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世的人感谢他吧,他提前推广了普通话。
他还从犄角旮旯里找到了《老人与海》和《小王子》的中文版,这是他手写的稿子。
看着这两篇稿子,想着当初刚穿越的时候,要剽窃外国名著的雄心壮志。
我是不是太懈怠了?
他进行自我反省,在这种安逸的生活中竟然忘掉了自己曾经的理想,实在是不应该啊!
看来以后要在外国名著上下下功夫了。
他拿着整理好的稿子,前去和《申报》的周瘦绢以及《新闻报》的严独贺见面。
他要把小说的稿子和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刊登在报纸上。
林子轩不是不想在自己的报纸杂志上刊登,毕竟这是热点事件,能够提升报纸的销量,不过他的报纸没有《申报》和《新闻报》有影响力。
要澄清这件事,自然需要有影响力的报纸。
周瘦绢和严独贺翻看着林子轩提供的稿子,面色凝重,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这将是一桩文坛丑闻。
他们倾向于相信林子轩,因为以林子轩此时在文坛的地位,不需要争这个虚名。
别人不知道,他们可是知道的很清楚。
如今《射雕英雄传》红遍上海滩,如果林子轩愿意出名,他就是通俗文学的大师级人物,何况他还是国内新诗的奠基人,据说最近被排演到烂的话剧《雷雨》也是出自他的手笔。
他没必要冒险。
此时,《老人与海》的小说在国内根本没有出现过,他们只是听说,想要拿到小说恐怕要一个月之后。
林子轩能够拿出这份手写的稿子,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看就不是最近写成的。
从林子轩回国的时间推断,还真的有可能错过了《大西洋月刊》的通知。
只能说是阴差阳错,让季鸿明钻了一个空子。
而且林子轩还拿出了一套拉丁文的拼音方案,来证明那个笔名是他名字的汉语拼音。
他有多无聊才会做这种事情啊。
所以,这件事应该是真的,接下来就看要如何揭穿季鸿明的真面目了。
第五十章战况升级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由《新闻报》来刊载中文版的《老人与海》以及林子轩写的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严独贺准备用《快活林》出一期专刊,专门讨论这件事。
这么做的原因是《新闻报》是美国人开办的,而《申报》早已转给了中国人,目前是史量材当家作主。
在审核上《新闻报》要自由一些。
而且《新闻报》的销量和影响力都要比《申报》高,特别是在外国人之中。
如果想要这个消息尽快见报,《新闻报》是最好的选择。
在抓热点新闻方面,严独贺要比周瘦绢更有魄力,也更为激进,这可是今年文坛的一件大事,必定会引起全国热议。
在十月底的一天,《新闻报》的副刊《快活林》全版刊载了《老人与海》。
严独贺以主编的身份写了评论,全力支持林子轩。
这是在用他的声誉为林子轩做担保,如果最终证明是林子轩欺骗了所有人,那他严独贺也将名誉扫地。
其实最稳妥的做法是注明:此文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与本报无关。
这样就能撇清了。
但严独贺还是这样做了,这和他的性格有关。
他是一个秉性耿直,有胆有识,极富正义感的人,而且还具有民族气节。
后来在抗战期间,汪精伟想要借重他在新闻界的声望,多次拉拢,均遭拒绝。
严独贺不相信能写出《射雕英雄传》的作者会是欺世盗名之辈,如今《射雕英雄传》即将完结,所有人都能看出这是一部开创性的杰作。
它把以往小格局的江湖故事提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武侠小说的层次一下子就上去了。
如今上海滩不少文人都在模仿《射雕英雄传》,在茶馆里,说书的说的最火的书就是郭靖和黄蓉的故事。
这样的文坛大家需要去争一部中篇小说的版权么?
即便这本小说被美国人盛赞,那又如何,难道还能和《射雕英雄传》相比么?
这是因为严独贺没有认识到《老人与海》在国外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与海》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这就是林子轩要争的原因。
外国小说他本来记得就不多,怎么可能还让季鸿明给夺走一部。
《快活林》一出,在国内文坛掀起轩然大波。
今年可以说是文坛上很热闹的一年。
年初的时候,周作仁等人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接着郭沫偌等人成立了创造社,然后又是新诗奠基人之争,现在又出现了冒充事件。
前两天还在给季鸿明点赞的人蒙掉了,这是什么节奏?
