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古代做皇帝-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区,顾名思义,便是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所在。朕欲在京城之中,首推税制改革,仅限长安城以及京兆府范围,诸卿认为如何?”

徐崇光说道:“此举可行。”他都这么说了,自然没人再反对了。陆承启其实还是很担心的,毕竟他所做的事是对准封建地主阶级而去的。税制改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瓦解地主阶级和小农经济,释放土地了。他不敢这么说,毕竟这个朝代,还是封建社会,基于土地的小农经济。这个阶级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大到陆承启都不敢稍稍露出内心的想法,只能慢慢的,一步步的蚕食它的根基,最终完全推翻它。

陆承启说道:“商业若发达,税收自然就多了。而且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户,可以来京兆府寻找营生。以前这种事情,被世人所看不起。若朝廷加以引导,必定大有改观。这样一来,便能吸收大量多余人手,也减少了造反的可能性。朕认为开拓商税的好处多多,内阁需要拿出一个计划来,朕明日便要看到,户部也要全力相助,不得怠慢。”

徐崇光等十二个大臣都应了下来,林镇中刚刚上任,自然要烧起那三把火,也应了下来。若是换了其他大臣,说不定会竭力反对。他们家里面也是有商铺的,要是交税,岂不是要了老命吗?但这内阁大臣是陆承启自地方提拔上来的,并没有什么家业,才憋了一股劲要不负皇帝所托。等过了一段时间,陆承启不敢保证他们还能这般纯洁无瑕,才迫不及待宣布税制改革的计划。其次,陆承启心中不止经济特区这个计划,他还有下一步,那就是教育的改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国家是否强盛,要由千万个人才撑起来。一个没有创新,没有人才的国家,必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陆承启想要为华夏民族注入创新的基因,自然要从最基础的教育做起。

教育改革完了之后,就是军事改革。陆承启暂时没想到一个好的改革方案,但军备松弛已是不争是事实,军中贪腐绝不比当官的少。只不过陆承启整风过后,有所收敛罢了。监察司再厉害,也不敢轻易触及军队,万一引起哗变,那就适得其反了。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有钱的前提下,没钱一切想法都是空想。以国库区区五百万贯的财政,能做些什么?连建个大坝,都要投入两年财政的收入,这让陆承启十分无力,才对税制改革如此上心。

说实话,大顺朝的农税实在太重了,十成里面抽去了三成之多,而这还没有包括一些佃户上交给地主的佃租。陆承启看过监察司的密奏,松江府一带的佃户,一年收成,需要交出六成之多,到手里的不过四成。一亩地里面的粮食撑死了不过两百斤,一下子交出一百二十斤,剩下八十斤也仅仅能让一个三口之家吃四个月罢了,这还是极度节省的情况下。至于鸡鸭鱼肉,那是梦中才会有的食物。

陆承启很是愤怒,但也很无奈。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稍有生活的盼头,就会好好生活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为一日三餐,辛勤耕作。

不是中华民族缺少创造性,而是时代禁锢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会去想发明创造?肯定不会。而陆承启要想释放民族的创造性,必须要让他们先达到温饱,生活无忧之后,再给他们创造一个创新的土壤,好让更多的伟大发明横空而出。

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陆承启肯定不会放过,同时,他更加期待更多伟大的发明……

一时间,陆承启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翌日,陆承启拿到了内阁与户部共同制定的经济特区计划,立即昭告天下,登时如同在沸油里洒入了一滴小水珠,整个大顺的疆域里都沸腾了,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在议论经济特区。

圣旨里明说了,京兆府即时起开征商税,比例为三十抽一。而青楼、酒楼、茶坊。勾栏瓦肆等高收入场所,则是二十抽一。

同时,京兆府成立了一个由户部官吏与衙役共同组成的新部门,叫商务部。专门负责商税的征收,若有人敢偷税漏税,轻则吊销营业资格,重则流放。那些不法商人还想钻空子,却发现什么漏洞都叫陆承启堵死了。偏偏长安城是大顺朝富人区,经济最繁荣的地方,又不能放弃,只好默认了这个事实,不敢稍有抵抗。

陆承启还嫌不够,直接把这一规定写进了大顺律里面,然后就坐等收钱了。商税的征收是一月一收,比农税快多了。毕竟商税繁多,若一年一收,说不定会给一些人钻了空子。

京兆府开征了商税,同时也提升了商人的地位。陆承启在圣旨里明确说道:“按时交税三年,便可获得科考资格。”就这一句话,才让天下商人疯狂起来。有些商人富可敌国,但却苦无地位。在一些官员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如今终于可以扬眉吐气,怎么能不疯狂?

要知道,商人缺的不是钱,而是地位。要是有了地位,他们才会对大顺朝认可,这是陆承启知道的事情,可朝中大臣却不明所以,连徐崇光都反对,但这些反对声音都被陆承启压了下来。

而这一招,带来的好处是,天下商人尽汇聚于京兆府,陆承启有种预感,比之南宋临安、北宋开封也不枉多让的长安城,会再一次重现盛世繁荣!这可不是清朝那自欺欺人的繁荣,而是真正的华夏繁荣!

