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思想通史 第四卷 上-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九年),张载经吕公著荐举入朝,除崇文院棱书,据行状记: 
“既入见,上问治道,皆以渐复三代为对。上悦之,曰:‘卿每日
见二府议事,朕且将大用卿。’先生谢曰:‘臣自外官赴召,未测朝廷
新政所安,愿徐观旬日,继有所献。’上然之。
他日见执政(王安石),执政尝语曰:‘新政之更,惧不能任事, 
求助于子何如?’先生对曰:‘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与下风。若
与人为善,则孰敢不尽?如教玉人追琢,则人亦故有不能。’执政默然, 
而语多不合,寖不悦。” 
可知张载的态度虽比较和缓些,但也是不愿为新政服务的。
张戬就不甚相同了,他也在熙宁初入任御史,反对新法最为激烈,曾“章
十数上”(伊洛渊源录卷六行状)。据河南程氏遗书第二上的记载,王安石
当时以青苗法是否实行决定去就,程颢与孙觉了解到神宗意袒王安石,本来
是准备迂回一时的,只是由于张戬在中书“大悖”,新旧两党于是归于决裂。
按照司马光温公日录,这件事的经过是这样的:

“张戬为监察里行,请罢条例司,因诣中书,极陈其事,辞气甚厉。
介甫(王安石)以扇掩面而笑。戬怒曰:‘参政笑戬,戬亦笑参政所为
事耳!岂惟戬笑,天下谁不笑之者?’暘叔解之曰:‘察院不须如此。’ 
戬顾曰:‘只相公得为无过邪?’退而家居,申台不视事而待罪。”(伊
洛渊源录卷六引) 
邵雍是另一类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从未在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仁宗
嘉祐时,王拱辰曾推荐他;神宗熙宁初,吕公著、祖无择、吴充也曾加以荐
举。富弼曾屡次举荐邵雍,但为王安石所沮(闻见前录卷一八)。我们必须
指出,邵雍所以不仕,“称疾不之官”,决不是由于宁静澹泊,而是因为他
以隐逸的身分居住洛阳有其特殊的便利。邵雍在诗中说:“居洛八九载,投
心唯二三,相逢各白首,共坐多清谈”(击壤集卷一闲吟四首之一),决非
真实的情况。实际上邵雍经常奔走于豪贵之门,甚至“其家妇姑妯娌婢妾有
争竞,经时不决者,自陈于前,先生(邵雍)逐一为分别之,人人皆得其欢
心,于是酒肴竞进,饜饫数日,复游一家”(马永卿嬾真子,亦见闻见前录
卷二○),这正是门前食客的生活。嘉祐时,王拱辰给他修屋,富弼给他买
园;熙宁时,行买官田法,司马光等二十余家替他买下“七千余步平流水” 
的大宅园。因此,邵雍的“安乐窝”,宅契是司马光户名,园契是富弼户名, 
庄契是王拱辰户名,借以避免科调(闻见前录卷一八)。由此可见,邵雍“隐
居”洛阳,其实是由世家豪族供养,他热爱地租并不下于其他豪族。
翻阅邵雍的诗集,马上可以发现他与旧党诸人的密合无间。例如邵雍赋
安乐窝中好打乖吟,和诗者就有富弼、王拱辰、司马光、程颢、吕希哲等七
人。因此,邵雍在政治见解上站在旧党一面,是毫不足怪的。据邵伯温记, 
邵雍和第一个反对王安石的吕诲友善,吕诲赴召时,邵雍与论天下事,“无
一不如所言者”。邵伯温还提到,新法初行时,一些旧党官吏“欲投劾而归, 
以书问康节先公(邵雍),康节先公曰:‘正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 
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矣,投劾而去何益?’”(闻见前录卷一九)这
种策划和程颢是相似的。
击壤集中很多是讥评新法的政治诗。例如和富弼的一首诗中说:“杯觞
限新法,何故便能倾?”(卷九)又如闻见前录卷二十所载题枕屏诗,讽刺
新政为“儿戏”。卷十六的毛头吟“忧国心深为爱君”和卷三的秋忆三十六
首中“国命在乎民”二首也都是这一类的影射诗。总之,邵雍的脐带是牢牢
生附在豪族的基盘上的,正如他的知幸吟所老实说出的: 
“鸡职在司晨,犬职在守御,二者皆有功,一归于报主。我饥亦享
食,我寒亦受衣,如何无纤毫,功德补于时?”(击壤集卷九) 
事实上这位冒名“官户”而衣食于主人的邵雍,确实尽了他对于豪族的“鸡
犬”“报主”的力量。
以上所述着重在神宗朝。从神宗到哲宗,庶族与豪族的斗争有两个转折。
元祐初,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复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废弃新法,皇权与
豪族结合起来,是第一次转折;元祐八年(公元一○九三年),哲宗亲政, 
重新由章惇蔡卞等新党执政,是第二次转折。元祐元年至八年旧党执政时期, 
一时豪族代表人物纷纷上台,政治上的洛党和道学中的洛学即完成于这一时
期,而程颐便是这两方面的实陈领袖。
旧党复辟时,熙宁道学的领袖程颢、邵雍都已死了。程颢的死对于旧党
是一大损失。司马光、吕公著执政后,曾立即召程颢为宗正丞,“执政日须

