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崛起-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君,奴婢虽身体残缺,但也知道一个‘义’字。

公主曾是奴婢的主人,奴婢又怎可能背叛她?杨君此次,是为了公主而去冒险。奴婢就算担些风险,又算得什么?只要公主好,奴婢就满足了!若是杨君能够与公主喜结良缘,到时候奴婢就算是死了。也会开心……所以,请杨君不必管奴婢。”

不愧是历史上历史上被李隆基看重的心腹。

别的不说,就这份忠诚,换做杨守文也会对他信任有加。

杨守文没有再说什么,只朝着高力士点点头。“放心吧,哪怕我拼着这条命,也要让公主回心转意。”

高力士脸上,顿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也没有再赘言,转身继续领路。

这东城的通道,幽森而漫长。两人一前一后,来到了承福门外,高力士取出腰牌,递给了看守承福门的卫士,然后摆手示意杨守文离开。杨守文朝他点了点头。迈步从城门的缝隙走了出去。当他走到城外,猛然停下脚步,回身看过去。

那城门下的灯火昏暗,光线不甚清楚。

杨守文依稀看到了高力士站在门内,那张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

++++++++++++++++++++++++++++

心里,突然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为了劝说一个人回心转意,而让更多的人身陷险境?真的可以吗?

杨守文觉得自己的脑袋一下子混乱起来。

他站在承福门外,犹豫不决。不过,已经到了这一步。他好像也没有别的退路了。

想到这里,杨守文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

迈步朝前走,远远的。可以看到洛水河岸。

杨守文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到码头上,却见迎面走来了杨从义和杨存忠父子两人。

杨从义把一件黑色的大袍递给杨守文,低声道:“郎君,城里情况有变,恐怕无法从城门离开。不过阿郎已经有了安排。沈庆之在天津桥等候,咱们随他出城。”

回到洛阳后,杨守文是第一次见到杨存忠。

有几个月没见他了,他看上去个头没什么大变化,但是体型却显得粗壮了很多。

与杨从义不同,杨存忠上前,躬身道:“阿郎,请随我来。”

杨从义称呼杨承烈为‘阿郎’,那是因为他的年龄,称呼杨承烈做阿郎更合适一些。而杨存忠不同,从一开始,他就视杨守文为主人,故而依旧称呼杨守文‘阿郎’。

杨守文也没有任何迟疑,点了点头,从杨从义手中接过了大袍,便披在身上。

那大袍的领口很高,正好可以遮住杨守文的脸。

同时,杨存忠还递过来了一顶帷帽,彻底把杨守文的样貌遮掩起来。

两个人领着杨守文走到了天津桥头,与明礼汇合。

“我已经让人盯着沈庆之了,他今天很老实,不会耍什么花招。”

由于杨从义和杨存忠是铜马陌的人,所以并不适合露面。杨守文的行为,说实话有点犯忌讳。如果再把铜马陌的人扯出来,弄不好杨家上下,都要跟着遭殃。

所以,监视沈庆之,以及和沈庆之接触的任务,就落到了明礼身上。

++++++++++++++++++++++++++++++++++

“你们,怎么才来?”

沈庆之看到明礼的时候,夜禁马上就要开始。

街角的街鼓已经开始敲响,如果鼓声落下,被人发现他在大街上走动,可就麻烦了。

所以他看到明礼带着一个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人走过来,忙迎上去。

“都安排好了?”

明礼沉声问道。

沈庆之苦着脸回答:“祖宗诶,我虽然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但也知道你们不好惹。

我还想活着,又怎么会怠慢?

先上船,咱们这就出发……如果再晚一些,恐怕就不好办了。”

明礼点点头,扭头对杨守文道:“公子放心,城外我们已经安排了人接应,请公子保重。”

杨守文没有说话,只冲他点了点头。

明礼这才又转身对沈庆之道:“安全护送公子出城,自然少不得你的好处。若是你敢耍花招,我可以保证,你一家上下四十三口人,一个都别想活,明白吗?”

沈庆之直搓牙花子,苦笑道:“大老爷放心,我真不敢耍花招。”

说着,他躬身一揖,请杨守文沿着桥走下来,在桥下登上了一艘小船。

“公子,保重。”

明礼在岸上,与杨守文再次道别。

杨守文冲他拱了拱手,便坐下来,又朝着沈庆之伸出手,用手指头点了点他,那意思是说:“开船。”

咚…咚…咚…咚——

街鼓声再次响起,已经是第五轮了。

沈庆之不敢耽搁,忙摆手示意船夫开船。

小船在鼓声中,沿着宽阔的洛水河道东去,很快的,便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PS:  今天,大概会是五更吧……我不知道,我会尽力!!!