第二十章:走上正轨

经历了近半月的政治高层动荡之后,浴火而生的内阁制终于确立,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了它超乎时代的先进,国家大事不再全部掌握在皇帝或宰相手中,而实现了真正的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中枢的文件,自驿站而来,命令也自驿站而下,全国登时连成一个整体,政令有效地传遍了整个大顺统治的范围。

陆承启鉴于驿站、驿道、官道的年久失修,还专门划出秋收后的一半财政来整修。林镇中这个刚上任的户部尚书忙得昏天黑地,也挪不出这么多钱来,只好如实向陆承启禀告,甚至已经做好辞官的准备了。

京城最北边,已经是贫民区了。而内阁第一任首辅徐崇光的住宅就临近贫民区,一个身穿二品官服的中年人脸色愁苦,敲开了徐府的大门。

中年人愁眉不展,一路进入了厅堂之中,见到徐崇光,立即施礼道:“徐阁老,可要救一救学生啊!”

徐崇光吃了一惊,说道:“镇中,怎么回事,难道你伸手了不该伸手的地方?”

来人正是林镇中,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徐阁老,您是知道的,学生贫苦出身,虽然不敢说视钱财如粪土,但也从来洁身自好,不曾逾越雷池半步。学生此次前来,专门是向您求救的。”

听得林镇中如此说,徐崇光才松了一口气,说道:“只要不是贪腐,一切好说。镇中,记住,要想在官场上走得远,必须博得圣上信任,而且自身不能有一丝瑕疵。吾观当今圣上,对于贪腐,是下定决心来整治了,你莫要自作聪明。”

林镇中说道:“老师教诲,学生当铭记心中。只是圣上给了学生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学生觉得不甚可能完成,这才苦恼万分。”

徐崇光来了兴趣,毕竟他在户部一呆就是十余年的时光,对于老部门,他还是深有感情的,也不想让自己的学生为了陆承启下的不可能任务而丢官,那真的是大顺朝的损失。“说说看,怎么回事。”

“今年秋收不到半个月便能收上来了,可圣上要学生拨出一般钱款,去修补驿道、官道、驿站,还要求学生要务必做到道路畅通,政令畅达。这驿道、官道大多年久失修,这要吞多少钱财都通不了的事情,仅仅五百万贯,又如何做到?老师,千万要救一救学生啊!”林镇中是真没了主意,才如此愁苦。

徐崇光沉吟了好一会,才慢慢说道:“镇中,冷静一下,圣上有没有说什么时候修好?”

林镇中仔细回忆了一下陆承启召见他的情景,摇了摇头:“那倒没有。”

徐崇光笑道:“那就是了,圣上行事虽雷厉风行,却不甚缜密。你且上一道奏折,奏明实情,想必圣上自是会明白你的难处。”

林镇中觉得此计可行,当即大喜道:“多谢老师指点,学生这就回去写一道奏折。”

翌日,林镇中的奏折便通过内阁,再送到了陆承启的手中。陆承启仔细翻阅了一下林镇中所奏之事,立即派人召见了林镇中。

林镇中怀着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施礼道:“微臣见过陛下。”

陆承启开门见山,直接说道:“你的奏折,朕看过了。朕有点纳闷,为什么你们这些官,脑筋比一般人都要愚蠢?”

林镇中吓得差点趴下:“微臣有罪……”

陆承启叹了口气,说道:“你没罪,只是脑筋有点转不过弯来。试问我大顺朝道路里长何止万千,岂能一时间尽数修好?朕的意思是,你们户部要把全国的道路统计一下,有什么路段是崩坏了的,有什么驿道已经不能通行,或者崎岖难行,影响政令传达的,若有,则根据路长,拨款修缮。而且,要先修河南的驿道,并且一定要招募无家可归的灾民修路,同时要给工钱。这黄河泛滥,始终是朕心中的一根刺,此法能最大程度缓解河南民变的可能性,不要等到秋税再拨款,要越快越好。朕如此说,能理解否?”

林镇中这才明白过来,惶恐地说道:“微臣不能上体圣意,望陛下恕罪!”

陆承启叹息道:“以后做事,要动脑子。朕是信得过你的,但朕信不过底下办事的人,朕怕他们把修路的钱,全都放进了自己的荷包。监察司还是要全程追踪的,你要适应这个过程。另外,对于京兆府里面的店铺,要检查他们的账簿,不能让他们偷税漏税逃税了,人手不够,就去吏部要,朕已经说了,一切都要为商税让步……”

从垂拱殿出来,林镇中发现自己背后冷汗淋漓。陆承启在整风行动之中的独断朝纲,让林镇中无形中感到了一股帝皇的威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