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 思考方法翘楚
不过;李天命的主力并非用在文学创作上;写诗只是他的「副业” ;他因而有「业余
诗人”之称 '注'16。虽然这位「业余诗人”的「业余”比起一些「专业诗人”的「专
业”不知高明多少倍 正如其理论文章的艺术性比起一些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不知
高出多少倍但看来他始终是「志不在诗”。李氏的「招牌”、「标帜”;是思考方
法;尤其是思考方法的基础部门:语理分析。如伍栋英先生指出:
「李天命先生是第一
位尝试把语理分析净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将之建构成为思考方法学之最基
本环节的人。”'注'17
李氏给思考方法所提出的架构;在香港各大专院校讲授思考方法的人当中;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讲者都以李氏提出的架构为蓝本'注'18。而李氏所界定的
一些方法学概念(例如「空废命题”、「封闭(陈述)系统”等概念);往往很快便会在
大专学生、知识分子之间流传。如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吴敏伦医生;在讨论特异现
象时;便表明自己是援用了李氏厘定的一些方法学概念去表述特异现象的研究守
则的'注'19。
当然;精研思考的方法并不等于擅长思考的运用 ;犹如优秀的教练并不等于优秀
的运动员。但李氏则同时精于思考的方法和长于思考的运用。在报章杂志上;对李
氏每有「观念清晰与思考精密;为众人所推许”'注'20之类的描写;李氏在这方面
的权威地位;可说实至名归。岑逸飞先生在其《信报》专栏上进行论战之际 ;亦不忘
援引李氏之言作为印证:「遇见精于思考方法的李天命兄;他说关于这问题(日皇裕
仁是否有罪)的争论;他判定我是胜方。难得他支持。”'注'21(按岑氏此说并没有犯诉
诸权威的谬误;他在论战当中已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论据。)
(C) 辩才无双
苏格拉底以思考和辩论为哲学家的天职。李天命不只精于思考;而且长于演辩。其
在讲坛上的风采;可称无与匹敌。恺令在《七好文集》里这样记述初听李氏「思考
与智慧”讲座时的经验 :「未听过李博士的演讲;没想到如此拥挤;我想准时到达便
可以;一到会场吓了一跳;容纳得三四百人的礼堂;挤得水泄不通;许多听众没有座
位;只好站着。。。。。。他的讲座确实吸引;最后十五分钟让听众发问。他的回答妙语连珠;
难怪这么多人闻风而至。”'注'22
比演讲的难度更高得多;更需要机智、敏锐和意志力的;是在台上进行单对单的公
开辩论(试设身处地;想像一下在千百观众面前进行不是队与队而是单对单的、而
且还要正式分出胜负的辩论;那需要何等勇气和自信;需要何等坚强的意志)。众所
周知;李天命辩才无碍;年前与韩那(Michael Horner )的一场著名的辩论:《神不存
在?!哲学家李天命智斗神学家韩那》'注'23;在宗教界和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轰
动一时。韩那在世界各地进行挑战性的巡回辩论;从未输过;这次却被李氏以双倍
票数压倒。即使不同意李氏的论点的教徒如郑志诚先生;也不得不同意:「李天命那
干云的豪气。。。。。。从始至终的极度自信。。。。。。谦虚的表态。。。。。。无可否认;他是把握到取
分的窍门。”'注'24而《明报月刊》编者则指出
:「所谓不是猛龙不过江;韩那自一
九七四年开始。。。。。。战绩彪炳。。。。。。而李天命博士则以善辩著称;且是校内最受欢迎的
哲学系讲师。故此;这场辩论吸引了
1 7 0 0 名中文大学师生出席;是中大罕见的
‘盛会’之一
。”(同'注'23)大学里只有十个八个听众的讲座是司空见惯的;对照之
下;这场辩论可说是象牙塔里最有叫座力的一次「表演”了。
辩论过后又进一步引起了一场异常瞩目的笔战;在文化圈中成为广被谈论的话
题。辩论和笔战导致一长串连锁反应:岑逸飞、荼薇、杨东川、沈智和、伍栋英、
林瑞琪、李植、秋言、清心明远、陈云根、黄孝明、郑志诚。。。。。。诸人都加入了提
出评论。其中伍栋英对战果作出综述:「评论这两次辩论和引述李天命先生之有关
言论的报章、杂志以至书籍;到目前为止已至少有二十多处。其中‘李韩之辩’是
一场公开的台上辩论;结果由现场观众投票评定李先生为胜方。至于‘李(天命)梁
(燕城)之战’则是一场笔战;据笔者所知
;在报章杂志上出现的评论亦全都认为李
先生(就论战而言)为胜方。”
'注'25
三、毁誉默然;无敌是最寂寞
(A)出招狠辣;不可一世的绝顶高手?
