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骁将-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蜀中铸造局创办之初,刘备就下令招用了蒲元为铸造局的大匠师,然后又以蒲元为中介短时间内纠集起了一大批上好的铁匠。

《史记天官书》中就记载有“水与火合为**(**同淬)”,《汉书》中记述了刀剑可以用“清水淬其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淬,坚刀刃也”等等。一些杰出的刀剑制造还需用不同的水来淬火。如龙泉剑就是因为用龙泉水淬火而得名,曹丕命人制造的“百辟剑”是用清漳水淬火的。

在刘宪这个时期,铁匠中在淬火技术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蒲元在汲取前人刀剑制造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不仅掌握了前人有关刀剑冶炼和淬火方面的技术、工艺,而且对淬火的用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对淬火工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丰富的经验。

刘备入川之初,为了巩固统治,也想到了“明刀宝剑”镇定人心之用。责令蒲元集结铸造局泰半之力,一年内造刀三千口,皆连环及刃口,上刻“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此三千口刀刻“七十二炼”,标明的是冶锻的次数,虽未达到“百炼”,质量上差了不少(不是一点点而是相当多),但也是质量相当高的宝刀了,除去五百口分于荆州军中,余下全数充入白耳兵中。

两千五百把“七十二炼”宝刀,装备军属之后那可是一笔非同小可的战力。刘宪看的虽然眼热,却也不好与陈到相争,再加白耳兵那时正扩充在即。不过蒲元这个名号却是留在了他心里,尤其是见到蒲元的另一项发明之后,刘宪在心中更是暗自惊叹不已。

在三国以前,我国陆上运输所用车辆多数为双轮车,双轮车比较平稳,承载比较大,很容易掌握平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这种车比较适合在平地大道上行进,但在一些狭窄的山间小路上行进就比较难用。而乱世之后,蜀中多为山地、丘陵,行路特别困难,刘璋其间蜀兵时不时的与东川的张鲁作战,虽有川马效力可在一些必要路段,却是需要人力来不断运送粮草的。

蒲元之前就常被刘璋军辟用,随在军中。时间一长,蒲元经过不断钻研、试验探索,终于是解决了这一难题。发明出了适于山道的运输工具——独轮车。

这独轮车非常适用于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行进,刘宪深知这一点,而且还知道在随后的一千七百多年中这种独轮车一直被广大百姓广泛地使用。(解放战争其间,三大战役都有独轮小车的影子)虽然此人不为人所知,也不为正史和《三国演义》所录,但这并不妨碍刘宪对此人的叹服。

蒲元说罢,话题再转回来。

蜀中冶炼工艺不可谓不高超,但面对着十几二十万大军,这种精端工艺的高超,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广大士卒所用的刀枪依旧出自普通工艺之手,一场激战或是两三场寻常战斗,手中兵刃就已经不堪再用了。在这个无奈的时代,军中随行铁匠的地位和其宝贵程度是画等号的,为了让他们全心尽力的工作,他们的吃喝住行都要超出普通士卒甚多,比起中下层军官来也不见逊色。

而且这些人的生还几率也要远超出军人很多,没有人会嫌己军麾下的铁匠众多,对于败亡敌军中的铁匠往往会编入本军的随军铁匠队伍中。只要不捣乱,性命可保,毫无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刘宪苦恼很久了,可惜多少年了他依旧没有一点办法去解决。不过刘宪真正的应该感到庆幸,刘备军近年来兵势如朝辰之日,跃跃渐升。而不是像正史中“夷陵兵败”后的那副惨样。

刘宪只是为兵器的质量劣差而感到郁闷,但这个问题并没有成为制约他的因素,无论是在淮南还是入川之后的一系列战争,相对良好的后勤保障,和一系列的胜利使得他完全没必要为这种事情感到特别的忧心。却不知道知道后世中的诸葛亮为了合格的兵刃而熬白了多少须发。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有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

这是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然看似胜利的结果中,却没有提起此战在进攻武都的战斗中,因砍鹿角,全军上下一天损坏单刀千余口。

这是什么慨念?单单一个砍鹿角,竟然一天时间里就嘣坏了千余口单刀。彼时蜀郡军械之劣质可见一斑。

然整个三国期间,蜀汉冶铁工艺之高超却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四川出土了不少蜀汉的环首刀,普遍长度在120厘米左右。而出土的东吴步兵使用的环首刀普遍长度则是在70厘米。众所周知,环首刀越长越难用,也越难制造。由此可见,蜀汉的步兵的训练水平和冶炼工艺要高出东吴一大截。)

打仗打的就是国力,不但是兵力还有物力财力。今时的刘备集团正在蒸蒸日上,虽然粮草短缺为一时之难,可有了马韩的二十亿钱,财力却是不缺。财力不缺,蜀中物力自然不乏,别的都不讲,但是军资补充上,刘备军就要胜过西凉军和远离老巢的曹军许多。

