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承启从沉思中回过神来,抬头看了一下时日,好像已经日过午时,却还是没有吃饭。看来这是老婆来查岗了,这次又能有什么借口搪塞过去?每次都以国事繁忙作为借口,也太拙劣了点。
还未想好措辞,周芷若人未到声先到:“陛下,看来臣妾说过的话,你还是全都忘记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七章:唠叨
看着穿着钿钗礼衣缓步而入周芷若,陆承启在一秒钟之内,脸上那深沉模样便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发至内心的喜悦,和透露着一股讨好意味的笑容,说道:“梓童,你来了?快,给皇后看座啊!”
周芷若身后跟着的宫女,听了此话,连忙双双小碎步跑过去,搬来一张椅子,放在周芷若身后。奈何陆承启的讨好,没有换来想得到的好处。他的皇后周芷若,还是一如既往地说道:“陛下,臣妾也不知说了多少遍了,政事要紧,可你的龙体更要紧啊!眼看这午时已过,却仍不见你摆驾御膳房,你叫梓童这做皇后的,如何规劝?你是天子,臣妾乃皇后,本来一些话是不该讲的。可这样下去,陛下的龙体堪忧啊……”
絮絮叨叨了好些话,陆承启都笑吟吟地接受了。这一切都被身后的宫女看在了眼里,都掩嘴偷笑起来。可摄于陆承启平日里的气场,想笑又不敢笑,都憋得挺辛苦的。
这些宫女,都是通过选出公卿大夫及良家女入进入皇宫,以备选充御侍或遴选嫔嫱者,通称宫人。其实这些宫女就相当于是皇帝后宫的后备人选了,相貌一个个都是不差的。可看过了后世的美女,对于古人眼中的“美女”,陆承启还是颇为看不上眼的。只是这些女子的修养,比后世的那些美女,可要好得太多了,大多是温文尔雅,就算是跟你急眼了,也不过说一些重一些的话罢了。
毕竟这些都是公卿大夫的女子,自小便修习琴棋书画,纲常礼教的,修养哪里差的了!按大顺立朝之初的规定,年十二、三以下的良家女或公卿大夫之女,经严格挑选、医工审验,方能入宫。
毕竟古代女子十五岁便及笄了,换个意思就是可以嫁人生子了,与后世那是大大的不同。十二三岁进宫,也不算早了。
进宫之后,可以选择是“貌选”还是“才选”,要是选择“貌选”的话,要是不被皇帝看中,一生的下场就比较凄凉了;要是选择“才选”,还能凭着一身所学,混一个女官当当。
大顺的皇宫之中,宫女的构成是分很多种的。掌握统领所有宫女职权的,当然是皇后了。要是陆承启开始大肆选妃,那便会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这五个妃子,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等,这是比妃子低一等的,也还是皇帝的嫔,后世人皆以为嫔妃乃是一个词,其实这是误解来的;比这些嫔更低一点的嫔,还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等,这也是皇帝的嫔;接下来还有婕妤、美人、才人、贵人、宝林、御女、采女等。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女官,而且是有俸禄的。陆承启又不曾把这些女官的俸禄给减一半,现在她们的俸禄,可是比大顺一品官员的俸禄还要多!
有了这么多宫女,陆承启选不选妃,其实也没有很大关系了。皇宫之中,宫人不在三千以下。要是按照一般大顺子民的看法,这些宫人都是他的后妃。
当然了,心思还不在这方面的陆承启,肯定不会了解得这么透彻。就连女官的官署名字,什么尚书内省、殿中省、内侍省、入内内侍省等,他都是知道得一鳞半爪。
毕竟这些人,不归他管,自然也就没有心思过问了。既然周芷若这个皇后把这些宫人管理得井井有条,那就让她去管理吧。
陆承启能有这样的皇后,已经很知足了。周芷若的性子偏温婉,学识还挺多的,一手围棋更是把陆承启虐的团团转,以至于他这个围棋初学者都不敢自寻不快了。唯一一点不好,就是像个老妈子一样,太过唠叨,要是换了个脾气暴躁之人,恐怕没说两句,就要兴起罢后的念头了。
重生过来的陆承启,有着后世人最美好的品德,那就是尊重女性。更何况眼前这个乃是注定要跟你走完一辈子的女人,更是要懂得珍惜。怎么说,周芷若的唠叨,也是为了自己好。
明白这一点的陆承启,不论国事如何烦恼,只要一见到周芷若,烦恼就好像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只想和她温存一会,暂时抛掉皇帝这个孤独的身份,像一个普通人一样静下心来谈谈家事。
此时听得周芷若一如既往的唠叨,陆承启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幸福,挥了挥手让这些不忍心看笑话的宫人下去之后,陆承启才说道:“梓童批评得对,朕今后一定改正!也是内侍不作为,朕不止一次吩咐过了,午时须得提醒朕用膳,却每一次都误了时辰,真是该换人了……”
周芷若听了陆承启的“埋怨”,扑哧一笑道:“陛下就不需要找借口了,你不是下过旨意,在垂拱殿之中处理政事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打扰吗?这些内侍,又哪里敢贸然提醒你?要是触怒你的龙威,恐怕倒霉的就是他们了!”