以上简论过李天命的诗文和思辩;现在略为澄清一些对李氏的曲解或误解。
(1)如前所述;陈云根认为李先生所授的语理分析会使学习者骄傲自大
;「仿佛手
执逻辑的尚方宝剑;逢佛杀佛;不可一世。”但其实;语理分析虽像锋利无比的兵刃;
然而没有人叫你用来乱砍乱刺。善用之还是误用之;取决于你自己的功力;跟语理
分析本身无关。正如清华君所说的:「修过李天命‘真传’的‘思考方法’
;许多人
便会被你问到口哑哑。但这并非是鼓励你抱着刁难人的态度。。。。。。(而是)帮助我们更
清晰地表达思想;从而对事情有更深入的理解。”'注'26
(2)陈君又在评论「李韩之辩”时说
:「李天命与陈鼓应用的都是过时的逻辑实证
论”(同'注'7 )。关于这个说法;现在提出以下两点批评。
第一、陈君所信的《圣经》
;比逻辑实证论「老”得多、旧得多了
;《圣经》过时
不过时呢?其实不管逻辑实证论「过时”与否
;这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是毫不相干的;
因为李先生在其辩论中根本没有应用到逻辑实证论!李先生曾著书论述过这个学
说;但「论述”不等于「应用”
;更不等于「在这次辩论中应用”
。李先生在这次辩
论中采用了分析哲学的进路;但逻辑实证论并不等于分析哲学;而只是分析哲学多
个支派中的一支。把逻辑实证论混同于分析哲学的一般进路;实是无知。
第二、若要驳斥某个论辩;关键在于能否指出其中有什么漏洞。陈君根本指不出李
先生在其论辩中有哪句话或哪些断言有漏洞;于是就利用「逻辑实证论过时”之
类不相干的说法来转移视线;结果便犯了离题的谬误。
(3)梁燕城先生声称李先生「以宗主自居”、「摆出霸主姿态”。。。。。。(见上文)。但这些
都是缺乏凭据的武断之言;梁先生根本提不出半分证据来支持那些断语。至于所
谓「(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顶高手’”(见上文);那更是无中生有的杜撰。
李先生在有关的文章里只说过: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对方就溃不成军的;那是高手。
若能令对方不但溃不成军;而且没有退路;即是说一出手就连对方的后路
都全数封杀的;那是高手中的高手。又如果自己的‘武功’同时是无懈可击的话;
那就是绝顶的高手了。”'注'27李先生只是说「如果”一个人具备某某条件「的
话”;那么他就是绝顶高手。梁先生却由此杜撰说李天命「向天下公告自己是‘绝
顶高手’”。这种不诚实的凭空捏造;在梁先生的文章里;随手可拾。
(4)素有清誉的岑逸飞先生;在评论「李梁之战”时说:「愚见认为李兄出招狠辣;
梁兄苦苦应战。。。。。。若以武艺论英雄;出招狠辣者显然是技高一筹。”'注'28我们完全
同意岑先生的说法除了有一点保留:这里所说的「狠辣”;如改称为「犀利”;似
更贴切。李天命先生机智幽默;人所共知。荼薇以「谈笑用兵”一语来形容李氏的论
辩'注'29;可说十分恰当。有人认为李先生的定位之一就是「教主型”
(见上文);我们
则认为李先生属于「智者型”
;而且是机智幽默的智者。他喜欢开玩笑。「为李天命
笑谑”(诗人戴天语'注'30);这不单是戴先生的可能经验;而且是我们做学生时经常
都有的实际经验。我们觉得李先生的「出招”往往内含一种「犀利的笑谑”
;使人
从中有所领悟;对混沌错谬的思维方式有所警惕。
(5)岑先生又认为李天命也许是「贪玩”;在辩论时把梁燕城「玩到尽”'注'31 。
岑先生说:「一旦胜负已分;就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否则便无宗师的风范。”(同
'注'28)我们也完全同意「。。。。。。不用迫至对方跪地求饶。。。。。。”这个说法;不过要加上
一点补充说明:这个说法可能会使人误以为李先生写了多篇文章去「追杀”梁先
生;要迫至后者跪地求饶方止。但实情是:在整个论战过程中;李先生自始至终只写
过一篇文章;就不再(不屑?)一顾;如同「必杀之招”一出之后
;即可肯定对手必死无
疑;无须多看一眼。反而是其他人等(沈智和、荼薇、黄孝明
。。。。。。诸位)对梁燕城的申
辩作出了批评。例如沈智和便指出:梁先生硬把「胡混的诡辩”一词之中的「胡混”
牵强解释为「糊涂地混乱帐目或男女发生同帐的婚外性行为”
'注'32;这样的解释
实在荒谬绝伦梁先生这种惊人的「解释学”
;现在已成笑柄;人们每一谈起就忍俊
不住。我们认为;碰到梁先生这种水平的申辩;李先生不予理睬;恰正显示了其宗师
风范。
(B)誉高言少;惜字如金
最后想向李先生提出一些小小的意见。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如沉浮君所说
的「哲学界享负盛名的李天命博士”
'注'33;所发表的言论其实甚为稀少;可谓「誉
高言少”;两者有点不成比例。
李先生有关思考方法的文章;多年来只见在台湾《鹅湖杂志》和香港《明报月刊》
上发表过几篇。《鹅湖杂志》编者说
:「本刊自前期刊出李天命先生‘论分析哲学’
一文后;备受读者之推崇。。。。。。职是之故;本刊特礼请李先生多惠赐鸿篇”'注'34。但在
这个编者语刊出后;却一直再发现不到李先生「惠赐鸿篇”予该月刊(其后该刊转
载李氏已发表的作品;那是另一回事)。过了多年;才再发现李先生的文章出现于《明
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