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因为此事早就汇报过了皇帝现在才反应过来让大家很奇怪,可是司礼监的人毕竟是内臣,所以挨骂使他们的本职工作之一。不过,挨完了骂,事情也确实变得不一样了。
大家原本还想借着武昌兵变的由头,再弄掉几个东林党的封疆大吏,现在因为皇帝陛下关注起这个事情来了,并且把宗室倾覆这件事情看的很重。所以,迅速的,漂亮的解决武昌兵变已经成了目前执掌大明朝政的阉党中人的任务。
到了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无论是魏忠贤还是魏忠贤的那些手下,他们通过程绍的死亡都已经领悟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道理:如今大明朝的地方部队彻底的烂了,平叛的工作他们实际上承担不了。
那么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大明朝能够打仗并且能打胜仗的,就只有刚刚平地西南土司之乱的石柱宣抚司的土司兵秦家的白杆兵,以及每年要消耗朝廷一半以上收入的九边军队了。
可是目前的情况是,因为东虏北鞑一直不消停,所以九边军队根本就不敢乱动。而石柱的土司兵呢,也是今年年中的时候刚刚平定了西南动乱,回家才不到半年的时间。
魏忠贤和他的手下们寻摸了一溜十三招实在是找不到别的什么正经的能打的部队了。所以,白杆兵在家歇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就又要上战场了。
魏忠贤做正经事的时候还是比较靠谱的。他知道自己的手下们老本行都是“整人”,对于行军打仗他们都玩不转。正是因为有着这样清醒的认识,魏忠贤才决定任命平定了西南之乱的四川巡抚朱燮元出马挂帅。
兵部尚书,总督四川、陕西、湖广、河南、江西五省军务这样重要的职衔,魏忠贤都给了派系倾向模糊的朱燮元,可见魏忠贤把这件事情看得有多重要了。
第226章四省攻鄂3
不管是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只要是打仗那就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魏忠贤一心想要帮助天启皇帝当好大明朝这个家。所以,他站在国家这个高度上,就必须把所有的问题进行统筹考虑。
武昌兵乱这个事情,因为楚王府的覆灭,发生了楚藩灭绝这样的严重事件的原因变得重要了起来。可是,这件事情放在国家这个高度上,仍旧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公元1625年整整一年内,对于大明王朝最重要的事情仍旧是东虏的进攻,辽东的战事。
所以,无论是正在执政的阉党也好,还是那些没彻底清除干净的东林党也好,他们这一整年都是在忙活着党争和辽东的事情。
1626年正月,著名的,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宁远大捷”的大明王朝和后金女真的宁远之战正式的落下了帷幕。
这场让袁崇焕在后世被塑造成英雄人物的,著名的,被称之为大明和女真之间首次胜利的伟大战争中,作为胜利方的大明朝储存在右屯的三十万石(两万吨左右)储粮给后金当了见面礼。宁远以东,全部屯、堡的“房谷”都成了一片灰烬。河东堡、笔架山、龙宫寺、觉华岛的粮食全部被焚毁一空。觉华岛上的上万军民被杀戮。
作为战败方的后金方面,除了不到五百人的战损之外,仅仅死掉了游击二人、备御两位。
从此整个辽东地区,实实在在的把握在大明朝手中的,只剩下宁远锦州等几座孤城。周边其他的地方都成了后金女真的地盘了。
封建王朝这个东西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绵延两千多年,并且在原本的历史上,还继续往后延续了三百年左右的时间。这就说明,封建制度这套东西就像《赤色黎明》里的“陈主席”说的那样,它背后是有一套合理性的东西在支撑着它的。
今天的人看封建制度,或者说今天的持科学社会学理念的人来看待封建制度,大家会觉得封建制度这个东西其实是一套谎言体系。
封建统治者用一套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封建**,加上妖魔鬼怪佛祖神仙等封建迷信向被统治阶级灌输谎言。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互相之间用礼义廉耻等经过充分篡改的儒家学说互相忽悠。
低级别的封建统治者向高等级的封建统治者撒谎,高等级的封建统治者对低级别的封建统治者忽悠。总之,整个封建社会,就是建立在这样一套谎言基础之上的。
对于封建社会的那群统治者来说,他们做了什么不重要(这一点也确实不重要,在长期停滞的生产力水平下,怎么折腾也就那么回事儿),重要的是怎么撒谎,怎么把谎言说的比较真实,怎样能够让这个谎言在整个封建社会的谎言体系里面能够自圆其说。
袁崇焕明显就是此间高手。他在撒谎问题上已经达到专门化、专业化、艺术化的层次。以至于在你死我活的封建权力斗争中,他居然可以左右逢源,在阉党和东林党之间同样的如鱼得水。
(袁崇焕一边给魏忠贤修生祠,一边又可以冒充东林清流,两边得利。确实是高手中的高手。)
