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神论思想,又作了总结性的批判: 
“尧舜之书,首曰‘稽古’,不曰‘稽天’;幽厉之诗,首曰‘上
帝’,不言人事。在舜之庭,元凯举焉,曰‘舜用之’,不曰‘天授’; 
在殷中宗袭乱而兴,心知说贤,乃曰‘帝赉’。尧民之余,难以神诬; 
商俗以讹,引天而殴。由是而言,天预人乎?”这里,刘禹锡在其唯物
主义无神论思想体系中,已经涉及到历史领域的有神论思想的批判;但
是,关于无神论历史观的探索和成就,却主要由柳宗元担当起来。

第三节 柳宗元反对品级结构的
历史观及其理论特点
柳集中根据他所持的无神论原则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著作,计有贞符(卷
一)、无对(卷一四)与非国语(卷四四——四五)专著三种。此外尚有: 
(一)封建论(卷三);(二)时令论上、下(卷三);(三)天爵论(卷
二);(四)断刑论下(卷二);(五)。。说(卷一六);(六)与韩愈论
史官书(卷三一);(七)答元饶州论春秋书(卷三一);(八)与吕道州
论非国语书(卷三一);(九)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卷三一);(十)答
周君巢饵药久寿书(卷三二);(十一)与李睦州论服气书(卷三二);(十
二)天对(后半篇)等文。
据上列资料,首先可以看出:柳宗元在“政治革新”以前,已经是一个
无神论者。例如:。。说一文,作于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当时任监
察御史,年三十一岁,该文即明言: 
“神之貌乎,吾不可得而见也;祭之飨乎,吾不得而知也;是其诞
漫■恍,冥冥焉不可执取者。夫圣人为心也,必有道而已矣:非于神也, 
盖于人也。以其诞漫■恍,冥冥焉不可执取,而犹诛削若此,况其貌言
动作之块然者乎?是设乎彼而戒乎此者也,其旨大矣。。。苟明乎教之
道,虽去古之数可矣;反是,则诞漫之说胜,而名实之事丧,亦足悲乎!” 
又如:贞符一书,作于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时,至同年冬贬
为永州司马后才续成。据其序自述著作动机,可证柳宗元在永贞贬谪之后, 
以殉道者精神,更进一步为坚持无神论原则而斗争: 
“臣为尚书郎时,尝著贞符,。。会贬逐中辍,不克备究。(臣所
贬州流人吴)武陵即叩头邀臣:此大事,不宜以辱故休缺,使圣王之典
不立,无以抑诡类、拔正道、表核万代。臣不胜奋激,即具为书,念终
泯没蛮夷,不闻于时,独不为也;苟一明大道,施于人世,死无所憾, 
用是自决。” 
按柳宗元从三十三岁(公元八○五年)到四十七岁(公元八一九年)前
后十四年贬谪生活,身囚山水,心潜史籍,至死坚持无神论原则,奋其战斗
精神,完成了一家之学。从贞符与天对两大千古决疑名著的风格与内容而言, 
就知道柳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将文学、历史熔为
一炉。
历来研究中国文学史者,皆知柳宗元在贬谪以后,作品质量愈提高,却
很少从其无神论的历史观方面探求其作品质量的思想性和人民性。
柳宗元贬谪后思想的重大发展,在于展开唯物主义的论证以及贯彻无神
论原则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以“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动力的新学说。
在历史观上,“生人之意”新学说的创立,与刘禹锡所创立的以平等“法制” 
为内容的人道说,互有逻辑的内在联系。柳宗元为了建立他的“生人之意” 
的历史观,首先驳斥了先验的主观教条,而企图从社会发展的自然史过程中
发现一条概括性的规律。
例一,如贞符所说: 
“孰称:‘古初朴蒙空侗而无争,厥流以讹,越乃奋敚,斗怒震动, 
专肆为淫威’?曰:‘是不知道’。
惟人之初,揔揔而生,林林而群,雪霜风雨雷雹暴其外,于是乃知

