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继续自己的莫斯科之旅,和冯程程一起参观各种沙俄时代的历史古迹。

莫斯科怎么说都是一个国家的都城,像中国的西安和北平一样,有着不同时代的遗迹。

两天后,他受邀参加了一次苏联作家协会举办的交流活动。

主题是中国和苏联两国文学界的交流,展示苏联革命文学蓬勃发展的新风貌。

林子轩看了与会者的名单,没发现自己认识的作家。

他知道的苏联作家不多。有些还没有从事文学创作,不少作家被驱逐到国外去了。

在1922年苏联发生了后来被称为“哲学船”的事件。

这一年,苏联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驱逐知识分子。

1922年8月16日深夜,苏俄国家保卫局的行动队分别在莫斯科、彼得格勒与乌克兰地区展开了一次大规模搜捕。

搜捕的对象是当时俄罗斯最重要的大学教授、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与作家。

整场搜捕一直持续到8月22日。共有225名高级知识分子被列入搜捕名单。

这些俄罗斯知识界的精英在经过审讯后分别乘坐两艘德国船被驱逐出祖国,去往西方,他们大多定居在柏林或者巴黎。

苏联当局认为只有清除他们,才能“净化俄罗斯”。

在这一时期,苏联对于这些**********的知识精英采取驱逐的方式,不像后来斯大林执政期间采取迫害的方式。

这是他们的幸运。

林子轩不认识这些苏联作家。这些苏联作家同样不知道林子轩是谁。

林子轩的书籍没有被翻译成俄文,他的小说不具有革命性,充满了资产阶级情调,在苏联根本无法出版。

这样以来,所谓的交流就成为一种形式。

苏联的作家们大谈革命文学,批判资产阶级文学,把西方的著作都批评了一番,只有那些赞扬或者亲近苏联的作家才能得到他们的好评。

林子轩没读过他们的著作,也就无从谈起。

他本来写了一篇稿子,想要谈一谈中国文化和俄国文化的渊源,看到这种情况,也就放弃了,而是说起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

仅仅是泛泛而谈,他对这次的交流会不抱什么期待。

他们开会的地点在苏联的作家协会,交流会结束,有人带着林子轩参观作协的荣誉展览室,介绍苏联这个时期的著名作家。

展览室内挂着不少画像,每一位著名作家的画像下面都有他们写的书籍和获得的荣誉。

高尔基排在第一位,获得的荣誉也最多。

作协的负责人充满自豪的一个个作家介绍过来,其中有一位叫做扎米亚京的作家介绍的特别简短,只说了名字就结束了。

这倒引起了林子轩的兴趣。

第三百一十三章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

在林子轩的脑海里有关于扎米亚京的少量信息。

这位苏联作家是和英国作家奥威尔,以及赫胥黎相提并论的人物,他们三人写了三部小说,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分别是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1984》。

《我们》于1924年以英文在美国出版,《美丽新世界》出版于1932年,《1984》出版于1949年,无论是《美丽新世界》还是《1984》都有借鉴《我们》的地方。

扎米亚京出生于1884年,毕业于彼得堡工业学院造船系。

1914年表了小说《外省小城》,高尔基盛赞其写作才华,他积极参与俄国的十月革命,两次入狱,三次流放。

可以说是革命的中坚份子。

俄国革命爆后,他赶回俄国,表多部戏剧和小说,成为彼得堡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然而,苏联成立后,他敏锐的察觉到新制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写作了一系列批评的文章,因为批评新政权政策和讽刺现状被苏联报纸点名批评为危险的颠覆分子。

他于192o年创作了小说《我们》,受到了当局严厉的批评,禁止在苏联出版。

直到1924年《我们》的书稿才被带出苏联,在西方社会出版。

扎米亚京说过:“真正的文学只能由疯子、隐士、异教徒、幻想家、反叛者、怀疑论者创造,而不是那些精明能干、忠诚的官员创造。”

