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银行的贷款业务忙碌了起来。
林子轩掌握着最终的决定权,他觉得面前这个中年人很有意思,就亲自见上一面。
中年人叫做但杜予,是周瘦绢介绍过来的。
但杜予祖籍贵州,生于江西南昌,自幼喜欢绘画,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家道中落,18岁的时候随母亲来到上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
他擅长画美女,别具风姿,上海的月份牌和杂志都向他约稿。
这原本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可惜他更喜欢电影,特别是外国电影,更夸张的是他不仅仅爱看,还想自己拍电影。
去年春天,他得知一个法国人手里有架摄像机,准备出售,就和周瘦绢、朱瘦橘三人凑了一千块钱买了下来。
这三个人都喜欢电影,算是志趣相投。
不过买了摄像机之后,三个人对摄像是门外汉,都不知道怎么摆弄,也没地方请教,捣鼓了几天,也不得要领。
周瘦绢和朱瘦橘知难而退,只有但杜予凭着一腔热情坚持不懈,在拆卸了几遍后,他摸出了门道,试着拍摄新闻片,效果竟然不错。
而且他还无师自通的研究出了反光技术,使用银色的薄板反射太阳光增加亮度。
在弄懂了如何摄像后,他兴致勃勃的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拉拢了亲戚家人创建了上海影戏公司,准备拍摄一部长故事片。
整部故事片他自己导演,自己编剧,自己摄像,自己剪辑,自己冲洗,除了演戏外几乎所有工作都由他承担。
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
此时上海的电影公司大多都是由外国人控制,只有少数几家小型的电影公司是国人所有,比如中国影戏研究社,就是由上海电影爱好者组建的,还有新亚影片公司和已经倒闭的幻仙影片公司等等。
这些小型的电影公司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资金少,承担的风险大,没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模式,更多是起源于个人的兴趣。
一旦一部影片赔本或者拍摄时出现意外,都能导致公司破产倒闭。
但杜予就是如此,他没想过电影会不会赔钱,只是脑子一发热,凭着对电影的热情,想要拍摄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然后就不管不顾的准备拍摄。
他甚至打算在闸北区搭建一座露天的布景。
为了这部电影,他没少找朋友借款,反正就算电影赔钱,大不了再去画美女还债就是,他内心比较乐观。
正当他找周瘦绢帮忙的时候,周瘦绢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林氏商业银行的小额贷款比较适合但杜予的电影拍摄,而且周瘦绢认为林子轩从美国留学归来,更加容易接受电影这种艺术形式。
林子轩的确对电影感兴趣,来到这个时代,他还特意到戏院看过电影。
可惜经过后世3D大片的熏陶后,再看这种画面粗糙的黑白默片,除了怀旧外,他没有任何的感想,而这个时代的人还看的津津有味。
他倒是想把后世的电影剽窃几部过来,捞取钱财。
可电影技术限制太大,默片时代需要演员更多的用肢体和表情进行表演,那些依靠台词的剧本根本不适合这个时代。
而且还是黑白电影,这真是个悲哀的时代。
不过今天和但杜予的一番交谈后,他被但杜予的一腔热情打动了。
这家伙自学成才,就靠着看过一些外国电影,竟然被他摸索出了一整套拍摄电影的方式,或许因为他是学绘画的,对电影构图和画面有着深刻的认识。
面对这样的电影人,或许应该给中国电影一个机会。
第二十一章上海滩的明珠
但杜予准备拍摄的电影叫做《海誓》。
故事情节大抵如下。
摩登少女福珠与青年穷画家周选青相恋,私订终生,订婚后互相盟誓:如有负约,当蹈海而死!
福珠的表兄非常富有,爱慕福珠美貌,穷追不舍。
终于在钱财的引诱下,福珠忘记了自己的盟誓,决定嫁给表兄。
正当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之际,福珠忽然天良发现,幡然醒悟,念及前誓,逃离教堂,奔归画家周选青。
可是周选青余怒未消,斥责福珠负义变心,拒绝了福珠。
羞愧不已的福珠,狂奔到海边,决意践誓投海自尽。
周选青见福珠情真,及时赶到,救福珠脱险,两人尽释前嫌,终成佳偶。
这是多么俗套和狗血的剧情啊!