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饮渴牝牡之欲驱其内,于是乃知噬禽兽, 
咀果谷,合偶而居。交焉而争,睽焉而斗:力大者搏,齿利者啮,爪刚
者决,群众者轧,兵良者杀,披披藉藉,草野涂血,然后强有力者出而
治之,往往为曹于险阻;用号令起,而君臣什伍之法立。
德绍者嗣,道怠者夺。于是有圣人焉,曰黄帝,游其兵车,交贯乎
其内,一统类,齐制量。然犹大公之道不克建。于是有圣人焉,曰尧, 
置州牧四岳持而纲之,立有德有功有能者参而维之,运臂率指,屈伸把
握,莫不统率。尧年老,举圣人而禅焉,大公乃克建。由是观之,厥初
罔匪极乱,而后稍可为也。
非德不树,故仲尼叙书,于尧曰:‘克明峻德’;于舜曰:‘浚哲
文明’;于禹曰:‘文命祇承于帝’;于汤曰:‘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于武王曰:‘有道曾孙,稽揆典誓’。贞哉!惟兹德实受命之符,以奠
永祀。。。 
是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之仁,匪祥
于天;匪祥于天,惟兹贞符哉!未有丧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 
就上引贞符原文加以分析,则如下两点理论及其实际的意义,都极明显: 
一、一部社会发展史,全然是一个自然史的发展过程,通贯此过程,在
柳宗元看来,是一条以对自然斗争的红线的“生人之意”原则,决定一切, 
毫无“赏功罚祸”的天意存乎其间。这一无神论的“生人之意”历史观,其
思想史的学派性格,大致可以确定: 
(一)“厥初极乱,后稍可为”,这是墨经和韩非的进化观点之发展, 
而与老庄的倒退历史观,划然有别。
(二)因自然压迫而有生产斗争,因物质欲望而生争乱,因解决争乱而
建立政法,这与荀子礼论性恶二篇的意旨有明显的承藉关系,而与儒家正宗
观点,如孟子及易传的国家起源学说,则有严格的区别。
(三)称引仲尼叙书,肯定德治,似以儒家自命,然柳宗元以“德”为
形式的伦理学的观点而解释历史的途径,则别具新的义谛,因为伦理学的形
式已经被人类学的内容所冲破了。例如他在天爵论说: 
“仁义忠信,先儒名以为‘天爵’,未之尽也。。。 
刚健之气,钟于人也为志;。。纯粹之气,注于人也为明。。。明
离为天之用,恒久为天之道,举斯二者,人伦之要尽是焉。故善言‘天
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矣。。。 
故人有好学不倦而迷其道、挠其志者,明之不至耳;有照物无遗而
荡其性、脱其守者,志之不至耳。。。 
然则圣贤之异愚也,职此而已。使仲尼之志之明可得而夺,则庸夫
矣;授之于庸夫,则仲尼矣。。。 
故圣人曰:‘敏以求之’,明之谓也;‘为之不厌’,志之谓也。。。 
或曰:子所谓‘天付之’者,若开府库焉,量而与之耶?曰:否, 
其各合乎气者也。庄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 
似此,对于庄周言天,表明仅仅取其“自然”一点,排斥其空言而无事
实的谬说(见前引),而在“明”与“志”的理论中,不仅否定了孟子的先
验主义道德起源论,而且也与老庄的颓废主义道德学说,划清界限,不容混
淆。从孔子学说中,特地抽出“敏以求之”与“为之不厌”,藉以强调“明
以鉴之,志以取之,而奋百代圣贤之事”,进而反对“迷其道挠其志”的蒙

昧主义,反对“荡其性脱其守”的庸俗顺应主义,此与韩愈的原道与原人(韩
集卷一一)所接受的儒家奴婢思想,是对立的。
二、尤应指出:关于唐高祖代隋的王朝更替之故,不仅有史世良的骨相, 
白衣老人的神话,而且高祖也自称“推其至诚,以顺天命”。贞符所谓“受
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并进而断言“唐家正德,受命
于生人之意”,虽因历史局限而有宣唐之观点,但其为正宗思想的反对命题, 
有所为而发,殊为明白。
在下面我们应对于以人类学出发的“生人之意”历史观及其人民性进一
步来作些阐明,他说: 
“黜休祥之奏,究贞符之奥。思德之所未大,求仁之所未备;以极
于邦理,以敬于人事。” 
我们拆除柳宗元所用的“帝”、“命”和“德”等等形式上的遮羞的外
衣,就不难看出,他的历史观是他的政治要求的理论根据,“一明大道,施
于人事”,显然是为“二王、刘、柳”的“政治革新”运动进一步作文化的
斗争。
例二,如封建论说: 
“生人之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榛榛,人不能搏噬而
且无羽毛,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
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听命焉。。。由是,君长刑政
生焉。。。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
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
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柳宗元在他的历史观中,以“势”来说明“封建”(按指文明社会或阶
级社会)的必然性,这和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学说有异途同归的学派
性。我们知道,单纯以“势”的概念,换句话说,单纯以机械力的量的概念
来论证历史发展,是不可能发现历史规律的,但这是旧唯物主义者的局限。
我们又知道这一“势”的概念一旦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有其新的意义与
价值,它在与神对立的固有意义基础上,另有与“圣人”对立的新意义,在
“势”的支配下,旧说作为创造历史的“圣人”反而无力兴废任何一种制度, 
而完全决定于“生人之意”。我们知道,单纯以人类的生活要求来论证历史
发展,是一种非阶级的观点,但这也是旧唯物主义者的局限。我们又知道, 
“生人”的特点分析,一旦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即打落了上帝或天命的神
圣光轮,对于中世纪的贫困世界作出强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