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世谓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于是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窥性命之
端”等等,这从今天来看,是明显地争夺道学之席。但从经学历史的发展来
看,这些话是并不十分过分的。三经义的反传注学风,自应有其历史地位。
而道德性命之学,为宋道学家所侈谈者,在安石的学术思想里,开别树一帜
的“先河”,也是事实。赵秉文滏水文集透露了此中消息:
“自韩子言仁义而不及道德,王氏所以有道德性命之说也。然学韩
而不至,不失为儒者,学王而不至,其蔽必至于佛老,流而为申韩。”
(原教)
“自王氏之学兴,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谈,而不知笃厚力行之实,
其蔽至于以世教为‘俗学’。而道学之蔽,亦有以中为正位,仁为种性,
流为佛老而不自知,其蔽反有甚于传注之学。此又不可不知也。”(性
道教说)
此虽贬辞,却真实地道出了“新学”在学术思想史的地位,所谓“俗学”正
是与异端“新学”相对的别称。
千年以来,在封建的正统思想的压制下,王安石的“新学”没有得到应
有的注意。而资产阶级学者则非历史主义地把王安石思想又作了各种歪曲,
今天应该把这个千年“未发之复”,疏理清楚,并作出总结。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生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公元一○二一年),
卒哲宗元祐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年六十六。关于他的生卒年岁,依蔡
上翔考证,见蔡著王荆公年谱考略;宋史本传有误,今不取。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一个历任多年县主簿、县令、知州、州通判等地
方官的亲民官吏。据临川先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卷七一先大夫述,王益
“自祥符八年(公元一○一五年)得进士第,为建安主簿”,后“为判官临
江军”,“领新淦县”,“知卢陵县”,“移知新繁县”,“知韶州”,丁
忧,“服除,通判江宁府”,宝元二年(公元一○三九年)卒官。除丁忧而
外,王益服官时间当在二十年左右。王益死时,王安石已是一个十八岁的青
年。王安石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父亲做地方官的工
作,对王安石会发生影响。先大夫述里记录了王益做地方行政工作的思想作
风,这种思想作风,颇有似于日后的王安石,文章里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心
折的情绪。文章说道:
“为建安主簿,。。县人不时入税,州咎县。公曰,孔目吏尚不时
入税,贫民何独为邪?即与校至府门,取孔目吏以归,杖二十,与之期
三日。尽期,民之税亦无不入。自将以下皆侧目。为判官临江军,守不
法,公遇事辄据争之。。。豪吏大姓至相与出钱求转运使,下吏出公。”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安石的父亲和豪吏大族这样一些品级性地主阶级处
于矛盾的和对抗的地位。
王安石的家庭没有什么田产,王益的官职也还不够使家庭取得显赫的社
会地位。对于家庭经济情况,王安石的诗文里屡次有所提及:
“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文集卷一三登越州城楼,
时作鄞邑满秩而归)
“内外数十口,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而取食不腆之禄以至于今不
能也。。。愿殡先人之丘冢,自托于管库,以终犬马之养。”(文集卷
七四上相府书)
“今也仕则有常禄,而居则无常产。而特将轻去其所以为养,非所
谓为人子事亲之义也。”(文集卷七四上曾参政书)
“亲老口众,寄食于官舟,而不得躬养,于今已数月矣。早得所欲,
以纾家之急,此亦仁人宜有以相之也。”(文集卷七四上欧阳永叔书)
“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为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
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文集卷七四与孙侔书)
由此可见,王安石是从一个寒素的庶族家庭出身的。若按九等户来评比,他
的家世的阶级或等级地位是不高的。他的一家生活,依靠官禄来维持,所谓
“仕则有常禄,而居则无常产”,所谓“取食不腆之禄”。这样的小官僚阶
层,在北宋中叶为数不少。他们如果不做官,没有官禄,生活就很困难。王
安石曾概括地叙述这种人的生活情况说:“某常以今之仕进,皆为诎道而信
身者。顾有不得已焉者,舍为仕进,则无以自生。”(文集卷七七答张几书)
他们或者有少量田产,但是“又田入不足”(文集卷七四答吴孝宗书)。王
安石的家庭正是这样的典型,在候差期间,一家老幼几十口寄食于官舟。官
舟为火所燔,就“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了。由于小官僚
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使王安石更容易接近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在皇
权对品级性地主之间的斗争里,他们很容易扮演拥护皇权的角色。他们企图
从品级性地主那里夺取农民,归于皇权的直接控制。而夺取农民的手段,就
是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对农民作若干让步,一方面打击品级
性地主的无限制的兼并、掠夺,借以维持皇权和品级性地主之间的相对平衡。
同时,这样的庶族地主,就其在封建法律规定之下的身分而言,是没有
特权的,因而他们和农民之间有一些共同的利害关系,可以同情于农民的苦
难生活;然而他们一旦在仕进之中取得了品级地位,取得了特权,又可以为
拥护绝对皇权——最高地主的父权,而和农民处于对抗地位,所谓保甲法就
是证明。所以,他们的历史地位是可以名之为半“非品级性地主”。
王安石二十三岁初登仕牒以前的生活,集中反映在他的忆昨诗里。文集
卷一三忆昨诗示诸外弟说:
“忆昨此地相逢时,春入穷谷多芳菲,短垣囷囷冠翠岭,踯躅万树
红相围。幽花媚草错杂出,黄蜂白蝶参差飞。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
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
孔孟犹寒饥!
