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是人们可以被说服去相信什么为真。
显然;在这种语言的「暴政”中;思想失去了支点;正义与规范也随之失去了标准。
如何摆脱语言的暴政;如何透过语言的表层去直达事物真实的层面
;这成为希腊成
熟哲学家们特别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毕生努力;也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深
厚基础。他们要求透过语言的假象;直达事物之本质;这反过来又为形而上学的讨
论铺了道路;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困惑与迷茫。直到
20 世纪才有人试图以对语言本
身的分析去取代形而上学式的思维;进而发现谈话「意义”的真实途径;这就是分
析哲学的诞生。
分析哲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及其过分的琐细
;使其自身与大多数知识分子远相隔
离;这种封闭性阻挠了其生命力的滋长。人们嘲笑说;一个分析哲学家就像是一辈
子擦眼镜而从不戴上眼镜去看世界的人。虽然是在分析哲学的基础上构筑其「语
理分析”; 李天命博士似有更大的野心。他无意像分析哲学家那样去擦一辈子眼镜;
不满于那种被称作「纯学术”的「研究”
; 而是要直面哲学的根本;去进行深具现
实性和参与性的哲学「思辩”(思考与论辩;而非「思辨”'speculation')。他的野心
是大的;他要同苏格拉底那样将哲学当作生命的实践
:对思考艺术的探究本身就是
思考的过程;对思考艺术的运用就是用思想去论辩。在他心目中;西方圣哲苏格拉
底是哲学家的最高典范。(笔者读博士时专攻的是希腊哲学;对此观点颇有同感。)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与语言的暴政抗争;但这并没有使他免于成为这种暴政的
牺牲品。自他之后;语言的暴政没有因时代的演进而消失;反而因为政治强权、意识
形态以及商业文化的多重钳制而变得更加多样和更具强制性。顺着这里所倡导的
语理分析;即便我们并不能全然摆脱各种语言假象的强制
;但至少可以为我们带来
理智的满足和思想与人格的独立。帕斯卡说过:「人不过是一根芦苇;在自然界中是
最脆弱的;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此意义上;思考的艺术恰恰就是人之为人
所应掌握的艺术。
三、哲学的堕落
VS 哲学的开展
一位希腊哲学家说:「蠢人无论听到什么逻各斯都激动不已。”(赫拉克利特残
篇;DK22B87)
语言的暴政是如此深入而广泛;以致于人们在更多的时候都宁愿接受权威、习
惯、哄骗或偏见所营造的语言假象的摆布;而不去关注思考的艺术。举一个谚语为
例:「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当人们一再引述这一谚语时;其想突出的本是「友
谊”之宝贵
;却不知从逻辑意义上讲;由此而引申的结论却是「朋友亦如粪土”
(推
理如下:'大前提'金钱是粪土;'小前提'朋友值很多钱;'结论'朋友是粪土。这是个
完满的三段论推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凭藉其健全的常识(mon sense)即足以应付生活。然而;健
全的常识并不总是充分的;而且人们也并非总是能够获得健全的常识。思考的艺术
应该既能弥补常识之不足;又能为常识的可靠性提供保障或基础。在此方面;思考
的艺术需要一些专门的、甚至是极度专门的技术;而逻辑学与分析哲学在当代的
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最新的技术。
我们发现;李天命博士所宣称的对「纯学术”的反感
;并不意味着他要排除坚实而
严格的学术根据;相反;的论辩充满着坚硬的逻辑分析。他的行文是流畅而自如的;
把技术性的细节(所谓「硬”功夫
)多半留在各篇后的注释中;这可以作为其著作之
可读性的第一种解释。非专业的读者可以略去那些注释;专业读者则不妨到其中探
个究竟;想必是不会失望的。
「技术”对一些哲学家乃至大多数分析哲学家来说意味着哲学的全部
;其贡献是
不言自明的。然而;哲学从其初始阶段起就不仅是一门技术。凭藉其哲学;柏拉图构
造了他的「理想国”并试图付诸实现。对现实的关切总是所有伟大哲学家的共同
标志;而「技术”不过是其表达关切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如果我们立志把全部身心
献给逻辑技术;那至多会成为逻辑学家而绝不会成为哲学家;而如果我们仅仅热
衷于研究某某技术的发明人或其发明过程;那无疑意味着哲学的堕落;研究者也至
多会成为人们所嘲笑的
philo…philosopher 而永远不会成为
philosopher(套用钱钟
书《围城》中的笑谈)。
这样;我们即获得了李天命著作之所以畅销的第二种解释
:他在哲学上真切地表
达了人们应当关注的价值。香港的商业文化是弥漫的;充满着无边无际的八卦味和
脂粉气;这似乎是英国殖民统治者刻意培育的一种文化。今天;面临香港人自我意
识的空前高涨;李天命博士所主张的「武质文化观”
(悍烈精神与玉碎原则)正好构
成对脂粉文化的反动;其诞生可谓是适逢其时。
