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骁将-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曹操素来视主公为生平第一大敌,今数十万大军在手西逐马韩,也当南下汉中。彼时若因军中无粮而亏掉汉中,那得失又岂是一南中可比。”

“汉中,一守阳平险关,二守褒斜谷口,以我十万兵马守卫何难之有?”这年头人少路也少,尤其是高山峻岭中。汉中通往外面只有那两条千百年来踏出的道路,又都有险可持,十万大军足以让曹军却步。

“主公,诸位,汉中通陇西,道路艰险,路途也长。北线粮秣运送,三成份量要是在路途中消耗。如若是兵马回撤,在汉中就食,则川中粮秣可多一月之需。

且汉中地靠上庸,粮草不足当可由上庸拨运,而上庸不足,自有荆州拨调……”

刘宪诉说的一切依旧是为了无当飞军,着力解决粮草问题。虽然这么一来,路途消耗的粮食不会比汉中得粮少上半点。可毕竟是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消耗再大也比从荆州直接转运粮草入川来的强。

“南中夷蛮生性彪悍,因居近山林,多能翻山越岭,如履平地。较之川南士卒。尤胜过许多。又善用弓弩、毒箭,可谓天生的山地步兵。

今我军北线战果不定,曹操若来,多会败退汉中。如此有飞军在,来年再战陇西,祁山、斜谷甚至是子午谷,都有其用武之地。

虽是一军万人,可山林之间调用妥当,能比之五万矫雄。”

无当飞军,在刘宪看来,他们最大最有用的地方就在于山地做战。无论是斜谷、祁山亦或是子午谷,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的他们,就是一直战力惊人的快速前插部队。关键时刻,能抢先一步,早到一步,其效果就是十万大军也不能与之相比。

“主公,荆州钱粮本就不缺,近年来未有大战,百姓安定,各地储备就更是丰足。”一直未开口的诸葛亮终于发话了,“而川中粮少钱馈,不经多年积累,无以支撑北伐。”

“益州不出,荆州自不能擅动。如此,其府库内储存的粮秣钱饷再多,短日内也派不上用场,还不如……”

第四卷征伐天下二百一十二章无当军首

从上庸运粮到汉中。再从荆州拨粮补上庸。

在解决粮食危机这一难题上,刘宪、诸葛亮总算是不谋而合的一回。只是他们这一回却吓住了在场的一片人。

刘备张了张嘴,没发出声音,他脑子里嗡嗡乱响,“这不就是从荆州运粮到汉中么?”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惊,一时间竟想不出说什么了。

“荆州到汉中(绕上庸),此两地间崇山峻岭多不胜数,相互间隔长达一千七百余里。单凭人力运送,头尾往返一次都需三个月之久。”刘巴第一个发出了话来。他应该是反对的,从他列举的内容来说,他是反对的。可语气却明明是一副被惊到的样子。

这看起来中间有上庸做中转站,可实质上不还是从荆州调粮进汉中?路途上的消耗可是一般无二的。

“主公,诸位,上庸存粮很是充足,完全可以先向汉中运粮,待之后再从荆州补回。如此两地齐发,路上时间会缩短近半。”诸葛亮心中盘算的一清二楚,上庸到汉中路途虽有千余里之遥,又有高山险段相阻,可却都有路可循。昔日皇权不衰时,上庸本就是汉中郡属县。来往南郑只需十日。今日两地运粮,人力相担自然要慢过轻身上路,但一个月却绰绰有余,返回时纵要带上车辆,却也比运送粮草时轻松许多,如此一个半月足以往返一趟。

将自己所思一一道出,诸葛亮向刘备一躬,退回坐下。

“主公,西运粮草至少要足十万大军两月所需,既是十五万担左右。而上庸地狭民少,便是寒冬农闲季节也征调不出一万民户来。兼之民间与上庸军中皆少牲畜,就是全部征集也是不堪大用。无有畜力,单凭人力,运粮一趟能得两万担已为多算。”黄权越说声音越是沉重,两地一趟往返一月半,到麦收也不过是四趟,可得八万担粮草。比起十五万担生生少了一半。

想想后世的淮海战役,六十万解放军的身后站着的可是十倍与之的支前百姓。固然如今的军队消耗远比不上热武器时代,可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没有机械化的年代,军队打仗其后勤运输保障所征调的民夫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况且上庸方向还是在没有大批畜力的情况下,单靠人力运输,就他们那点人,那里够用。

这粮草运送,可不是装多少就能运到多少,往返路上的消耗同样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尤其是长途运输期间。

这年代车辆都是全木结构,包括车轮。承载量远比不得后此农村的拉车。又因是人力运送,更不能可着劲的装载,受力都在五担左右(约有三百市斤)。而人力运送每车配置两人,一个半月下来,单是这两人的口粮就要用去小两担,如此已经是去掉了三四成。若是再加上荆州望上庸路上的消耗,出荆州的两粒米,到汉中的可能都不够一粒完整的。

如此大的消耗,不到迫不得已谁会舍得?