要是这些内侍听到周芷若这么为他们说话,指不定会嚎啕大哭,直说懂他们的唯有皇后了。伺奉到这样的皇帝,这些内侍也是不容易啊。这个皇帝还下了两道自相矛盾的圣旨,违抗了哪一条都是注定要得罪皇帝的。既然如此,便只能当做不知道了。其实周芷若不送午膳过来,再过得一阵子,这些内侍也会把这些事办妥的。他们不敢惊扰小皇帝,只能把午膳放到龙案前面。若是陆承启不吃,那就隔一段时间换几道菜式。这时候,不肯浪费的小皇帝,自然就会妥协了。
这是内侍们摸索出来的经验,已经屡试不爽。可以说,这就是太监们的智慧。他们也许学识不高,可察颜阅色,于细致之处观察别人,定能看出点什么东西来,姑且把这个称之为职业病吧!
被当场拆穿的陆承启,并没有什么不喜之色,只是干笑了几声,掩饰了一下尴尬。毕竟偌大的垂拱殿之内,只有他们夫妻二人,就算拆穿了又如何,不过是增添了一番夫妻间的感情趣事罢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二十八章:庶母妃
周芷若轻声说道:“其实臣妾也知道,陛下乃是立志做一个好皇帝的,可也要注意龙体啊。国事天天都如此之多,以文宗之才,亦不能一人全包揽下来,也要拜相请求辅佐。陛下既然设立了内阁,那便放权让内阁大臣去做罢,陛下又何必事事亲为,劳心劳力?”
一边说着,一边把盛放着午膳的食盒打开,一股诱人的香味自食盒里面飘香而出。这食盒,乃是能工巧匠以一种名为鸡翅木的硬木,配合紫檀、黄花梨等硬木木材精制而成,不仅美观大方,还能滴水不漏。这些木料纹理细密、色泽光润,坚固而有韧性,制成的食盒不仅耐磕碰,还具有一定的重量,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荡。加之这时候的家具多为榫卯结构,硬木在拼接、制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保温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食盒里面的食物,保存一个多时辰都不会冷。甚至还能有反腐的功效,装在食盒里面的饭菜,即便放上一两日,也不会馊了。古代能工巧匠的精巧之处,可想而知。也是只有皇家这么富奢之家,才能成批量制作这么多精美的食盒,平民百姓的食盒,不过是木、竹、漆器等制成的而已。
陆承启闻得周芷若的此言,不知道怎么对她说明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些国之重臣,处理政事,比他这个皇帝强得不是一分两分。可他们的眼光,始终会有局限性,怎么能比得过自己这个有着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重生人士的见识?
细微之事,自然不需要他过度操心了,可这个国家大的政策方向,还是需要他亲自把关的。要是假手这些国之重臣,历史惯性的影响下,肯定会继续沿着老路继续走下去的。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迭,然后在不断的重复之中,才慢慢得以累积量变,等到最后的时机,才会完成质变。
华夏拥有几千年历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也是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让很多人太过瞻仰古之圣贤,便不懂得如何前进了。
不是有句话说吗,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其实历史也是这般,如果没有一个极具眼光之人出来指引前进的方向,人类只能在一次次犯错之后,才会积累经验,才能避开雷区,慢慢进步。
这个思想太过于深奥,别说周芷若,就算是和徐崇光说,估计这个都年老成精的内阁首辅,也理解不到半成。这便是古人的思维方式了,太过于固化,过于迷信古之圣贤留下来的东西。
不可否认,古之圣贤说的很多话,都是正确的。但这个只是一个世界观,它并不是方法论。要是把论语上升到方法论的地步,用来治理国家,恐怕大顺也会走上宋朝、明朝的老路,最终不是被落后的游牧民族灭国,便是淹没在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之中。
这个朝代不断更迭的历史怪圈,就是跳不出来,为何?皆因统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渐趋激烈,等到农民连耕地都没有时候,粮食没有的时候,起义便会爆发了。然后就会把前一个皇朝推翻,建立下一个皇朝。周而复始,农民的地位还是最为低下,最没有保障。
农民起义成功之后,既得利益集团摇身一变又成了地主,反过来继续剥削农民,这就是一个历史怪圈,怎么打破?要是改变不了上层建筑,便要从经济基础改变。缓解矛盾的后果,便是矛盾永远都会存在。唯有把主要矛盾转移出来,才能建立另一个利益集团,才能不人亡政息。转移矛盾,商业为最。哪怕你不喜欢,历史就是这么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商业化之后,朝代更迭确实没有那么频繁了。因为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商人,他们若没有一个稳定的世道,怎么做生意?而陆承启又绝不会让私人贩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