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2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救助下来的文物,两人同意建立一座博物馆暂时保存,等到适当的时机捐给国家。

这个适当的时机是指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时候。

不过在建立博物馆的地点上两人有分歧,丁闻江觉得上海就很好,林子轩则认为最好建在偏远地区,避免文物毁于战火。

这让丁闻江很诧异,他认为在目前的中国上海租界无疑是最安全的地方。

林子轩想的更为长远。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上海并不安全,倒是重庆和云南等地是合适的地点。

这只是初步探讨,两人求同存异,把这件事暂时搁置,以后再做决定。

在龙华镇的这次会面,他们谈论了中华文物救助会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方针。

也就仅此而已了,毕竟这件事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说好的,还要和一些文物专家商量文物鉴定和保存的问题。

两人会联名在《申报》上发表一封倡议书,邀请有志于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

无论是丁闻江。还是林子轩,在这个时代都是极具声望的人物。影响力不容小觑。

回到家里,林子轩稍稍冷静下来,不由得摇头苦笑。

想想以后中国的情况,这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就算是把文物保存下来,也经不起人为的破坏,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他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应对将来的危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很多事情总要有人开个头。才能让后来的人继续做下去,他愿意做一个开创者。

提倡传统文化,保护文物,这是一脉相承的事情,文物也是传统文化。

不能让后世的学者跑到外国的博物馆研究中国的文化,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说起来,林子轩并不喜好文物,也不懂这些,只是有些不忿而已,既然现在有了声望。有了钱财,那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作为一名伪文学家,当务之急不是组建保护文物的机构。那是一件长期的工程。

眼下,他要利用自己作家的身份发表文章来唤醒大家保护文物的意识,揭露西方考古学家在中国的盗墓行为。

这些事情不是没人知道,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因为种种原因,也没人说出来。

或许有人说了,却依旧没有人关注。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和革命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有太多需要专注的新闻。盗墓和贩卖文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林子轩要写的第一篇文章叫做《莫高窟》。

他结合后世的资料,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文化。这是一个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的文化传承。

从其中能研究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的融合,极具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价值。

自然,他不会忘记那位王道士。

林子轩要写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散文,学术论文适合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比如北大国学门的《国学季刊》。

那样只能在专业的小圈子里流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散文的形式自由,可以抒发情感,记人记事,进行哲理思考等等。

他写的这一类散文在后世被称为文化散文。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

余秋羽的《文化苦旅》和陈评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就属于文化散文。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散文大家,各有特色。

鲁讯的《朝花夕拾》,周作仁的《自己的园地》,郁达浮的《故都的秋》,朱自青的《背影》,徐至摩的《巴黎的鳞爪》等等。

有的回忆往事,有的写景抒情,有的把文化和历史溶于生活之中。

所谓大师,就是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林子轩和他们没办法相比,只能老老实实的把后世的文章进行改写,删去在这个时代不应该出现的文字和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

余秋羽的散文,怎么说呢,太过于煽情了。

这或许正是《文化苦旅》在后世畅销的原因所在,能够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

民国时期的散文家大多比较内敛,用淡淡的笔触记录生活的点滴,给人自然而然的感觉。

就好像武林高手一样。

一个修炼的是内功,依靠内在的底蕴打动读者;一个修炼的是外功,凭着煽情吸引大众。

功力高低一看便知。

在民国也有煽情的高手,比如郭沫偌的《女神》,就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原因是青年人容易被感动,一听见高喊的口号,便热血沸腾。

沈丛文说郭沫偌在创作小说上没有天赋,只适合写檄文类的文章,喊喊口号。

这个观点应该是客观的。

后世的文人往往学了郭沫偌的套路,专心修炼外功,而忘记了精修内功。

林子轩写这类散文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专注,所以煽情就煽情吧,只要能起到效果就好,不必去管别人如何评价。

对此他已经习惯了,早前就有人批评他文笔差,也没见损失什么。

就这样,《莫高窟》这篇文化散文发表在《申报》的副刊上,把敦煌莫高窟遭受的文化劫难展现在世人面前。

林子轩用这句话作为结尾。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第三百二十六章作家的联合国

林子轩和丁闻江联合署名的文章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他们大多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少国学研究者也表示支持,愿意出力。

但在社会上反响并不热烈,民众对文物的概念相当模糊,他们不认为文物能值什么钱,经文书卷还不如大洋在手里安稳。

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够活命已经不错了,谁还管那些文物啊!

