刻垂拱殿里,陆承启正偷乐。使出种种手段,才迫使文官集团让步。占了大义名分,借势而动,不愧是阳谋。即便文官看得穿又如何,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陆承启不知道,他这伎俩,与阳谋一词相去甚远。的确是借了势,不过不是借了大势,而是借了他身为帝王的威势,强行推动罢了。
正得意时,高镐屁颠屁颠地走上来说道:“陛下,中书舍人刘庚请求觐见。”
陆承启想了想,说道:“宣!”
高镐知道小皇帝的脾性,不敢多说,恭恭敬敬退出去后,不一会刘庚便踏步进入了垂拱殿之中。见了陆承启便拜道:“陛下,臣刘庚请罪来了。”
陆承启一愣:“刘卿何罪之有?”
刘庚伏地说道:“陛下,今日击登闻鼓者刘琦,原是罪臣侄儿。罪臣身为刘琦叔父,管教不严,刘琦口出狂言,冲撞陛下,罪该万死!”
陆承启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刘琦的行为完全不关刘庚的事,全是刘琦自己所作所为的。刘庚看似请罪,其实是在撇清自己的嫌疑。
“起来罢,不过蝇头小事。年轻人不懂事罢了,有甚么好追究的?你还有没有其他事,没有的话,退下吧。”陆承启淡淡地说道。
刘庚听了此言,当即大喜过望,再拜说道:“陛下宽宏大量,臣谢圣恩!”
陆承启不耐烦地说道:“出去!”
被小皇帝这么一说,刘庚连忙起身,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刘庚前脚刚刚退出去,高镐又弓着身子进了垂拱殿,低声说道:“陛下,监察司司长许景淳请求觐见。”
这是陆承启下了口谕请许景淳来的,皆因很久没过问监察司的事了。这可是一个特务组织,看不紧的话,那可是会酿成正史上明朝的祸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造的罪孽,还少了?想都没想,陆承启当即说道:“宣他觐见吧。”(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七章:诸国内情
高镐得了旨意,躬身退出了垂拱殿后,在殿外守候的许景淳低声对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