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矛盾命题;唯独甲知道一个命题因逻辑矛盾就会被取消
;结果宇宙间就不可能有
矛盾命题了。
这种颠倒的想法导致甲颠倒了归谬法。
什么是归谬法呢?比方我们要论证「所有人都是欧洲人”这个断言有错谬
;我们
暂且假设这个断言为前提;推出「所有中国人都是欧洲人”的结论;再由结论有错
谬而逆推出前提有错谬。这论证过程即采用了归谬法'注'11 。归谬法是一种简单易
明的论证方法或推理方法;中学数学都常使用。逻辑家数学家要证明某个假设有矛
盾(矛盾乃典型错谬)的时候;往往采用此法;就是从假设推出矛盾的结论;再由结论
有矛盾而反推出该假设(前提)有矛盾。
现在甲把这种推理方法刚好颠倒过来;认为前提涵蕴矛盾结论并不表示前提本
身有矛盾;因为从前提推出来的那个作为结论的述句既有矛盾;便可以取消:「这述
句是矛盾的;是假的;故可以取消”甲说。'注'12
这是一种匪夷所思的颠倒思路。正常思路是这样想的:
「从‘所有人都是欧洲人’可推出‘所有中国人都是欧洲人’
;由结论有错谬可
逆推出前提有错谬。”颠倒思路却是这个样子的:「从‘所有人都是欧洲人’可推
出‘所有中国人都是欧洲人’
。结论既有错谬;故可以取消;既被取消了
;就不会影
响前提;因此不能证明前提有错谬。”
这种惊世骇俗的「颠倒归谬法”
;会使全世界的逻辑家和数学家头痛不已。如上所
述;逻辑家数学家要证明某个假设有矛盾时;常会试行从那假设推出矛盾命题;但
如今矛盾命题「因逻辑矛盾而被取消
;又如何能构成一矛盾命题呢?”这确是一个
难以取消的头痛问题。
《思辩与宗教》给甲这种闻所未闻的推理取名叫「颠倒逻辑”
;甲在《评》文里
表现得异常愤怒。其实改个称号也行;譬如把「颠倒”二字颠倒过来;叫「倒颠逻辑”;
亦可。
【附带一提;甲说:「笔者没有研究逻辑和思想方法;只懂一点皮毛;但从皮毛来看;
也发觉‘思’文是一篇无法令人读得明的文章”
。要注意的是;甲所说的「没有研
究逻辑和思想方法”这句话虽明显为真;但「只懂一点皮毛”这个说法却是自我
估计过高了。逻辑可没有倒颠逻辑那样的「皮毛”呢。
倒颠逻辑不是逻辑的皮毛;倒颠逻辑根本不是逻辑。】
三、三妄
甲宣称《思辩与宗教》有「三度'道'板斧”。从下文的分析可见;甲的说法全属虚
妄。
(A)标准妄
期待自己的女朋友变成美人;不如期待有个美人成为自己的女朋友。
凭什么标准断定前一期待不如后一期待?答曰:以积极性为准前者无所作为;后
者进取。
但是凭什么标准采取上述的标准呢?答曰:以前景为准无所作为者没有希望;进
取者大有希望。
可是又凭什么标准接受这个「标准的标准”呢?。。。。。。
以上的问答显示;若要追问标准;总「可以”没完没了、一直追问下去的;关键在
于对当时的情况来说有没有追问标准的必要。比如立法机构为老人救济金订立如
何算是「老人”的标准;那就是有必要的;可防止未老先衰的人一股脑儿跑来领取
救济金。反之;当动物园的告示牌声明笼里的蛇有毒;会毒死人;这时如果批评该告
示「没有先列明何谓‘死人’的标准”;那却是一种愚蠢的批评了。
分辨一个人是否愚蠢的标准之一;正是观察他是否在无须追问标准的情况下追
问标准。
甲声称《思辩与宗教》的第一道板斧就是「先把批判标准模糊化”
。这是什么意
思呢?甲说:「如果想批判他人;先要列明何谓‘是’、‘非’、‘对’、‘错’的标准”
;
亦即先要回答(甲问)「何谓‘真’
?何谓‘假’呢
?”这种问题;不然的话
;所作的
批判便会「自动溃退”
'注'13 。甲说:「其实‘盲辩论’者
'指《思辩与宗教》的作
者'在还未谈到论题时;已经输定了;因为他连拿去批判的标准也无交代”。
现在批判甲这种论调。
(1) 滥索标准以理性和事实为判断是非对错的依归;这是文明人的共识'注'14。
「是就说是;非就说非;那便是真;是却说非;非却说是;那便是假”;这是亚里士多
德关于真理的经典界定'注'15 。诸如此类的「批判标准”
'注'16;若要在进行批判时
拿来先唸一遍;有何难哉?但有什么必要这样做?古往今来一切批判性的言论有哪
些是先列明了是非对错的标准或真理标准的?试想一个小学生把乘数算错了;或
一个中学生把归谬法颠倒了;被老师批评;却反指老师「连拿去批判的标准也无交
代”;这样的回应是不是强词搪塞、逃避问题的狡辩?