当然;《李天命的思考艺术》并非专为香港人而作。既然是「思考的艺术”;其普
遍的意义即已彰明。在
1993 年下半年;该书又进入台湾最畅销书之列;成为读书界
的一件盛事。
台湾大学一位教授'台湾哲学会会长林正弘教授'指出:
「李天命堪称学术界的一个异数。”早在上学时他就不是标准意义下的好学生
;
但今天却成为香港学生最多的大学讲师;其课堂或讲演的常态是
200…300 名听众;
很多是从校外专程赶来「听道”的。由于李天命博士的贡献;香港思想界知识界的
风气明显改变;诸多弟子纷纷举起「语理分析”的大旗
;去迎击种种令人迷惑的「文
化失语”。一部以「思考艺术”为内容的严肃著作如此广受欢迎
;的确是哲学之幸
事。
1995 年
3 月于北京永定门
谈李天命的思考方法陈强立
李天命先生的名气和才华是人所共知的。他诗文俱精;且有「辩才无双”的雅号。
故在此任何赞誉之词对李先生而言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因此;本文只打算谈论一些
鲜为人注意的事情;特别是李先生阐扬独立思考及其在教育上的贡献。
李先生在上述两方面的贡献可以从他的著述、讲学以及对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广
泛影响上见其一斑。
先谈李先生的著述方面有些学者以「多产”而闻名
;显然李先生并非这类学者;
他亦不以此为目标。李先生有系统地论述思考方法的重要著作有两本
;一是一九八
一年出版的《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另一本是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李天命的思
考艺术》。
上述二书的影响力;不仅遍及香港;而且远及台湾。《语理分析》一书虽然出了四
版便在香港停止印行;但;十年来它的影响力有增无减。例如;有不少大专院校的思
考方法课程就是以此书为蓝本的。笔者在大学讲授思考方法;亦常遇到学生和朋友
问及在哪里可以买到该书以及何时再版。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受欢迎的程度在同类型论述分析和思考的严肃著作中更
是空前的。由九一年至今;短短三年间;该书已经出了十六版;并且经常名列香港十
大畅销书的榜首。不仅如此;在台湾上述二书亦受到行内有名学者的大力推介;它
们的学术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一、李天命与语理分析
《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及《李天命的思考艺术》在港台两地备受知识分子的重
视和欢迎;二者皆是严肃论述思考方法的作品;能够达到如此受欢迎的程度;这是
值得我们深思的。
究竟二者有些什么重要性呢?显然并非凡受欢迎的书都是重要的;那么;它们有否
名过其实?
在笔者看来;此二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开拓了思考方法学的新领域
;并且建构了
一个切实有用的批判思考的进路;那就是语理分析的思考方法的进路。
李先生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种思考进路的人;正如李先生自己所说:
「语理分析正
是各个不同派别的分析哲学所共用的公器。”(;初版第
75 页。)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
语理分析的进路源于分析哲学;这一点李先生已说得十分明白。
不过;李先生虽非第一个提出上述的思考进路;但据笔者所知;却是他首先有系统
地把这种思考进路提炼成为一种思考方法学;并成功通过这种方法建构出一个切
实有用的批判思维架构的。
传统上;论述思考方法多以逻辑为主。反之;李先生却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语理分析
作为思考方法学的基本环节的人。
以上的说法有没有根据呢?
我们不妨看看一些论述思考方法的书籍;如西方著名学者
W。C。 Salmon 的《逻
辑》以及
I。M。 Copi 的《逻辑概论》等
;虽然它们对语言的功能和用法都有所论及;
但重点却始终放在逻辑方面。
例如;Salmon 在唯一论及语言与思考的关系的一章里这样说:「为了要恰当地处
理论证起见;我们必须密切注意语言的性质;因为论证乃述句所组成;它是一种语
文项目。由于语言是一种很复杂的工具;因此;单是语言的运用本身;就已可能有错
误发生。这一章所要讨论的是语言的一些重要问题
;这些问题对于论证的逻辑正确
性与不正确性;有直接的影响。”
(《逻辑》;第四章。)
由此可见;对于
Salmon 这类思考方法学家而言;分析语言以及有关的进路只具
有辅助及补充性的地位。他们并未意识到语理分析实乃思考方法学的基础部门
;更
遑论有系统地把这个进路的方法和原则建构出来。
反观李氏;早在《语理分析》一书就已清楚地确立了语理分析作为思考方法学之
起点的地位了。
二、从语理分析到语害批判
语理分析源于分析哲学;李天命先生则把这种思考进路提炼成为思考方法学的基
本环节;并通过这种方法建构出一个有实效价值的批判思维架构
;这是李先生对思
考方法学的一项重要贡献。
他在《语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