林子轩望着但杜予一脸郑重的模样,实在是不忍心出言打击,《海誓》明显是对这个时代外国电影刻意的模仿。
而且但杜予给林子轩的只是一个故事梗概,什么电影剧本,分镜头统统没有,整部电影都在他的脑子里,他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也难怪,但杜予是依靠自己摸索,根本没学习过电影拍摄,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时候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就是这样,外国的电影公司会成熟一点。
“杜予兄,你有没有到美国学习电影拍摄的想法?”林子轩提议道,“在美国洛杉矶的好莱坞,有很多大型的电影公司。”
“我自然想去,奈何家中牵绊太多。”但杜予无奈道。
但杜予需要养家糊口,能够拍摄自己喜爱的电影已经知足了,对于远渡重洋,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拍摄电影,他根本没奢求过。
林子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想把录音技术弄过来,他对默片实在是无爱。
他不知道的是,在1923年第一部同步有声电影才在纽约公映,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1928年拍摄的《纽约之光》。
有声电影在3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默片时代就此终结。
林子轩最终决定投钱给但杜予,不过不是借贷,而是投资。
如果是借贷的话,无论但杜予的电影是赚是赔,都要把钱还给林子轩,如果是投资,那就是林子轩自负盈亏。
但杜予很高兴,这样林子轩和他是共担风险。
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片,连他都不知道能不能拍出来,拍出来之后有没有人看,他已经抱着孤注一掷的想法了,没想到林子轩给了他支持。
最终商议,两人各出一半的资金,上映后除去成本外五五分成。
为此,但杜予请林子轩吃饭,还把《海誓》的女主角拉出来作陪。
《海誓》的女主角叫做殷明竹,刚满十七岁,身材欣长,容颜美丽,是邮电局的职员,这是她第一次参演电影。
不过这个女孩可不是默默无闻之辈。
她出身名门,是江苏吴江殷家人,祖父是举人,父亲是秀才,擅长丹青。
殷明竹自幼受到父亲熏陶,在绘画上颇有天赋,她在学校时性子活泼,敢于抛头露面,发表意见,和大家闺秀不同。
不过在她13岁的时候父亲早逝,幸好家资颇丰,她和母亲搬到上海居住。
在上海中西英文女校学习时,她展露出了多才多艺,聪颖自信的一面,有“首席校花”的名声。
踏入社会后,更是凭着爽朗的性格,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在交际场上优游自如。
但凡出现殷明竹身影的舞场、歌厅、咖啡厅等场所,必定人头济济,众星捧月似的围着她转悠。
报刊上竞相刊登她的照片,当封面作广告,一些文人还赋诗赞美。
这让她名动十里洋场,成为上海滩人人谈论的对象。
林子轩自然听说过殷明竹,不过他对上海滩的交际圈子兴趣不大,有时间不如把《射雕英雄传》的稿子赶出来呢。
相对于其他公子哥,他的确是宅了一些。
殷明竹衣装新潮,发型时髦,穿着打扮都紧跟时代潮流。
若是在后世,就是个时尚达人。
她能说会道,善于调节气氛,听说林子轩从美国归来,还和他聊起了美国的时尚话题。
这是一个性格外向的女孩子。
作为电影的女主角,林子轩非常满意,有了殷明竹的加入,就算片子再烂,恐怕也会有人进戏院观看。
在此之前,中国电影中极少有女演员出现,出现女性角色也是由男人反串演出,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
但杜予大胆的使用殷明竹,成为女主角,为后来的女演员开辟了一条出路。
看着笑靥如花的殷明竹,想着《海誓》的故事情节,林子轩有种改剧本的冲动。
有这么漂亮的女主角,却要去演那么俗套的剧情……
他随口问起殷明竹对《海誓》这部戏的看法,殷明竹觉得还不错,情节很新颖。
听到夸赞,但杜予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可是他想了很久的故事。
林子轩高估了这个时代人们对娱乐消遣的认知程度,在古装戏大行其道的时候,像《海誓》这样模仿国外电影的情节的确很有新意。
不过他看着但杜予自得的神情,还是想给他泼盆冷水,让他能有所追求。
于是,他在饭局上给两人讲了一个《上海假日》的故事。
在故事里,南洋的一个国家的公主来到上海访问,受到上海各界的欢迎,许多新闻记者都想拿到公主的独家报道。
公主受够了整日被安排的生活,在夜里偷偷溜出了饭店,遇到了一个新闻记者。
这位新闻记者认出了公主,不过为了独家报道,他并没有揭穿公主的身份,而是和一个摄影师朋友合伙,带着公主在上海四处游览,并偷偷拍下了公主的照片。
公主毫无所觉,在上海度过了一天快乐的假期。
通过这一天的接触,新闻记者发觉公主性格单纯善良,两个人产生了情愫,他不再想用公主来获得独家新闻了。
最后他把那些照片归还给了公主,留作纪念。
两个人因为身份的差距不能在一起,只在上海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但杜予和殷明竹两人听得愣住了,不得不承认,和这个故事比起来,《海誓》实在是太俗套了。
第二十二章出名要趁早
林子轩讲述的正是五十年代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
这无疑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赫本因此成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成为公主的代名词。
当你想到公主的时候,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出赫本的形象。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时间跨度很小,可却让人回味悠长。
这是一个如童话般的故事,一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