其来,将大用之,讣至京师,诸公人人叹嗟,为朝廷惜”(伊洛渊源录卷二
邢恕语)。邵伯温说如果程颢不死,在元祐时名位必与范纯仁相等,是可信
的。此后,程颢的地位便由程颐来代替了。
程颐在元祐以前并没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他早已为吕公著等所重视。
英宗时,吕公著曾上疏请对程颐“不次旌用”(吕申公家传,年谱引)。神
宗时,程颐在旧党中已享有很高声望,文彦博、富弼、司马光、吕公著和范
镇等对他都很尊礼(冯忠恕涪陵纪善录)。元丰八年(公元一○八三年)十
一月,哲宗刚刚嗣位,新起的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著以及王岩叟、朱光庭
等就同时举荐程颐,授汝州团练推官,充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公元
一○八六年)闰二月,程颐至京师,除秘书省校书郎,随即召对,授祟政殿
说书,八月又差兼判登闻鼓院。象程颐这样的直上青云,在宋代还是罕见的, 
也正说明旧党对他的殷切期望,故起用诰词说:“孔子曰:‘举逸民,天下
之民归心焉’,吾思起草茅岩穴,以粉泽太平,。。故加以爵命,起尔为洛
人矜式。”(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丙集褒赠伊川) 
元祐初年,程颐是旧党中首要的活动人物。他在经筵上宣讲“道学”, 
同时对朝政“论议褒贬,无所顾避”,实际上已经成了吕公著的策士,如: 
“时吕申公(公著)为相,凡事所疑,必质于伊川(程颐)。”(伊
洛渊源录卷四) 
因此,蜀党苏轼等对程颐深为嫉恶。
元祐时代的洛党、蜀党,是封建的“品级联合”之中旧党豪贵内部依地
方势力而结合的互相倾轧的集团。洛党即以程颐为领袖,以朱光庭、贾易、
尹焞、张绎等为羽翼;蜀党以苏轼、苏辙为领袖,吕陶、孔文仲、孔平仲等
为羽翼。此外尚有包括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的朔党,则依违于洛
蜀之间,而更多地倾向洛党。元祐二年(公元一○八七年),蜀党对以程颐
为首的洛党发动政治攻势。苏轼在奏状中自称:“臣素疾程颐之奸,未尝假
以辞色。”刘安世论称,程颐与欧阳棐(欧阳修之子)、毕仲游、杨国宝、
孙朴交结执政子弟,号为“五鬼”;孔文仲也论称程颐为“五鬼”之魁,请
放还田里,以示典刑。八月,差程颐管句西京国子监,这一阶段的洛蜀党争
遂以蜀党的胜利告一结束。
我们必须指出,洛蜀党争乃是旧党内部的宗派倾轧,和新旧党争是不同
的。不论是洛党还是蜀党,他们都共同反对新党。蜀党的核心二苏,在神宗
朝均因对抗王安石新法被贬;旧党取得政权后,同时召入,先后任翰林学士。
苏轼于元祐时任至兵部尚书;苏辙权吏部尚书,使契丹还,为御史中丞。当
时吕大防和刘挚曾拟对新党稍作让步,称为“调停”,苏辙便力加反对。他
们的政治态度是极鲜明的。
洛蜀党争也反映为洛学与蜀学的学术宗派之争。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把
苏氏蜀学和王氏新学一同摈于正书之外,附于卷尾,这正是继承洛学的道学
正宗的偏见。但南宋道学家虽然不齿蜀学,却总认为蜀学犹胜于新学。所谓
“粹然一出于正”的张九成门人汪应辰,在给朱熹的书信中便说: 
“东坡初年力辟禅学,如盐宫县安国寺大悲阁记,省记不分明,其
中引‘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之类。其后读释氏书,见其汗漫而
无极,从文关西等游,又见其辩博不可屈服也,始悔其少作,于是凡释
氏之说,尽欲以智虑亿度,以文字解说,如论成佛难易而引孟子‘仁义
不可胜用’,子由又有传灯录解;而子由晚作老子解,乃欲和会三家为

一。此盖气习之弊,窃以为无邪心,谓其不知道可也。君欲指其失以示
人,则如某事某说,明其不然可也,若概而言之,以与王氏同贬,恐或
太甚,论法者必原其情,愿更察之也。”(文定集卷一五与朱元晦书第
九) 
朱熹虽曾在杂学辨中对蜀学作了些枝节的批评,也说苏轼“大体段尚自好耳, 
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吾于东坡宜若无罪焉。”在道学家心目中,蜀学是可
以原谅的,而王安石的新学则是不共戴天的死对头。这和洛蜀在政治上的关
系正相符合。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北宋道学是代表品级性地主的
正宗思想。
其次,还可以从宋代豪族的世家常常就是道学的世家来作些分析。如全
祖望在宋元学案札记中所统计,学案中的北宋相家,范镇一家有六世八人, 
吕公著一家有七世十七人。程颐最推尊韩维,曾向他求撰程颢墓志,说:“智
足以知其道学,文足以彰其才德,言足以取信后世,莫如阁下。”(伊川文
集卷五)韩维这一“北宋相家”中人,在学案中,除韩维本人列为程颢同调
外,其从孙瓘是刘安世弟子,璜是胡安国弟子,玄孙元吉是尹焞门人,吕祖
谦即其壻,而元吉子淲又是清江刘氏门人。按韩吕两家是北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