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康任把原版的《沁园春》写出来,刊登在华人社区的中文小报上,才为这首词正名。

在美国的华人看了这篇报道和这首《沁园春》不由得感慨万千,他们想象着祖国的壮丽山河,希望中国能够早日统一,强大起来。

和美国华人的激动不同,在中国,这篇专访引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在文化界和思想界。

因为这是中国人在美国主流媒体上的首次亮相,中国的媒体非常重视。

在美国的中国记者用电报把《时代周刊》专访的全文发回了国内。

两日后,包括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天津的《大公报》和北平的《晨报》等中国的主流媒体都转载了这篇对林子轩的专访。

普通读者认为林子轩为国争光,这是好事,纷纷为林子轩点赞。

但在文化界和思想界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这篇专访把林子轩塑造成了思想界的斗士。而他们成了专访中的反派人物。

没有人喜欢成为反派人物,所以他们认为这是林子轩对西方媒体说谎了。

他们有证据证明林子轩所言不实。

就以专访中所写的林子轩引领了文学革命这一条来说就不是事实,陈独绣首先表示不同意,他和胡拾才是这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

1915年。他创办《新青年》的时候林子轩中学还没毕业呢。

当他和胡拾、鲁讯等人提倡白话文的时候,林子轩在美国留学,根本没有参与其中。

他认为林子轩对于新文化的贡献微乎其微,只是被吹捧起来的一个虚假偶像。

他批判林子轩是想窃取新文化的成果,向外国记者说谎。是小人行径,文坛败类。

陈独绣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他和胡拾、鲁讯等人才是新文化的先行者,林子轩和郭沫偌则属于第二批次,后来的青年作家如沈丛文等则是第三批次。

在中国文坛这个排资论辈的地方,这篇专访夸大了林子轩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自然会引起这些老资格的不满。

事实上,林子轩在介绍中国新文化的时候提到了这几位的成就。

尤其是对胡拾和鲁讯,给予了重点介绍。

但西方记者在专访中只是提了这两人的名字,没有介绍两人的成就。还排在了林子轩的后面,好像是林子轩的追随者一样。

至于陈独绣,根本连提都没有提,这就难怪陈独绣非常不满意了。

至少鲁讯和胡拾露脸了,他直接就被忽略了啊。

这主要是陈独绣后期转战思想界了,在新文学上没有多大的贡献,胡拾写了第一本白话文诗集《尝试集》,鲁讯写了《呐喊》小说集,这都是实打实的成就。

陈独绣炮轰林子轩,开启了新一轮的论战模式。

胡拾和鲁讯的跟随者也不满这篇专访。纷纷跟进,发起了一拨批判林子轩的小高氵朝。

中国思想界的学者更是不满作为反派的地位,你林子轩成为了西方人眼中的英雄,我们成了阻碍中国思想解放的罪人。这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他们要求林子轩向西方记者说明真实的情况,道歉认错。

如果不了解这个时代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情况,看到报纸上连篇累牍的批判文章,一定认为林子轩罪大恶极,惹起了众怒。

实际上。这不过是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的常态而已。

说来说去,都是为了争那一点虚名。

只要有人出名了,就会有人攻击和打压,这是中国文坛的怪现状。

他们以为让林子轩承认错误,西方人就会承认他们的地位,他们也能像林子轩一样享誉世界,再不济也能在中国混混名声。

如果林子轩刚穿越那会碰到这么大的阵仗,兴许就被唬住了。

然而,这几年来他经历了不少论战,明白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这些人是什么德行,早已见怪不怪了。

所以,林子轩只是给鲁讯和胡拾等人写了几封信,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至于其他人,就让他们闹去吧。

说句不客气的话,以林子轩如今在文坛的地位,根本没必要理睬那些小杂鱼,平白的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无论他们怎么吵,林子轩的声望只会越来越高,让他们望尘莫及。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趁着《时代周刊》在美国引发的热潮,他要把新文学丛书赶紧推销出去,或许能够引起美国读者的兴趣。

林子轩写信给赛珍珠和郁达浮催稿,冰欣就在美国,不用担心。

这时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林羽堂写信给他,想要翻译鲁讯的《呐喊》小说集,也不提和出版社谈分成的事情了。

林羽堂说是在美国留学,实际上一直在德国上学,他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学位,其实他在哈佛大学没上多久。

他对林子轩在美国的影响力并不清楚,就以为林子轩是骗子。

他是语言学博士学位,不大看得起林子轩经济学学士的学位。

这次看到《时代周刊》的专访,他才真切的感受到林子轩在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是货真价实的世界级文学家。