第四百六十八章 从此世上无安乐(八)

神都洛阳,共有六道水门,是连接城内外河渠的必经之所。

而其中洛水水门属于军方专用的水门,不受雒阳令所辖,归属于左右金吾卫看守。

每天,会有船只自洛水水门进出,但全部是军方的船只。

这些船会运送辎重等各种物品出入洛阳,而且不受时间限制。白天,洛水主要是商用为多,但是到了晚上,基本上就被左右金吾卫所属的船只所控制。

过了戌时之后,又下起了小雨。

杨守文坐在船上,就见沈庆之指挥着船只混入军船的队伍之后,神不知鬼不觉来到水门下。沈庆之朝看守水门的卫士打了一个手势,那卫士便立刻开闸放行。

双方甚至没有任何语言的交流,一切都在那手势之中。

杨守文心中不禁惊讶,但并没有开口。

他坐在船上,循着洛水驶出了洛阳城,又行进了大约三五里之后,就见岸边有人举着火把晃动。

“靠岸,靠岸!”

沈庆之连忙让船夫靠岸,然后扭头道:“公子,咱们到了。”

杨守文点点头,起身跃上了河岸。

岸边,有两个黑衣人牵马等候,见杨守文上岸,忙快步迎上前来。

“你们回去吧,告诉老爹,不用挂念我。”

杨守文认得那两人,正是他从长洲到来的江湖人。

八角山一战,十三个江湖人只活下来四个,不过都跟随着杨守文,进入了铜马陌。

那两人点点头,“公子保重。”

杨守文没有再废话,牵过马来搬鞍认镫,跨坐马上,而后拨转马头,便扬长而去。

两个江湖人也没有逗留,纷纷上马离去。

可是。在船上的沈庆之却没由来心里一咯噔。

他好像想到了那个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的人是谁……可是,又感觉着有些不太可能。按道理说,他应该被关在东城狱!那可是东城狱啊!正经的皇家诏狱,守卫森严。可如果不是他?为什么我会有如此熟悉的感觉?绝对就是那个人!

沈庆之想到这里。顿时脸色大变。

如果真的是那个人的话……沈庆之顿时有一种快要‘大祸临头’的感觉,脸色变得煞白。

“回去,立刻回去!”

他对船夫连声喊喝,那船夫有些奇怪的看了他一眼,虽然不明白他为何如此。可还是顺从的划桨倒船,朝洛阳方向驶去。站在船首,沈庆之看着漆黑的夜色,不知为何,心里冰寒。必须要马上回去做出安排,否则可能真的要有大麻烦了!

+++++++++++++++++++++++++++++++++++++++

那恼人的秋雨绵绵,虽不大,却让人感到有些烦躁。

由于这场雨已经下了一整天的时间,所以道路显得有些泥泞,在黑夜里也变得更加难行。

杨守文胯下这匹马不是大金。只是一匹突厥马。

个头不大,但是重心很稳,耐力也很好。

太微宫又叫上清宫,始建于乾封元年,也就是公元666年。

相传,道教始祖老子是东周守藏室的负责人,一直居住在洛阳城中。公元前520年,周王朝内外交困,守藏室的图书典籍更被王子朝偷偷运送到了楚国。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周王朝早已风雨飘摇。老子见周王朝衰落。而守藏室里的图书也都没有了,他这守藏官便等于失业了……于是,便搬出洛阳,在北邙山的翠云峰上结庐炼丹。从此不再去过问朝堂上的事情,一心求道,寻找那长生之术。

后来,老子悟道,决意西出函谷。

于是,他就来到翠云谷。把正在吃草的青牛牵上。

青牛眼见要离开翠云谷,心生不舍,便冲着西方吼叫了三声,于是演变成为‘青牛吼峪’的典故。

早在隋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在翠云峰上建立道观,纪念老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翠云峰下建了一座道观,说是当年老子拴牛的地方……

唐高宗追尊老子李耳为玄元皇帝,已彰显其血统高贵,于是命人修建改造了道观,并敕命‘上清宫’,也叫做老君庙。为表示对老子的尊崇,高宗皇帝还派遣当时洛阳大弘道观的住持法师郭行真真人前往毫州,也就是后世的河南鹿邑,向老子致祭。郭行真返回洛阳之后,高宗皇帝又一次下旨,该上清宫为‘太微宫’。

这翠云峰,位于神都西北十里左右,坐落在北邙山中,也是神都北郊的制高点。

这里山虽然不高,但地势险峻。

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苍翠若云,故而有‘翠云’之名。

由于李唐皇室把老子李耳尊为先祖,所以太微宫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皇家道观。

哪怕是武则天登基之后,对太微宫的供奉也没有降低过,甚至尤胜从前。

杨守文纵马在雨夜中疾驰,抵达北邙山外时,已经全身湿透。

他翻身下马,然后把那匹突厥马赶走。

“入山之后,步行三里,可见一峰,便是翠云峰。

峰下有道观,名为下清宫,也叫青牛观。要上山,需穿过青牛观,自青牛观后门出,沿山路而行,约三百六十五阶台阶,便可看到太微宫山门所在。不过,太微宫山门守卫森严,会有道士看守……所以,杨君想入太微宫,需要绕过太微宫山门,自侧门进入……那里的守卫,并不是很严格,想来进入宫中容易一些。”

高力士的话语,在杨守文耳边回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