即便林子轩写的《莫高窟》再煽情,把敦煌文化说的再精彩,也只能在学术圈子里引起反响,读者并不怎么感兴趣。

有些读者看了之后心有所感,痛骂几句,也做不了什么。

现实就是如此,国家衰弱,强盗欺凌。

圆明园都被抢掠一空了,莫高窟还能比圆明园重要,外国人想抢,那也没办法阻拦。

这是普通读者的想法。

林子轩提出的敦煌文化在史学家那里得到了回应,一些学者准备到莫高窟考察来判断莫高窟内文化的价值。

敦煌文化从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开始,已经过去了26年。

在这26年间,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

1909年,清廷学部获悉敦煌石室文物流散消息后,电令甘肃藩司将剩余经卷运京保管,等运到京城只剩下八千多卷,随后保存于京师图书馆。

除了经卷和文物,敦煌最有价值的便是洞窟内的壁画了。

有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然而,这些壁画在这段时期同样惨遭损毁。

1921年,在苏俄国内战争中失败的数百名白匪军逃窜到莫高窟,他们在壁画上任意涂抹、刻画,并在洞窟内烧炕做饭,致使大批壁画被火燎烟熏。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林子轩在文章中提出了保护敦煌文化的倡议,得到了国学界的支持。

其中以清华研究院导师陈寅格最为热心,他写文章支持林子轩提出的把敦煌文化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也就是“敦煌学”。

他认真研究了京师图书馆所藏的八千余卷敦煌写本。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

即摩尼教经、唐代史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译别本、学术之考证等。

他认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并感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林子轩成为第一个提出“敦煌学”这个概念的人,陈寅格对此做出了界定和补充。

不过林子轩自己知道,和讲解《红楼梦》一样。他只是按照后世的观点照本宣科,陈寅格才是真正的国学大师。

所以,他写信给陈寅格,不敢居功,并盛赞了那些研究敦煌文化的学者。

比如中国考古学家罗震玉可以说是敦煌学的奠基人,正是他上书清政府把莫高窟残存的经卷运送到京城保存。

他早在1909年就发表了《敦煌石室书目及其发现之原始》和《莫高窟石室秘录》。

在后世,中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二十世纪的三大显学分别是红学,甲骨学和敦煌学。

其中,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丁闻江的行动很快,中华文物救助会的批文下来了,说明这个机构是官方认可的民间机构,虽然严格意义上说孙传方只是地方军阀,并没有被北洋政府认可。

目前,中国名义上的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只是被张座霖等人霸占了。

丁闻江从财政划拨了五万元,林子轩同样拿出五万元,有了十万大洋打底,中华文物救助会算是成立了。同时有八位上海各大院校的史学家加入进来。

有了钱就好办事,比如可以资助学者到敦煌考察,可以派人到全国各地进行调查。

先把事情做起来,以后慢慢的完善。

林子轩以前不觉得。现在才发现钱真的不够用,他有两个基金会,一个是希望工程,加上这个救助文物,再多的钱都能用完。

看来还是要继续赚钱,最好是赚外国人的钱。

他刚想到外国人。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信件,这封信来自英国的国际笔会。

这个笔会邀请林子轩加入,他的介绍人竟然是萧伯纳。

国际笔会,即国际诗人、剧作家、散文家、文学编辑和小说家的协会,成立于1921年,创始人是英国女作家道森司各特。

它的总部设在伦敦,第一任主席是英国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

在后世,国际笔会被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