魏忠贤这个人不是个糊涂人,他虽然没有在成团成团成坨成坨的全面谎言中看到真相,但是他看待事物的眼光是现实角度的。
在魏忠贤看来,这次所谓的“宁远大捷”,肯定又是辽东军事门阀和辽东文官集团一起忽悠朝廷的产物。对于魏忠贤来说,他不需要费力气去了解战争的细节。他只需要了解辽东那边的开销就足够他进行判断的了。
打仗前,朝廷给辽东拨了不少的粮食和物资。打仗中,朝廷仍旧给辽东拨了不少的粮食和物资。打完仗了,辽东反而向朝廷要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魏忠贤又不是没有处理过打仗的事情。1625年朝廷平定了奢安之乱。朝廷当年对西南地区的军事支出就出现了大比例的下降。那可是动不动就剿灭成千上万叛贼的大战。现如今呢,辽东那边说是打了打胜仗。可是打完了这场歼敌实际上还没有五百人的大胜仗之后,辽东方面却像疯了似的向朝廷要求调拨军粮。
这几年朝廷往辽东调了多少粮食,魏忠贤心里可是有数。就是所有的,加上有的没的,各种空额空饷的账面部队,不超过十五万人的辽东军队就是打上十场这种规模的大仗,都不应该出现军粮紧缺的情况。
而且,如果真的打的是大胜仗的话,现在辽东方面向朝廷要的应该是银子和封赏,而不是疾驰火燎的向朝廷要粮食。很明显,这帮混账东西打的这场“大胜仗”,把朝廷几年来拨给辽东的几十万石的粮食给打没了。
封建制度这套谎言体系的特征就是,所有处于这套体系的人,都必须为体系内所有的谎言负责。魏忠贤就是知道真相,心里为了大明朝,为了木匠天子的家当遭受损失而感到实实在在的心疼,他也没办法揭露这个谎言。
更让人郁闷的是,魏忠贤不仅不能揭露这个谎言,作为目前明帝国的掌舵人,他还不得不帮着这群混账东西圆谎,帮着他们擦屁股,和他们一起忽悠不是那么缺心眼儿的至少有六级工水平的木工,大明朝的法人代表天启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在本职工作(木匠)之余,也是比较关系国家大事的。他听了打胜仗这样的消息,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他兴奋的颁下旨意说:“朕览塘报,贼攻宁远甚急。当被城中道将诸臣协心设法炮打火攻,贼营少退,危而得安,且运焚寺中粮米,不为贼虏之资,遍凿近岸坚冰,潜消过河之患。”
“袁崇焕血书誓众将士协心运筹师中,调度有法,满桂等捍御孤城,矢心奋勇,虽未尽歼逆虏,然已首挫凶锋。似此忠劳,朕心嘉悦。今特赐奖谕,仍著该部从优升叙,照旧供职。户、兵二部发银十万两为犒赏之资,用鼓战气。”
“其经督镇道诸臣还要大家倍加细心料理,相机接应,以为宁远声援,以固山海保障,务在万全,期奏肤功,切不可以小胜自满,仍锐意灭贼,全复疆土,庶仰雪三朝之耻,慰朕宵旰之怀。兵部马上差人前去,银随后解到。钦哉!特谕。”
第227章四省攻鄂4
同样的词汇在古代的环境里和在现代的环境里,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叛乱平定这件事情吧。在现代的环境里,叛乱平定一般指叛乱被平定了。也就是说,一场叛乱被彻底的解决了,不再会死灰复燃了之后,我们才会说叛乱平定了。不然的话,我们会说平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古代这个环境下的这个叛乱平定,指的可不是说叛乱真的就被平定了。它是指叛兵或者叛匪被打得没有进行大规模行动的能力了。
历史上,奢安之乱在1621年天启元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629年崇祯二年才结束,整整持续了十年的时间。
1622年下半年的时候,秦良玉率领的白杆兵就已经基本上将四川境内的奢崇明势力清剿干净了。不过,奢崇明的命很大,他领着一部分狗腿子,跑到了贵州境内安邦彦的地头上。
从1622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1625年中,整个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四省的能够作战的兵力,都被总督朱燮元动员了出来,配合真正的平叛主力秦良玉的白杆兵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在文官掣肘和大量猪队友包围的状态下,秦良玉一家在复兴会的物资支持下,拼尽全力的率领着白杆兵,终于在1625年年中的时候,将盘踞在贵州几个重要城市的奢崇明和安邦彦叛军击溃了。
大家可是要看清楚了,秦良玉和白杆兵是击溃了奢安联军,可不是消灭了奢安联军。可是在五省总督朱燮元和西南几省的文官们看来,叛乱就是被平定了。所以,这才有了一大批人加官进爵和秦良玉带着白杆兵回到老家修整的事情出现。
实际上呢,本来一直就在深山老林里生活着的奢崇明和安邦彦以及他们手下的叛兵们,在这次和秦良玉的作战中虽然损失不算小,但是也并没有伤筋动骨。毕竟秦良玉手下的白杆兵才五六千人,人家的人数有五六万呢。
人家虽然看着似乎是打了败仗,跑散了。实际上,那些溃散了的土司兵,从贵州的十万大山的小路上又都陆陆续续的回到了自家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