对正史中蜀汉的处境以及古代战争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多的刘宪,事实上一直就在不停地抱怨着,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没露过几次面的“军工系列”,会这般死死地缠着他布防,使得他在行军打仗注意粮草兵员的同时,也要把兵甲休整放到一个不轻的位子上。

确实是在一定方面称得上“无知”二字,而得了便宜还卖乖更是说的他。

先是小雪,而后为鹅毛大雪,足足下了两日,天才放晴。

赶在化冻之前,六千无当飞军用麦积山下撤回,比起去时,再次减员了七百余人。然七百多无当飞军士卒的生命,换来的这是不下三千条曹军士卒的性命,尤其是少走山路的匈奴人,在狭道中的数次交战中可是吃了大亏。

自此,刘备军主要兵力全数集中于上邽,人马共六万人之多。除外,还有渭水北岸的张嶷部四千蜀兵和杨千万、阿贵部八千余氐族兵,以及陇西方面黄权、吴兰部九千人(枹罕两千蜀兵,临洮两千兵、翼城五千军),榆中处雷薄三千蜀兵。

一系列的激战虽然让刘备军死伤甚众,可加上收服的数万凉州降兵,以及兴国阿贵部氐兵,在天水、陇西二郡刘备军的兵马总数赫然超出了八万人。若是再加上留守武都的法正部,怕是都接近十万人了。

虽然,这十万兵里有接近七成的胡兵和新降之军,但谁都无法否认,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一股强劲的战力。

尤其是在,刘宪、庞统已然着手整编的时候……

ps:很搞不懂,什么时候郑浑变铁匠了,是什么“力量”把一个在曹魏集团中地位、声望都不低的能臣摇身一变成了平民出身的“铁匠”???

本人一直很为此感到疑惑。

另外就是蒲元这人,他不仅是当时有名的制刀能手,而且对各种机械也很感兴趣,在机械制作上也颇具才华。明杨时伟撰《诸葛忠武书》引《蒲元别传》云:“蒲元为诸葛西曹椽。

第四卷征伐天下三百零三章安定韩德

三百零三章安定韩德

'存稿箱'

书名:三国骁将暂存章节名:三百零三章安定韩德

下雪。上冻,化冻再到地面风干,晃眼间半个多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

“噗噗——”沉重的脚步声响彻在旷野中。

长枪浩立,旌旗蔽空。气势雄雄的两万大军,昂首迈步在前往临泾(安定郡府)的道路上。

眼看着再有一个月就要过年了,攻取安定、北地二郡也就不得不提到了历程上来。再加,上邽所部六万兵马已然安心修正了将近一个月,军心士气都已经恢复如初。是以,在张飞坐镇榆中、魏延回汉中复命的情况下,刘宪只能再次踏上征途。

在年头拿下安定、北地二郡,并在来年气温回暖之前,巩固住刘备军在此二郡中的统治地位,为抵挡曹军明年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反攻以及应对西部鲜卑、南匈奴的必要威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这就是刘宪此次进军的目的所在。

曹军近年来虽然损失惨重,可人家毕竟家底丰厚,说不准见到西线有威胁,曹操转眼就再拨来十万兵呢。所以,对于雍州曹军,刘备军万不可轻视。

同时,西部鲜卑和南匈奴也不得不防。如今曹操的主要力量都用在了对付孙权和刘备二集团身上,除了赤壁战前为巩固幽并两州局面,不得不拿下乌丸和慑服中、东部鲜卑。曹操并没有大举向塞外用兵。

辽东的公孙度一脉不说,这在并州北部地区盘桓的南匈奴、以及南匈奴更西面的西部鲜卑,都仅仅是向曹操称臣而已,实际控制权依旧掌控在他们自己手中。不过是因为曹军势大难敌罢了!

而如今的南匈奴,因为盘桓的并州北部距离曹魏集团最近,面对巨人一般的曹魏集团的逐渐侵蚀,现如今已然快要全数落在曹操手中。但在南匈奴更西面的西部鲜卑,则非这样。他们远离曹魏集团的势力中心,虽然心骇曹军的实力上表祈服,可实际上却依旧保持着部独立的落头人制,自己在西面这一亩三分地上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那是极其的逍遥自在。

北地郡人烟稀少,面积却是广大,东北两侧与西部鲜卑、南匈奴领地都有相接,自然也免不了被这两个胡族打搅,不少边地还被二胡所侵占,尤其是北部。那东面的南匈奴因受曹魏集团所辖至,比较起西部鲜卑人来是好了许多,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单于呼厨泉被曹操羁绊许都,南匈奴就更是没脾气了。

凡亭山。

从出天水郡后,刘宪军一路直行军,连续过了鸟头、薄落谷、开头山等可做阻碍之地,直到眼前的凡亭山下才是第一次见到了安定郡前来堵截的兵马。

一点都没放在心上,刘宪心态那是轻松的要命。曹军自身在安定、北地二郡的实力就极弱,之前韦端任刺史时主要兵力都是集中在天水与陇西、武都三郡,那安定和北地简直就是被遗忘的角落。

韦康继任他父亲的西凉刺史后。兵力分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