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军进攻,怎一个惨字了得哦!
虽然江东水军以依靠长江下游水段沿江抵抗,只要兵将有能力,至少还可以扛过一段,就比如赤壁之战。而且为了防止本军战线过长而耽误战机,孙吴沿江遍置烽火台,以来弥补要点防御的不足。使长江防线上下联接为一体。
庾阐《扬都赋》上说,东吴“烽火以炬置孤山头,皆缘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三十里,寇至则举以相告,一夕可行万里”。例如三国中后期(公元250年)魏将王昶、王基犯江陵、西陵,吴将步协在西陵举火,鼓三竟,达于吴郡南沙。也就是说仅仅几个小时,西陵的军事警报就传到了上千里之外的吴郡,其传递速度之快足以令人吃惊。于是孙权遣将军陆凯等率军救援,遂解江陵之围。
在刘宪眼中,孙吴的两个战略重点——淮南和荆州。
淮南就是一面盾牌,一面处于正面战场的盾牌,极为坚固,如果被孙吴夺得,那么他们在北面压力几乎不值一提。有了淮水做依靠,曹魏的步军极难大量登陆淮南。
而荆州则是他们的侧翼,另一面的侧翼是大海,东边的大海。曹操手中若是有能人,可以训练出一支海军来,那江东的防御体系漏子可就大了去了。
从荆南虽然有路进入豫章郡,可太长也太难走,小部队饶袭可惜,大军进发则不可能。所以便是没有荆州,有柴桑大营在,江东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可淮南所面对着的却是孙吴的精华地区,完全得到了那里,曹魏大军可以随时兵进大江之南。
合肥、巢湖、皖县等淮河地区,如被曹军得逞,上起柴桑(今江西九江)下至建业(今江苏南京)的长江沿线,就完全暴露在了曹军兵锋面前。曹军一旦与孙权隔江对峙,孙权柴桑大营的部队便必须时刻提高警惕,而依旧有可能被中间一刀分割开来,形势险恶。反之,如孙吴完全夺得合肥。曹方淮河南北地区则无宁日。在原本的历史进程中,曹操、曹丕父子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建立的三个固点都是关系天下大势的关键位置。
刘宪认为孙吴军攻合肥,击当涂,其根本目的是开拓合肥东、西、北三面的用兵空间。如果孙权进占合肥取得寿春,再沿淮河水系东出北上,曹魏方面的徐、豫诸州等地,将会受到严重威胁,孙吴军不仅独据长江天堑,还可兼得淮河运兵之利。就是为争这一步棋,所以在赤壁之战后不久,周瑜攻取南郡不得反被刘宪敲了一闷棍,而江东方面却并未置气,那就是因为刘宪把淮南一地给了他们。
相比较历史中被“借走”的荆州,合肥的战略位置对于孙吴更为重要。尤其是荆南四郡和江夏郡都在刘备军掌控的情况下。
就因为合肥一地,在赤壁大战中刘备集团欠给江东的人情以及南郡一战的因果,系数勾销。
然而江东吴军陆战实力太上不得台面,在淮水流域他们即使是占据着地理和运输的便利,也极难胜过曹军。在徐州,他们是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到了那个时候,孙曹两家都啃不动对方,反而有可能……停战!
仅仅是相持局面,这比起现在淮南时不时的大战一场来的场面可是差劲了好多。
刘宪的观点来自后世,来自对历史进程的了解,所以他对江东一直保持着一种隐蔽的敌视。把江东当做本集团未来的一大对手而非盟友。甚至就江东对荆州之地的渴望,坚定的认为在这一世,孙权依旧会选择背后捅盟友一刀。
所以,他乐以见到孙曹大打出手,却发自内心的不愿意看到孙权得利,得真正的大利。故而,刘宪心眼中并不太赞同刘备军对江东此次举动作出完全的配合。他认为,对于刘备军而言,更理想的后果是——孙曹两家拼个两败俱伤,甚至愿意周瑜败得更惨一些。如此在刘备军消化凉州兵进雍州的时候,孙权想捣蛋也捣不起来,而曹操又有些气血不足!
刘宪就这几年淮南的连连大战为依据,认为江东集团执行的是一种比较积极的进攻政策。他们对于淮水流域和荆州都有极大的野心,孙权志在天下。
但让刘宪感到迷惑的是,针对江东孙吴,他的观点并不被诸葛亮、庞统等人所认同。
诸葛亮、庞统、法正、黄权连同荆州军中的关羽、徐庶等人都认为——孙吴集团这些年走的是“自保政策”。他们不否认江东孙吴对荆州之地垂涎欲滴,也不否认以后两家有极大可能会刀兵相见,这从他们一直大力支持甘宁、丁奉所部水军的发展就可以看出一二,但却始终认为刘宪以为的“进攻策略”言过其实。
刘宪心里面清楚,这一观点盛行的一大因由是——江东实力不足,他们水陆两条腿严重失衡,战力不在一个档次。可偏偏攻城掠地需要的是陆军步军。
难道几年中孙吴军数战淮南,恶战连连而死守合肥旧城不放,为的就是自保?刘宪以“穿越者”的目光来看,怎么的都认为孙权是志在天下。可诸葛亮等人给出的思路却也同样“无懈可击”。刘宪在于诸葛亮、庞统等人的攀谈中甚至都块被说服了,根本就找不到反击的理由。
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利在鼎足,力有余而利不取。后世对江东集团的评价,刘宪发自心眼的不赞同,这或许是孙亮、孙休、孙和、孙皓的策略,但绝不会是孙权的策略!
