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康熙国策顾问-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喜如何不知道,三藩历来息息相关,一旦皇上开始撤藩,撤的就肯定不是自己这一路,为了保全自己,吴三桂和耿精忠都不会让自己那么轻松就走掉了,这个事情还得好好考虑考虑。

“其实王爷大可不必担心,我觉得您不如现在就给皇上写一份密函,将种种考虑都写了进去,先看看皇上又什么反应,在下看来,皇上既然动了撤藩的念头,必然还会有后手,如果皇上肯派人接管两广封地,同时派八旗兵进驻,那么撤藩的事就成了,王爷的首功是跑不了的了。现在就看王爷如何决断。”金光言说到。

这天晚上,尚可喜看来到了后半夜,又把金光言给叫了进来,让金光言给康熙皇帝写了一封密函,告知了自己的顾虑。

别看耿精忠的弟弟耿精卫对会将省亲的事以及秦有福那天对他说的东西不是很在意,也没有通过最快的手段通知耿精忠,但是并不意味着耿精忠就没有其他的渠道知道事情的经过。对于这件事,耿精忠非常重视,马上找来了谋士刘巴,与之商量对策。

用耿精忠的话来说,康熙动了撤藩的念头不但是大逆不道,还有悖皇家信誉而不顾,简直是不把他们这些为大清打天下的功臣放子眼里。

“自我父王耿继茂镇守福建以来,台湾郑氏哪里还敢到福建来找麻烦?现在康熙小子翅膀硬了,就想夺了我的福建。我弟弟那个家伙也不是个老实的,当初让他到京城去就百般不愿,现在又这么重要的消息,他还不紧不慢的,要是都靠他,搞不好我的脑袋都掉了,他人还在路上,回来就能拣个现成的王爷当着,我看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想办法自保才行!”耿精忠对撤藩的事最是不满的,因为耿精忠善于海战,一直以来,台湾的郑经都不敢在福建沿海调皮捣蛋,为了换取生活必须品和粮食,还得时不时的给耿精忠送点贿赂,比一般的属国还要老实些。习惯了这种感觉以后,耿精忠很是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认为康熙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没什么了不起的。

“王爷话是不错,但是我们也得小心为上,福建地势复杂,只要我们控制住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等诸府的要道,背靠大海,便是王爷想在福建登基也不是不行的,想那台湾郑氏,守着那么个孤岛不是也活得好好的么?若是王爷不欲撤藩,现在就该准备一二了。”与其说刘巴是个谋士,还不如说他是个马屁精来得更恰当些。耿精忠袭爵之前就是个纨绔,袭爵以后更是目中无人,这跟刘巴之流整天吹捧有很大的关系。

“你说的对!虽然我们不怕康熙,但是却也不可不防,这样,下令曾养性、白显忠、江元勋等人接管延平、邵武、福宁、建宁、汀州等府,高筑城墙,囤积粮草,另外命令水师加紧操练,随时做好攻打台湾的准备。通知郑经尽快派心腹之人到王府来一趟,我要跟他商量一下配合作战的问题。另外传令下去,待耿精卫等人一如城门就将一干人等拿下,全部给我押进大牢里去,我倒要看一看,他到底有什么不服气!”耿精忠话是这么说,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担心他弟弟会不会使出什么手段来抢了他的爵位,干脆把耿精卫给关起来,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别看耿精忠嘴上大大咧咧的,其实心里却十分紧张,他不知道康熙到底有多少底牌还没有亮出来,只能按最坏的环境考虑应对办法。按照他现在的布置,一旦完成,整个福建边进入了战争准备状态,随时准备打仗。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进入了战争准备状态,那么就意味着所有的行业都开始转入战争机制,生产力和生产力水平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接下来便会直线下滑,全面影响经济的发展。耿精忠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是他不知道康熙到底想干什么,只能被动防御。

耿精卫早年就进京为质,跟耿精忠就没见过多少面。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耿精忠这个要袭爵的长子留在京城为质子的,可是当年靖南王耿继茂身体一直不好,谁也说不清楚那一天就会蹬腿咯屁,为了彰显皇家气度,顺治皇帝当年就破例将耿精忠留在了福建,让耿精卫代替耿精忠留在京城当质子。耿精卫在京城一呆就是几十年,当然心有不满。兄弟两人平时连书信往来都很少,也难怪耿精忠要把耿精卫拿下大牢了。

三藩各有打算,都在做着准备工作,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准备工作做得最差的正是他们千防万防的康熙小皇帝。