他从一位革命的坚定拥护者变成颠覆分子,只是因为看到了问题,说了真话。

当一位知识分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知道惟命是从的时候,他和奴隶有什么分别。

《我们》是一部融科幻与社会讽刺于一体的小说,写了一个生在未来的故事。

在这个未来世界里,居民已经彻底失去个性,以至于没有自己的名字,只以数字命名。

他们住在透明的玻璃房子里。使护卫更容易监视他们。

他们全穿同样的统一服装,靠合成食物维生,通常的娱乐是四人一排行进,同时喇叭里播放着大一统国的国歌。

这个世界的人们连作息都严格按照王国下的《作息时间戒律表》来进行。

王国的人们也不可能自己去找对象。而是在统一领导下由王国的有关机构指定。

给那些编号的男女一种粉红色的小票,让他们凭票进行配对,配对之后,他们被允许可以放下玻璃公寓内的幔帘一小时,进行性生活。

王国由一位被称为“造福主”的个人所统治。他每年由全体人民重选,总是全票当选。

这就是扎米亚京想象中的未来世界,一个完全没有**和自由,规矩森严的社会。

主人公是一位数学家和工程师,他偶尔会偷看古代的**,现那时候的人们竟然生活在自由之中,也就是说还生活在无组织和野蛮之中。

他的生活一直循规蹈矩,直到他遇到了一位美艳的女人,唤起了他心中的**。

他以为自己得病了,去看医生。

医生告诉他。你的情况不妙,看来你已经有了灵魂。

主人公吓了一跳,怎么会突然有了灵魂,以前一直没有啊。

他认识的美艳女人是某个地下反抗组织的成员,在她的引诱下,主人公稀里糊涂的走上了推翻王国的道路,开始造反。

只是,造反不可能顺利。

当局宣布已经现近期动乱的原因:有人患上了幻想病。

负责幻想的神经中枢的位置被确定,这种病可以用爱克斯光疗法冶愈。

主人公接受了手术,回复了原来的状态。向当局出卖了他的同党和爱人。

那些不愿意接受手术的人则被送入造福主的机器,化为一缕烟和一滩清水,就此消失。

主人公在最后坚定了对王国理想的信念:“4o号横街上已经筑起了一堵临时高压大墙。我希望胜利会属于我们。我不只是希望,我确信。胜利属于我们。因为理性必胜。”

严格来说,放在西方社会,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

但小说中不少段落有对于俄国大革命的思考,比如下面一段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对话。

“你意识到你所暗示的是革命吗?”

“当然是革命。为什么不呢?”

“因为不可能有革命,我们的革命是最后的,永远不会再来一场。这谁都知道。”

“亲爱的,你是个数学家:告诉我,最后的数字是几?”

“你什么意思,最后的数字?”

“噢,那就说最大的数字吧!”

“可是荒唐啊。数字是无限的,不可能有最后一个。”

“那你干吗说最后的革命呢?”

这或许就是小说被苏联当局禁止出版的原因。

林子轩在后世没看过《我们》,也没看过《美丽新世界》,只看过《1984》。

这是因为美国有一档叫做《老大哥》的真人秀节目。

节目的内容是从全美各地选取一群陌生人以“室友”的身份住进一间布满了摄像机及麦克风的别墅里,开始一段长达两个月的共同生活。

他们在房间里的一举一动都将被记录下来剪辑处理之后在电视上播出。

在这期间,他们需要通过竞争获得权利,通过投票赶走房间里的其他人,最终留下来的那个人获得高额的奖金。

这个节目的名字正是来自《1984》中的一句话:老大哥在看着你。

意思是身处一个随时被监控,没有自由和**的世界之中。

林子轩看了真人秀之后又去看了《1984》这本小说,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

真人秀就是个普通的娱乐节目,以室友之间互相出卖和攻击为卖点,看完后一笑了之。

小说《1984》则描写了在极权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看过后让人感觉不寒而栗,那是一个怎样恐怖的世界。

《1984》和《我们》有着某种渊源,奥威尔受到扎米亚京的影响颇深。

因为这个原因,林子轩想和扎米亚京见上一面。

他打听了一下,自192o年之后,扎米亚京一直受到苏联文学界的攻击,处境艰难。

扎米亚京的小说不能表,写的戏剧没办法在剧院上演,还被迫退出了作家协会,生活上陷入了困顿。

在苏联的报纸上时常会出现批判扎米亚京的文章,这在莫斯科并不是什么秘密。

蒋京国对林子轩的这个想法进行劝阻。

在莫斯科接触被定义为颠覆分子的苏联作家不是一个好主意,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林子轩想了想,就放弃了,即便是见面也谈不了什么,他不想惹麻烦。

他不想惹麻烦,麻烦还是上门了。

林子轩意外的接到通知,苏联当局请他到克里姆林宫一行。

第三百一十四章克里姆林宫的失败者

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坐落在涅格林纳河和莫斯科河汇合处的鲍罗维茨丘陵上。

是一处建筑群落,由许多教堂、宫殿、钟楼、花园和多层塔楼组成。

1918年3月28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在取得俄罗斯政权一年后,乘专列由圣彼得堡迁往莫斯科。

从此,克里姆林宫成为苏联政治权利的中心。

克里姆林宫的1号楼称为总统楼,列宁是第一位入住这里的国家领袖。

列宁的办公室是1号楼3层的一间50平方米的房间。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搬进了1号楼。

他选择了位于1号楼2层的1号办公室,那里明亮宽敞,有150平方米。

林子轩接到的不是斯大林的邀请,而是苏联马克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