正史中,孙权出击淮南战绩不如人意,但从“造势”的角度看,却相当成功。孙权第一次对合肥的进攻,就有重大收获。它不仅策应了周瑜对江陵的围攻,其咄咄逼人之势,还使曹操感到江淮全线受压,守卫江陵的曹仁遂受命弃城北返。以至秭归以东的南郡(郡治今湖北江陵)、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黄冈西北)二郡,较完整地成为孙权囊中之物。
在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帮助刘备强行“借”走了荆州。现在这个世界里,则是刘宪摘取了这个胜利果实。然在正史和演义的原本走向中,然不管怎样,孙权在淮南的大规模出击都吸引住了曹操瞩目关注,从而给了刘备集团消化的时间。另外,孙权利用出击淮南的间隙,在濡须水上游修筑了濡须坞(今安徽巢县东)。兼之荆州的“失掉”后,他却可以收缩兵力,实施防北攻南的方针。撤回周瑜部,他就有了机动部队,由此而能南取交州。并且紧跟着迁驻建业,加强了对根据地的控制。修筑濡须坞,扼制了曹军出巢湖沿濡须水临江的通道,巩固了长江下游的江北防线,大大增强了对曹作战的能力。
正史和原本走向的演义都告诉刘宪,孙权图谋不小。所以,刘宪不想让孙权在自己的正面得到一面坚固的盾牌。把大量的兵力部署在长江下游以及合肥,与曹军纠缠不休,这才是对荆州安全最为有利的。
可偏偏集团内部的主流声音是尽力配合,协助江东军取得这一战的成功。刘备等人都认为,此战功成,一段时间内江东对曹军的威胁大增,将会为荆襄和凉州刘备军的未来发展减轻很大的压力。
他们看到了孙吴军的威胁,甚至也都想到了孙吴军会在刘备军实力大增的时候与曹军快速苟合,然后调转矛头指向自己。
刘宪和刘备、诸葛亮等人都把雍州作为了一个转折点,孙刘两家关系同盟的转折点。当刘备军(消化了凉州之后)占据雍州的消息传到江东时,那便是两家翻脸的那一刻。然翻脸归翻脸,孙吴把矛头只想自己,也仅仅是指向,会不会刺来?什么时候刺来?这个可就说不准了。刘备、诸葛亮等就是这样想的。而且重要的是,孙曹合流之前他们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对峙,而这段时间正是刘备军所需要的。
分歧就产生在这里。
ps: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德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第四卷征伐天下三百二十四章无题
三百二十四章无题
刘备军消化西凉然后夺取雍州长安需要多长时间?两年或者是三年。反正不会是一年。
这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时间段,对刘备军未来的宏图大业至关重要。刘备、诸葛亮等人的看法很有可取性,孙吴军此战若得手,就可在徐州一线对曹军腹地形成极大的威胁,那必然会引得大批量曹军南下驻防,这样即可为刘备军的下一段作战目标的成功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等到孙刘两家翻脸,那个时候即使大批曹军空出了手来,刘备军却已经取得了长安,为时晚矣。而且即使丢掉了雍州,曹魏集团的实力依旧是天下第一,孙吴军那个时候若是聪明就不会起大军真正的进攻荆州,而是坐山观虎斗,让曹刘两家全力去厮杀。
刘备、诸葛亮……几乎所有的集团上层都支持此次作战全力配合江东吴军,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他们认定,孙权会坐观成败而不会亲自下来趟浑水。
而刘宪基于心中对孙权等人的戒备,则坚持认为孙权会趁机与曹军合力发劲,肯定会攻打荆州。
曹军大批精锐屯驻东南、荆襄一线,以至于使得他手中兵力不足,不能够集大军增援雍州。此局面固然是有利于刘备军夺取雍州,可同样也会使得曹军主战军团无损,刘备军最多只能击溃夏侯渊部而已。届时。孙曹和解,大批曹军即可从东南调出以用来加强曹军的反击力量,同时荆州关羽部、上庸李严、刘封部为了尽力牵制住曹军兵力自然要展开大规模北伐……
当初第一次推演而想到这个局面时,刘宪生生的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和关老2兵败丢荆州之前的局面何其相像?只是把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争往前推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