第二百三十七章生活在历史之中

林子轩虽然很不爽,但还是答应下来。

他的初衷是推广新文学,而鲁讯的小说的确很具有代表性,既然是鲁讯推荐的人选,只要林羽堂和鲁讯达成了一致,那他也没必要为了些许的闲气而拒绝。

和林羽堂一样,国内的很多人弄不明白林子轩在西方文学界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林子轩在美国出版了小说,《乱世佳人》的中文版他们也读过,或许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他们并不认为这本小说有多么的好。

何况林子轩写的太过直白,没有文采,不符合中国学者的阅读习惯。

他们把《乱世佳人》划归到鸳鸯蝴蝶派那类通俗小说的范畴,认为林子轩在美国写了一本通俗小说,受到了美国人的欢迎,就和鸳鸯蝴蝶派作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类似。

通俗文学一向不受文学评论家的待见,这是文学界的常态。

也就是说,林子轩根本没有进入美国文坛主流文学的领域。

就算有点名声,也极为有限,恐怕都是林子轩自己吹嘘出来的。

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因为内容不适合中国社会,林子轩懒得出版中文版,所以很多中国学者都不知道林子轩在美国又写了一本畅销书。

这些人的想法颇有道理,一般来说,通俗文学可能成为畅销书,却很难成为名著。

但他们忽视了《乱世佳人》描写的故事,是美国人最感兴趣的内战。

美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一次是华盛顿领导的建国战争,一次是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这两次战争深深的改变了美国的历史。

美国人对这两次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不少文学作品都讲述了这方面的内容。

《乱世佳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化界虽然崇尚西方文化,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名著,似乎和西方文化接轨了,但还是有着一种小圈子思想。

他们看到的都是西方的那些名家和名著,以为翻译了莎士比亚就了解了英国文学。

其实。他们和欧美的文学界是脱节的。

他们不清楚此时此刻的欧美文坛正流行什么创作流派,他们翻译过来的都是欧美文坛几十年前,甚至是上百年前的作品。

而且,大多还是从日本贩卖过来的二手货。

日本文坛接触西方社会。学习了西方的文学创作技巧,然后中国留学生又学习了日本的创作手法,带回了中国。

就以川端康城的新感觉派为例,日本人学习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创立了新感觉派,然后传到中国。形成了中国的现代派文学。

为什么中国文学家不直接学习西方的创作技巧呢?

这就是小圈子思想,大多数中国文人并不懂得外语,接触的西方文学都是通过翻译的作品,这些作品经过翻译之后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味道。

特别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翻译作品。

林子轩找来看过,都是文言文,而且是意译,就是按照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这让中国文人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区别并不是很大,西方文学不过如此,除了西方的科学可以借鉴外。西方文学还不如中国的传统小说。

直到白话文的推广,不少翻译家舍弃了文言文,使用白话文翻译外国名著。

如此才让中国文人意识到外国人的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学差别很大,但还是较为隔膜。

只有那些出国留学,直接接触西方文学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这种人非常少,就算回国之后介绍了西方文化,短时间内也改变不了中国文坛的风气。

所以说,中国文人对林子轩在西方文学界的定位不是很清晰。

《时代周刊》对于林子轩的吹捧让他们觉得一个在美国写通俗小说的人都能出名,那我们难道还不如一个写通俗小说的么?

我们只要在美国发表小说。也能获得巨大的声誉。

这种错觉让不少文人开始琢磨如何在国外出名的事情来,他们利用关系和外国出版社联系,希望能出版自己的小说。

甚至说他的小说比林子轩写的好上一百倍。

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受到一番奚落外。外国出版社根本不予理睬。

这时候,他们听说林子轩要在美国推广中国的小说,还负责出版,又把主意打到了林子轩这里来。

在他们想来,只要自己的小说能够在美国出版,美国人就能看出自己作品比林子轩写的好。自己也就能出名了。

于是,不少文人开始改口称赞林子轩,目的是希望林子轩能把他的小说在美国出版。

林子轩打听了一下,这个消息是林羽堂说出去的。

推广新文学丛书本来是他在美国的一种尝试,如果反响还可以,就会继续推广下去,如果反响不好,就暂停下来。

这是一件没有公开的事情,如今却传的人尽皆知。

来找林子轩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鸳鸯蝴蝶派的作家。

林子轩也不能说我只收具有代表性的新文学作品,你的小说不够资格,那样太得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