林子轩在报纸上写了事情的经过。
《老人与海》和《小王子》两本小说是我离开美国前写成的,因为自己英文不好,便请了季鸿明先生翻译成英文,之后在纽约寻求出版,却屡屡遭拒,只好在离开美国前寄给了《大西洋月刊》。
没想到小说被刊载,我却已经回国。
如今看报道,季鸿明先生在美国因为《老人与海》成名,十分费解,特此说明。
虽然林子轩写的很含蓄,没有明确指出季鸿明冒充作者的劣行,可谁都能看得出作者真正的意思,而且这个作者不是无名之辈,而是文坛颇有声名的诗人。
创作和翻译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按照郭沫偌的说法,创作是“处子”,翻译是“媒婆”,如何能够越俎代庖。
《新闻报》已经给他们在美国的记者发去了电报,要找季鸿明证实此事。
如果季鸿明承认了自己只是翻译了小说,那么事情还有回转的余地,如果他不承认,那事情就会越闹越大。
所以在没有得到季鸿明的回复前,林子轩的言辞比较委婉。
季鸿明在纽约大学外的高级公寓内见到了《新闻报》的记者,这是他用出版社预付的稿费租住的地方,相当豪华。
这种地方以前他可是不敢想象的。
此时的季鸿明一身全新的西装,锃亮的皮鞋,面对记者一脸的自信,侃侃而谈。
《新闻报》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报,如果这家报纸能帮他宣传,他在国内的名声会更响。
坐在对面的记者颇为尴尬,他还没有提问,季鸿明就开始自说自话起来。
这些话季鸿明在美国媒体面前说过无数遍,熟悉的很,张口就来。
“季先生,国内有位叫做林子轩的先生说《老人与海》是他写的,你只是负责翻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记者见缝插针,在季鸿明停顿的时候问出了问题。
季鸿明心中一惊,脸上却没有表现出来,反而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他对这种场面有过准备,只是没想到林子轩这么快就追究过来,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
“哈哈,怎么可能。”季鸿明大笑道,“子轩我认识,我们是不错的朋友,当初我在他那里住过一段时间,我写《老人与海》的时候就和他住在同一间公寓里,他是在说笑的吧。”
这是他准备好的说辞,把林子轩塑造成他的好朋友,如果林子轩追究,那就是林子轩看他成功后的嫉妒。
“不是说笑,林先生已经把《老人与海》刊登在国内的报纸上,声称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记者沉声道,“你是在否认林先生的说法么?”
“那是自然,《老人与海》是我的作品,我写完之后还给他看过,他怎么能够这样做?我们可是至交好友啊。”季鸿明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会把你的话转告给林先生的。”记者如此说道。
他是《新闻报》的记者,内心里自然有所偏向。
他一旦认定季鸿明冒充林子轩,占有了《老人与海》获得的名利,再看到季鸿明的表演,就觉得厌恶。
记者离开后,季鸿明的脸色阴沉下来,他的手不住的颤抖。
从记者的反应看,林子轩是不会善罢甘休了,你一个富家子弟,和我争这些做什么。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
季鸿明准备先下手为强,向美国报纸揭露林子轩要强占《老人与海》的事情。
只要美国媒体认定了这件事,他不信林子轩还能在美国翻出花样来。
几日后,林子轩等到了来自美国的消息,季鸿明拒不承认,还向美国报纸污蔑林子轩。
我给过你机会,现在战况升级了。
第五十一章这一日;属于上海
既然季鸿明拒不承认,林子轩只好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了,因为小说是在美国杂志上刊登,这场官司只能到美国去打。
他让《新闻报》的记者在纽约联系律师,准备向法院起诉,并把这件事通报给美国媒体。
作为当事人,他也要赶去美国。
林子轩到美国去不仅是为了这场官司,他还想考察美国的电影行业,以及把自己的电影卖出去。
《上海假日》已经制作完成了,他让但杜予做出两个版本。
其中一个是英文版本,其实就是把字幕换成英文,很简单事情。
按照他和但杜予的合约,影片在国内放映所获得的收入两人平分,在国外放映的收入归林子轩所有。
也就是说,林子轩拥有电影的海外版权。
但杜予没想过自己的电影能在国外放映,就算放映恐怕也收入有限,就没有在意。
林子轩却觉得这部电影在美国应该有市场,这本来就是模仿美国的剧本,如果美国人想要翻拍这个故事的话,就要付给他版权费用。
《上海假日》片长只有六十五分钟,为了配合上海的风景名胜,删去了很多情节。
1921年11月11日,《上海假日》在位于公共租界的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上映。
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是由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1914年9月8日创建的,地点在静安寺路127号。
这家规模宏大的戏院是放映西方影片的头轮影院,一度独霸全沪。
这就要提到此时上海电影放映的轮次分级制度。
一部电影想要放映,按照影片的品质等级,少数出价高的影院得到影片的首映权和专映权,并以此分成头轮、二轮直至七轮、八轮。
比如,影片在夏令配克豪华影戏院头轮放映时,票价是一块钱,等到几个月后,在小影院放映的票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