康熙毕竟经历过的东西还少,再加上这一段时间又太顺利了。本来以为对付鳌拜有多么困难,康熙甚至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打算,谁知道不明不白冒出来了个秦有福,三言两语说动了康熙,结果异常顺利的拿下了鳌拜,成功把持了朝中大权。这一下,康熙算是迷信起了秦有福来。他那里知道,秦有福本就是个现代文盲,即不懂政治,有不懂军事,可是偏偏还看过几部电视连续剧,算是知道一点历史的轨迹,这家伙就是个小贩出身,平时做小买卖做惯了,忽悠人的水平是一等一的,凡事都能想出点歪理来,再加上秋操时二十对两千的胜利,使本来就让人看不透的秦有福更是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康熙有些不自量力,太急于求成了些,诸多因素混杂在了一起,就搞出了这么个谁也看不透的乌龙撤藩事件,偏偏还就是这么个乌龙事件经过几位藩王和他们的谋士分析以后判断,认为这是康熙发出的战争信号。理所当然的,既然康熙敢先发出这个信号,说明康熙已经准备好了,几位藩王谁敢不小心戒备?特别是耿精忠,已经将福建转入了战争机制。如果他知道康熙根本就是被秦有福给忽悠的放了一个空炮,恐怕跳楼的心都有了。

历史正在因为这点点滴滴的误会和错误的判断发生着变化,就像一个豁了口的杯子,最终裂开的总是从最先豁口的位置开始的。

第六十章康熙的猜忌

第六十章康熙的猜忌

“秦顾问,皇上正在南书房等着你呢,我先去帮您通报一声。”传旨的小太监当然知道秦有福官虽然不大,但是在皇上那里说话还是很有分量的,自然知道得服侍好了。反正秦有福熟门熟路的,也不担心他走丢了。进宫以后没多久,跟秦有福告了个罪,匆匆忙忙的跟主管喜公公汇报去了。

等秦有福晕晕乎乎的走到南书房门口的时候,喜公公正正门口等着:“秦大人,你可算来了,皇上都等急了。”迎出来了几步,喜公公小声对秦有福说道。

经历了那么多事,秦有福也算是摸熟了官场上的规律了。别看喜公公现在那么客气的摆出一副关心的架势跟自己说小话,其实无非是想告诉秦有福,他还是很惦记着秦有福的事的,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关心跟秦有福有关的东西。

如果喜公公不开口,秦有福或许打个招呼就进南书房见康熙去了,既然喜公公那么给面子,秦有福也不是傻的,当然得投桃李报,表示一下自己的立场。于是秦有福站下了脚步,随手拽了一下喜公公的袖子,压低了声音问道:“皇上这么急急忙忙的叫我来有什么事?”这也是秦有福这些你那总结出的经验了,只有关系密切的朋友才会说小话谈秘密。反正皇上肯定是在等自己的,不在乎这么一下两下时间的。

喜公公是有心跟秦有福搞好关系的,当然不会介意秦有福那很不礼貌的行为,当时站住了脚,轻声在秦有福耳朵边回答道:“尚可喜给皇上来了一份密折,询问撤藩后两广该如何安排,他已经打算举家迁往辽东归养了。”

“噢?这么快?”秦有福本以为这事没有一年两年是办不了的,万万没有想到这才几天时间,尚可喜就回函请撤了,这还真出乎秦有福的预料。

喜公公一边带着秦有福往南书房走,一边回答道“折子上早上送来的,一下朝,皇上就让人按回了的折子似地办,估计就是这个事了。”

喜公公进屋给康熙换茶的时候听见皇上说,当然知道皇上是为什么操心。

眼看就到南书房门口了,秦有福也不好继续答题昂什么,想着着急的是皇帝,自己就算都知道也不能怎么样,只是必须跟喜公公表示一下态度罢了。

趁着喜公公帮着通报的功夫,秦有福随手往喜公公手里塞了张一百两的银票,一边小声跟喜公公道:“帮着赏给下面的小太监。”秦有福知道喜公公不缺银子,再说按照自己跟喜公公的关系,怕是给他银子他也不会要,但是让喜公公拿自己给的银子当人情就不同了,喜公公知道该赏给谁不该赏给谁。

“你看看,你上回说的计策奏效了!”一看见秦有福走进南书房,康熙兴奋的将两份奏折递到了秦有福的手上,一边高兴的说。

按照规矩,封疆大吏的奏折、特别是密折可不是秦有福这样级别的人能看的,即使有些东西需要让品级比较低(类似秦有福这样级别)的大臣知道,也是养他们看誊抄过的文件,这样才更能保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封疆大吏敢在密折上说事情的原因,因为能接触到元件的人非常有限,保密要求是非常高的。若是换了一个人,康熙也不至于直接将原件给别人看,但不知怎么的,在康熙看来,秦有福这个恨不得整个大清朝最大大咧咧的五品官倒是最让人放心的。再说了,几乎整个计划都是他策划的,有必要让秦有福了解最全面的情况。

秦有福根本就没有接康熙递过来的两份奏折,不是他不想看,也不是他懂规矩。秦有福根本就看不懂那些用繁体字写的文言文!除非给他时间慢慢的研究。但是看康熙的架势,已经急不可耐的想了解一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了,与其自己看奏章,还不如听康熙解释来得快。

“皇上,奏章我就不看了,您还是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秦有福没接奏章,开口说道。

听了秦有福这话,康熙微微一愣,但是很快就醒悟过来,在康熙看来,秦有福还是很自觉的,知道避讳守规矩,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