“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岔并缁人衣。明年亲作建昌吏(建昌应作
建康),四月挽船江上矶。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辉,男儿少
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吟哦图书谢庆吊,坐室寂寞生伊威。材疏
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旻天一朝畀以祸,先子泯没予谁依?精
神流离肝肺绝,眦血被面无时晞。母兄呱呱泣相守,三载厌食锺山薇。
屡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
身著青衫手持版,奔走卒岁官淮沂。。。。。”
诗里大体叙述其二十三岁以前的三段生活。第一段十六岁以前,有一个时间
在故乡临川,那时王益以知韶州丁忧在家,时间约在明道癸酉(公元一○三
三年)至景祐丙子(公元一○三六年)。诗所谓“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
日争光辉,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坐欲持此博轩冕,肯言孔孟
犹寒饥”。第二段十六岁至二十三岁,初从父至京师,第二年以后,随父任
通判江宁府。这段时间,安石发奋学习,希踪稷契。王益卒官以后,一家从
此寄居江宁。服丧期间,随二兄入学为诸生,与李通叔相识,“然后知圣人
户庭可策而入也”(文集卷八六李通叔哀辞)。第三段二十二岁、二十三岁。
庆历二年(公元一○二四年),安石登杨宝榜,进士甲科,授扬州签判,诗
所谓“身著青衫手持版,奔走卒岁官淮沂”。
由于生活只靠官禄,所以只能“钓取薄禄欢庭闱”。而最后统治者屡次
“降认起群彦”,希踪稷契的王安石也就“刻章琢句献天子”了,上下之相
需也如此。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发生了些变动,阶级力量从新配置,庶族地
主跟皇权逐渐紧密结合起来。“钓取薄禄”以取得特权身分是庶族地主的必
然的生活道路和政治道路。从唐杨炎至宋王安石是典型地表现出的历史实
例。
从庆历三年到嘉祐五年(公元一○四三——一○六○年)这十八年里,
王安石做了多年州县官吏,其间三次还朝,担任京官如大理评事、殿中丞、
群牧判官之类,但是总共不足五年。在外任地方官吏的十多年间,他签判扬
州,知鄞县,通判舒州,知常州,提点江东刑狱,担任了各种不同的地方行
政工作或司法工作。这十多年外任,对王安石的政治生活,是一种教育和锻
炼。他看到品级性地主阶级以及有特权的官僚贵族的土地兼并在农村剧烈地
进行,看到无特权保护的下等农户或贫苦的农民把饥饿的婴孩抛弃路旁,看
到在苛税重役下农民丧失生产的能力,看到吏胥的侵渔贪墨,看到严酷的自
然灾害给农民以沉重的打击,看到饥荒的岁月富人闭籴不出。这一切,对一
个“希踪稷契”的进士说来,不能不成为他要求政治改革的刺激因素。他写
了一系列的诗歌,叙述这种情况,并提出改革政治的希望:
“先王有经制,颁赍上所行,后世不复古,贫穷主兼并。非民独如
此,为国赖以成。筑台曾寡妇,入粟至公卿。我尝不忍此,愿见井地平。
大意苦未就,小官苟营营。三年佐荒州,市有弃饿婴。驾言发富藏,云
以救鳏茕。崎岖山谷间,百室无一盈。乡豪已云然,罢弱安可生?兹地
昔丰实,土沃人良耕。他州或呰窳,贫富不难评。豳诗出周公,根本讵
宜轻。愿书七月篇,一寤上聪明。”(文集卷一二发廪)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
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
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湮埃。法尚有存者,欲
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
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文集卷四兼并)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