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发状况一片混乱时,再也不能整合队伍、重振士气,不能说他们无能,只能说曹仁太能干了。他就像是《三体》里的大史,给人一种有他在就不会死的安全感。
官渡大战前夕,袁绍军客将刘备在曹军后方埋下一颗钉子。曹仁无惧袁绍大兵压境果断出击,痛扁刘备,确保大后方和粮道的安全并焚烧了袁绍军的运粮车。
赤壁之战后,曹军转为战略防守。曹仁驻守南郡主持东、南两大战线的工作,同时面对关羽和周瑜的威胁,真不知道当时有没有比这更难的工作了。鼎盛时期的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都搞不定的孙刘联军,此时已经今非昔比,实力大增。这让曹仁怎么守?如果不是看了马伯庸先生根据军事地理做出的考证我简直怀疑曹操是把曹仁当神(pao)仙(hui)了。
马伯庸先生根据曹军几路将领守路不守城的布防得出了曹仁的任务只是尽可能拖延时间以方便曹操重新整合力量,一旦扛不住随时跑路的结论,在下深为信服。
没有硬性指标,能守多久守多久,换了一般人只要感受到危险也就撤了。可曹仁愣是打出了奇迹。
先说周瑜,他率领数万大军(比赤壁之战时东吴出动的人马还多)攻打南郡,而且为了显示孙刘联军的团结还用两千士兵换了张飞和刘备军的一千士兵听从他的调遣。最绝的是他派甘宁领一千人马去偷袭益州牧刘璋的地盘夷陵,充分暴露了周瑜对蜀地的垂涎三尺。
大家都知道,蜀地对于孙刘两家来说是梦寐以求。对曹家来说一时半会儿根本顾不上。曹仁恰恰利用周瑜的思维定势,率骑兵直奔夷陵突袭甘宁。周瑜非常被动,只好亲自去救援。看起来曹仁是损失了一些人马,但他的部队是骑兵,一来一回耽误不了多少功夫儿,等于拿周瑜溜腿儿争取最宝贵的时间。等到周瑜折返回来,曹仁又派牛金只带三百敢死队出击。牛金所部迅速被包围,曹仁不顾劝阻亲自领兵救援,带回牛金后曹仁再次杀入重围将其他敢死队员全部救回。
这是曹仁一生中最具英雄气概的一场战斗,也是偶尔有人赞扬曹仁时的首要论据。但曹仁冒这么大风险显然不是为了耍帅。
先派人去冒险,再亲自冒险去救援,曹仁的目的在于渲染一种不抛弃不放弃大家都是好兄弟的气氛,把自己的威望提升至顶点以鼓舞士气,使部下愿效死力。虽然是耍心眼,但却令人敬佩。因为第一,他完全可以不冒这个风险,寡不敌众,敌军指挥官又是周瑜,跑了一点也不丢人。第二,亲自上阵全身而退,还能一个不落的把部下救回,这身手比他的同事夏侯渊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再说关羽,武圣人兵绝北道,让曹家的援军无法通过。什么徐晃、乐进、文聘通通进不来,好不容易有一个不要命的,身先士卒的李通历尽千辛万苦一步步接近了曹仁的被包围圈还病死了。
此时曹仁已经坚守南郡一年多了,大大超过了曹操的预期,给曹家重新整合力量争取了充足的时间。趁着李通所部还在,见好就收,退保曹家真正在意的据点樊城。
南郡之战的精彩程度和深远影响不亚于官渡、赤壁和夷陵的三大战役。孙家得到了南郡,然而周瑜在此战身受重伤,以致斜阳欲落去一望暗销魂。继任大都督的鲁肃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力主将南临长江、北靠汉水、东逼武昌、西控巴蜀的南郡借给了关羽。所谓“借荆州”,以及后来的“大意失荆州”实际上指的只是荆州九郡中最重要的的南郡。关羽在南郡之战中出力甚巨,却成了负债者,孙权又整天催着还债,双方的心理都不平衡,反目成仇的种子就此种下。如果曹仁迅速撤退,关羽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南郡当然就是东吴的地盘,孙刘联盟便不会破裂地那么迅速又那么可悲。
曹仁退保樊城后,宛城守将侯音叛曹响应关羽。曹仁用了两个月攻下宛城,同月,西线主帅夏侯渊战死,刘备称孤道寡气贯长虹,正所谓野百合也会有春天。关羽在南郡龙骧虎步,虎视眈眈,准备让曹仁变成第二个夏侯渊。
曹仁没有时间安抚,为保障樊城的安全,在宛城发动了大屠杀。看起来曹仁屠宛城是恃强凌弱,但仔细想想,有关羽在身后磨刀霍霍,曹仁不可能把队伍都拉到宛城,而且必须留重兵把守,自己率领少量部队去后院灭火。腹背受敌还能速战速决清理门户,曹魏第一将名至实归。但是,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屠城都是不可抹去的污点,所以尽管能力上曹仁与关羽不相上下甚至只高不低,但关羽是武圣人财神关圣帝君,曹仁就只能是名将。
樊城之战中,一生力挽狂澜,独当一面的名将曹仁在巅峰时期的武圣人面前终于独木难支。于禁、庞德率领三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关羽水淹七军。有人说水淹七军只是偶然地爆发洪水,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君不见,五子良将中资格最老,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的于禁为何会投降?君不见一地肝胆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的庞德何以被斩杀?君不见,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的曹操为何到了考虑迁都的地步?