(2) 自掘陷阱据上所论;可知「如要批判先给标准;否则还未谈到论题就已经输
定了;自动溃退了”这种论调;实属妄见。姑名之曰「标准妄”。在《评》文里;标准
妄有自掘陷阱的特性;因为《评》文本身并没有「先列明何谓‘是’、‘非’、‘对’、
‘错’的标准”;并没有回答「何谓‘真’?何谓‘假’呢?”的问题;所以按照其
自定的标准;《评》文「在还未谈到论题时;已经输定了”;「自动溃退”了溃退
到自掘的陷阱里面去了。
(B)断章妄
头脑糊涂的人;只知道自己说了话;却不知道所说的话有没有漏洞。这种人最害怕
逐点分析会使他们的错漏纤毫毕现。
当他们说了错漏百出的话时;如果只给以笼统的批评;就只能评之为(例如)「错漏
百出”;但如果逐点分析
;则可揭出(比方说)其中第一句话自相矛盾;第二句话以偏
概全;第三句话犯了偷换论题的谬误。。。。。。这么一来;那种种不同的破绽就无所遁形
了。
《思辩与宗教》逐点分析、逐点批判了甲的论调
;揭示其中有「概念错乱”、「颠
倒逻辑”、「胡混推理”等等弊病。
甲无法作出针锋相对的辩护;就把逐点分析说成是「拆散一段完整说话”
(并称之
为批判者的「第二度板斧”);认为批判者「断章取义”。甲说:《思辩与宗教》「先
曲解一番人家的意思”;「把原是清楚的意思;安排成不清楚”。此言是否属实?
甲的错谬在于把逐点分析和断章取义混淆;说别人断章取义但却完全指不出别
人到底歪曲了什么原文原义。这一类的谬妄;让我们名之为「断章妄”
。兹申论如后。
有的人从「断章取义”的「断”字着眼
;以为将原文的一部分「断”开来征引便
是断章取义。这是对「断章取义”的一种望文生义的曲解
;其荒谬程度不低于把「交
头接耳”了解为某种非常吃亏的举动:把自己的头交了出去;只接回来一只耳朵。
其实任何征引都必须将原文的一部分「断”开来的(除非全部转载)。每逢征引就
全篇甚至全书征引一遍;那恐怕并不明智;因为一来浪费纸张;二来侵犯版权;三来
读者不见得会有兴趣;尤其征引像甲所生产的那一类言论。
然则怎样才算断章取义;怎样不算断章取义呢?
假设我说:「古人以为地球是平的;现代人都知道这个看法不对。”而你说:「李天
命说‘地球是平的’
。”那就是断章取义
。但如果你说:「李天命说‘古人以为地球
是平的’。”那就没有断章取义虽然你「拆散一段完整说话”而没有把「现代人。。。。。。”
这一句也一起征引。简言之;断章取义与否;关键系于有没有歪曲原义。
要是能够给出确凿的证据;指明原文原义如何被歪曲了;从而将混淆视听之徒的
痛脚抓住、钉住
;钉在耻辱柱上;那确是一件不容错过的赏心乐事。我是不会拒绝这
种乐事的。前面「语理盲”那一节之所以不厌其烦
;把拙作一大段征引一次;就是为
了让大家了解一下甲那种专把关键句子漏掉的、「独具慧眼”或「一眼开一眼闭”
的引述是什么样子的。相反;甲看来厚道得很;不喜欢抓住别人的痛脚不放。他只是
口头上怨对方断章取义;实际上却没有指出自己的原文有哪一段、哪一句、哪一
个字被歪曲了原义。为什么如此宽容;只空说一下对方「先曲解一番人家的意思”、
「把原是清楚的意思;安排成不清楚”;却没有把自己的原文征引出来;让大家看看
那个「原是清楚的意思”?这么轻而易举就能钉死论敌;何以舍此不为;客气如斯?
这样逼问其实是很残忍的。一个人双手掩面;说摄影师把他的脸扭曲了;「把原是
好看的脸安排成丑陋”。你问他为什么不拿开自己的手;让大家观赏一下那张「原
是好看的脸”呢?这样逼问就是十分残酷的了不是因为他的脸本来丑陋;而是因
为他原来是没有脸的。
(C)不相干妄
曲解相干性;把不相干的当做相干的;或把相干的当做不相干的;这样的谬妄;且称
之为「不相干妄”。
甲说《思辩与宗教》的第三道板斧就是「讲些不相干的例子和判断来混淆视听”
。
实情是怎样的呢?《思辩与宗教》采用「反例法”(method of counter…example)来
论证;甲却声称那是「利用举不相干的例来放烟幕
。但凡受过思想训练的人;都知道
举例顶多可让读者增强联想去理解一些抽像的推论;却不能作为论辩的理
由”。'注'17
这个说法暴露了甲全然不了解举例的相干性。著名的雄辩者如西方圣哲苏格拉
底;固然会得在辩论时以举例作理由;一般的辩论队成员也懂得这个辩论要诀。下
面就用反例法来驳斥「举例不能作为论辩的理由”这个论调。'注'18
符号逻辑有一条表述反例法的简单定理:
即使没有学过符号逻辑也不要紧;只要知道这定理的涵义就行。这定理表示:一个
反例便足以推翻一个全称命题。譬如辩题是「所有人都孝顺父母”;此全称命题一
碰到「不孝的人”这种例子(该全称命题的反例)就会被推翻。换言之;举出一个不
孝的人即构成了「驳倒该全称命题”的充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