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就是想舍得,似乎也来不及了。

黄权的一番话再次申明了他认定的一个真理——若组建无当飞军则汉中守军必然缺粮。

关键时刻掉链子,可是要危及整个益州的。

“公衡(黄权)多虑了。”诸葛亮也未起身,依旧跪坐在地,“今我南征大军已经反转,随军的川马、车辆尽可拨去汉中,由汉中转去上庸,如此往返两地一月就当足以。”

应该感谢刘焉、刘璋父子,若不是他俩纠结于川蜀地理不便,运转不周,二十多年来怎会豢养出四五万匹川马来。可是解了刘备集团不少烦恼。

“那些马匹随军已过半年,长时奔走跋涉。现今体力还能支撑么?”刘备主事一来,凡诸葛亮、刘宪其中之一属意的事情,他几乎就没有不同意过。两人统一意见时,更是想都不想就下令实行。

今日因事情重大,手下文武要员又多有异议,他这才召此会议商讨。在听了刘宪、诸葛亮与黄权、刘巴的辩言后,心中已经下了决定。

于政于军,无当飞军都应立刻着手组建。固然此刻时机不太好,可只要能顾得住嘴,一切就都好办。

曹操是有钱也有粮,可从中原到雍州,转西凉,再到汉中,战线拉了几千里,后勤保障该更是艰难。

最多也就三四个月,从开春到盛夏,再往后拖,他自己也受不了。

“南中气候温湿,一年四季水草丰美,又有黑豆补之,是以虽随军半载,却不曾掉膘。”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结论依然定出。黄权、刘巴等面上虽有忧色,却也无话可说,所有该想到的诸葛亮都已经想到,而且还给出了补救方案,似乎也都能可行。

他俩是无话可说,成败就只能看天命了。

关乎“无当飞军是否立刻组建”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粮食不足,如今粮食问题一“解决”。则是万事大吉。

虽然还待验证,但既然诸葛亮估算过,那起码就不会差的太远,问题不大。

至于开春之后,曹操的那数十万大军,西来了又怎样?汉中有阳平之险,何惧他曹操!只要看住褒斜谷南口,任他在西凉闹的天翻地覆,也挨不了刘备集团一根毫毛。

如了意的刘宪,心情颇感愉快,脚步轻健的迈出了州牧府大门,似乎之前痛失神骏之“悲哀”也减轻了不少。

“上将军。”清峻的声音传来。刘宪转头一看,竟是诸葛亮。“军师?”有些意外,笑问道:“莫不是在候刘宪?”

“正是。”诸葛亮温雅一笑,右手持扇一引,做了个同行姿态。

刘宪自然知道诸葛亮不是想和他一块骑马并行,挥手向后一摆,示意刘信稍后牵马坠后。左手前探,同样引道:“军师请!”

“请!”诸葛亮羽毛扇一扬,二人同时走下台阶。

“亮观上将军悉心飞军之事,不知还有何见教?”

刘宪闻声一阵朗笑,诸葛亮问的真就这点么?心中暗付,嘴边说的却是另一套话。“无当飞军,其所用所图,适才主公座前宪已经尽皆讲出,实无隐瞒。”

“飞军,飞军,自当是取他神速。”刘宪说的那些,正是诸葛亮欲组建无当飞军的军事目的。与中原兵马相比,这南中夷蛮即通中华言语,又携蛮人脾性,行踏山川,奔跃如飞。着实是突破北线的一大利器。“只是…这些夷蛮性烈如火,又散乱无忌,好勇斗狠,想把他们揉捏一块练成一支精兵,却还需一将才坐镇。”

“上将军熟悉军中军将,不知心中可有合适人选?”这才是诸葛亮的最终目的,他可不愿把自己费心竭力组建起的一支精锐交到一个不合适之人的手中。

诸葛亮总提川蜀政务,几年来一直是劳政多于治军,虽然大小挂了名的将军他心中都有数,可要是细分却是难为他了。

“军师以为王子均如何?”王子均就是王平,无当飞军的主要用途是在北线山地,那熟悉地形地貌的王平自然就应进了刘宪的眼帘。

“王平?”得刘宪提醒,诸葛亮立刻忆起了王平的简介。“此人熟识北线地理,当为合适。”

“只是略年轻了些,资历也太浅。”这是王平的最大短板,入刘备军还不到两年,资历短年龄小,不足以服众。

“王子均遵法守度,从不戏谑,甚无武将轻浮。且生性谨严,训练苛刻,文采虽差却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诸葛亮低声嘀咕着王平的评语,刘宪心中却是暗念,“谨严、苛刻、寡言少语、同甘共苦,算是个既能服众,又严厉还带着点阴沉的主儿,资历若是能长上三五年,实在是合适。”他却也是意识到了王平的“不足”。

“那就以兴国任之。”兴国,关平也。“南征一战,兴国战功显赫,声名威震南蛮,更震于南中。那些夷蛮该多闻过他,不愁军心不服。以王平、鄂焕、马忠、张嶷四人为副将,总统五部。”

鄂焕是个麻烦人物,不但刘宪不放心,诸葛亮知道他的事情后虽然理解却也有些心悸,放在南中不放心。所以给带回了成都。本想是在成都给他某一个好缺,现在看去了无当飞军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