洪水一来,关羽军团就登上战船发动强攻,退一万步来说,至少关羽为洪水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并加以利用。这是实打实的天气预报能力和卓越的军事才华,所以才有了几乎是专门用来形容他的那个成语——威震华夏。
在神一样的对手和巨大的洪涝灾害面前,曹仁的选择是不撤退,不投降,死扛。
哪怕没有队友,哪怕城池快要被泡烂,哪怕连那个英明神武的主公都想到了退缩,曹仁及其麾下将士都没有一个人投降。
艾尔撒·舒卡莱特说:“我的败北就是公会的败北,我是公会的堡垒。”这也是曹仁的心声吧——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古往今来,在洪水和神将的夹攻之下能够坚守住城池的守将,我所知道的仅有曹仁一人。曹仁的坚守换来了巨大回报:孙刘联盟终于破裂,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一千八百年来,理想主义者痛恨孙吴的背信弃义,现实主义者嘲讽关羽的傲慢与偏见。此战的最大受益者正是曹仁。
关羽丢了荆州,并在这一年被杀,刘备集团的远大前程终成泡影。
吕蒙夺了荆州,也在这一年神秘死去,孙权集团对盟友的不仁不义昭然于天下。
曹仁守住了樊城,曹操集团重新由被动转为主动。
可以说,曹仁是一个给三国历史改道儿的人。
结局(以去世时间早晚为顺序)
公元210年,四十岁的曹纯死亡,死因不详,留给儿子的食邑只有三百户。
曹纯的死亡距离捕获刘备的两位小姐,仅仅两年。(笔者只是陈述事实,并感慨他的英年早逝。并没有暗示什么。)
曹纯死后,虎豹骑总指挥一职再也没有合适的人选,曹操只好亲自担当。曹纯的儿子做到领军将军,没什么作为。
公元223年,曹仁以位极人臣的大司马职位去世,留给儿子三千五百户的食邑。在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曹仁又清理过两个没什么分量的敌人,威震东南,也寂寞于东南,也许这便是一个名将最好的结局吧。
曹仁的儿子曹泰做到镇东将军,打过一次败仗后没什么作为。
公元232年,曹洪去世。在此之前六年曹洪曾一度被曹丕下狱论死。在卞太后的解救之下仍然被削爵、免官、抄家、贬为庶民。表面上的原因是当初曹丕找曹洪借钱被拒绝。实际上应该是因为真性情的曹洪死看不上曹丕的“贱人就是矫情”。这一年曹丕去世,曹睿即位后立刻给曹洪平反,虽然食邑没有恢复到当年的两千一百户,仅有一千户。可曹洪又不是《红楼梦》中的焦大,他在意的只是精神追求——落难时他没有对曹丕说过一句软话,老子就这样,爱咋咋地。
曹操去世后的十二年里,曹洪便以高冷山爵士的姿态存活于世,再也没有人可以领导他。这是绝世的兄弟,也是绝世的君臣。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说,“世间已无张居正”。我说:“世间已无曹子廉”。
曹洪的子孙只继承了爵位,文官武将通通的不是。
建安风骨,终成绝响。
二、新一代军事家曹休、曹真的冰与火之歌
曹丕没怎么吃过特权阶层的苦头,他对士族的印象更多的是一张张彬彬有礼沁人心脾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温暖笑脸,比那些粗俗的叔叔们要亲切得多。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如果不想那么累,就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麻烦留给后人——朕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曹丕让老一代庶族地主革命家的儿子们坐冷板凳,尤其是头号庶族地主革命家曹操的其他儿子们,连冷板凳都没得坐。然后曹丕把行政托付给特权阶层的代表人物陈群、司马懿。把军队最高指挥权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曹休、曹真。
出身
曹休,子文烈,生父不详,尚书令曹鼎之孙,曹洪之侄。年少丧父,携母亲投奔受过其祖父恩惠的吴郡太守,因而在吴郡生活过一段时间。曹操起兵后,曹休辗转千里前来效力,被曹操称赞为“吾家千里驹”。被安排与曹丕同吃同住,并成为虎豹骑的一名中层指挥官。
曹真,字子丹,其父曹邵为曹操族弟(同一个高祖父不同曾祖父的弟弟),在为曹操招募士兵时被杀,曹操出于怜悯,也让曹真与曹丕同吃同住。不久曹真因为近距离射杀大老虎的神勇得到曹操赞扬,成为虎豹骑的另一名中层指挥官。(根据考古学成果,虎豹骑实际分为**和豹骑,曹休和曹真便是曹纯大队长领导下的两名中队长。)
曹休、曹真与曹丕的同居经历成全了彼此。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这段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削弱了曹家将,葬送了曹魏帝国。
功勋
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今陕西西南部),另派将军吴兰攻击下辨(今甘肃成西县)。曹休作为实际上的统帅征讨吴兰。由于刘备的战略重点在汉中,只好派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